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区注射催产素(OT)和抗催产素血清(AOTS)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AG注射OT能增加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注射AOTS以中和内源性的OT后,对大鼠痛阈虽克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电针期的停针后的电针镇痛效应。提示PAG内生理水平的OT在电针镇痛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性及其与基础痛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针镇痛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以100Hz电针30分钟内辐射热甩尾潜伏期升高百分数之平均值为指标,将168例大鼠分为优针效和劣地效两个群体,其针效至少在两之内保持相对稳定。电针镇痛效果与基础痛阈呈显著正相关。即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于劣针效鼠。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胃肠病。其患病率高达 7%~ 10 %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而腹痛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来有研究提示 ,95 %的IBS患者存在直肠感觉阈和痛阈下降[1] ,通过药物提高直肠痛阈可缓解IBS症状[2 ] ,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疗效有限、存在副作用和价格昂贵 ,大多数患者不能长期接受药物治疗 ,临床上有必要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直肠痛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提示 ,经皮电针穴位刺激 (TENS)可以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 ,释放阿片肽[3] ,从…  相似文献   

4.
热痛阈测定可信度和灵敏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应用MedocTSA-2001测定热痛阈的可信度和灵敏度。方法:在信度研究中,应用限定测定8位正常年轻受试者的膝、踝、手及躯干部位的热痛阈,每周1次,共3次。采用可信度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在灵的研究中,在32℃-50℃范围内将温度分为10个等级,每2℃为1个等级,对10位健康年青受试者的左膝进行随机刺激,使用视觉类比评分将受试者对这10个等级的温度刺激的感受记录,并对温度刺激强度和V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信度相关系数在0.87-0.95之间,温度刺激强度和VAS呈正性线性相关。结论:应用Medoc TSA-2001仪器测定热痛阈的可信度和灵敏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大鼠烫伤前后痛阈变化及旋转磁场在镇痛和创面愈合方面的治疗意义。1材料与方法健康Wistar雄性大鼠24只,体质量200~240g。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磁疗组(n=12)。将两组大鼠尾部脱毛,用生理盐水和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脱脂消毒,以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差别,比较基因与电针的镇痛疗效,探讨BDNF对疼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CI模型,运用荧光免疫标记法,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3 d、7 d、21 d)BDNF在相应节段脊髓内表达的变化。另运用BME-410C热痛刺激仪记录大鼠术前(0 d)及术后1 d、3 d、5 d、7 d、9 d、14 d、21 d,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痛阈的变化。结果大鼠热痛敏阈值的变化:各组大鼠CCI术前热痛敏阈值均无明显差异。模拟对照组大鼠各时点热痛敏阈值无明显差异。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时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CI术后一天各组热痛敏阈值低于模拟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电针组热痛敏阈值上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7天,实验组上升至最高点,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9天、14天、21天,实验组热痛敏阈值下降,术后7天、9天、14天电针组热痛敏阙值趋于稳定,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9天、14天实验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1天,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模拟对照组术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时点大鼠L4/5段脊髓阳性神经元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三时点阳性神经元先增加后降低,术后第7天最高,与其他组相比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阳性神经元有所增加,但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DNF参与了大鼠痛敏的过程。可能外源性BDNF表达有利于受损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7.
周倩  黎贵湘  陈本会 《护理研究》2011,25(33):3081-3082
疼痛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症状。由于老年病人疼痛感觉下降和社会认识不足,大部分病人存在的轻到中度持续慢性疼痛易被医生及病人家属忽视[1]。长期疼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认知、情感和社会关系,导致其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抑郁,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2]。所有住院病人都有  相似文献   

8.
王华 《护理研究》2011,25(36):3323-3324
据WHO统计,全球每天至少有500万癌症病人在遭受着疼痛的折磨。70%的晚期癌症病人认为疼痛是主要症状,30%具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疼痛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上的痛苦,而且也使病人在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三阶梯止痛原则的普及,疼痛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是未缓解的疼痛仍然普遍存在。而病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医院治疗结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也是对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病人需求,改善服务质量的客观依据[2,3]。病人满意度评价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部分发达国家已将疼痛控制满意度作为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之  相似文献   

9.
以整体的观念对待癌痛治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痛有慢性疼痛的特征,也有急性疼痛的表现,还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表现出躯体痛、内脏痛及神经源性痛等的诸多症状。癌痛有其病因、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问题,是涉及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同一种类型的肿瘤会因病期不同、抗肿瘤治疗不同、病灶部位不同、患者身体状态不同、镇痛治疗方案不同,而使镇痛效果不同。如此多的可变因素会使癌痛治疗的效果难以预测,也提示单一治疗方法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镇痛要求,需要不同种类的药物和多种镇痛方法协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癌症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逐渐提高。癌症病人家属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的感受同样应该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使癌痛家属在亲人患癌期间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建立起有效地抗癌联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对100例晚期癌痛病人家属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家属感受,以便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手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确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成人患者共3110例,术后6月调查CPS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价疼痛对患者日常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采集受访者围术期病史信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明确CPSP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月CPSP发生率为29.6%,其中轻度疼痛占71.3%,中度疼痛占24.6%,重度疼痛占4.1%,20.8%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CPSP对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随疼痛程度的加重而增大。CPSP患者中,30.3%处于焦虑状态,24.4%处于抑郁状态。术后6月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为:年纪较轻、女性、体重指数较高、无配偶、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术前手术部位疼痛、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较长、术后48h内平均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较高、切口感染和术后住院日较长。结论:CPSP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对患者日常功能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不良影响,围术期多种危险因素与CPSP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使用硬膜外PCA及臭氧-氧气介入治疗对于脊柱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结果。方法:本组共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除了口服甲钴胺胶囊1mg,两次/日,鲁南贝特2片,两次/日,乐松60mg,两次/日外,A组使用持续硬膜外皮下隧道PCA技术(PCEA)治疗,B组使用PCEA 复合臭氧-氧气(30:70)介入治疗方法,使用处方为恩再适-0.1%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1.5~2.0ml/h,追加2ml/次,间隔时间为:15分钟。在使用PCEA5天后实施CT监护下臭氧-氧气介入治疗。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静息痛、运动痛)、工作和生活能力、信心指数、睡眠和体能状态和HAMD评分。结果:本组共28例患者,绝大多数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VAS评分(静息痛、运动痛)明显降低,A组由治疗前的6.88和8.41分降低至2.46和4.40分;B组降低至1.45和2.68分;HAMD评分由治疗前的21.33分降低至12.91和10.31分;信心指数由治疗前的4.23分增加至6.90和8.87分;少数患者出现背部穿刺点疼痛和腹部不适、下肢乏力感觉。结论:初步的观察表明PCEA或PCEA复合臭氧-氧气介入治疗用于脊柱相关手术后慢性疼痛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患者大部分体征得到有效控制后出院。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308例,评估工具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1例(有效率97.93%)。其中共检出伴有焦虑症状患者106例(占35.22%),检出伴有抑郁症状患者83例(占27.57%),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患者57例(占18.94%);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疼痛强度(P<0.01)、疼痛部位的数目(P<0.05)、感觉项计数和情感项计数(P<0.01)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其疼痛强度(P<0.05)和情感项计数有关(P<0.01)。结论:慢性疼痛患者常常伴发焦虑、抑郁,与其疼痛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骨折、慢性骨关节炎、癌痛病人痛阈、焦虑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研究疼痛类型和焦虑状态对于痛阈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病人,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BMI18~24 kg/m2,ASA分级II-III级。根据病人疼痛的类型不同分4组(n=30):急性骨折组(A组)、慢性骨关节炎组(B组)、癌痛组(C组)及健康对照组(D组),测定病人压力性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焦虑评分及血清中CRP、IL-6、IL-17的浓度。结果:与D组比较,A、B、C三组PPT降低,而焦虑得分升高,二者的相关系数r 2=0.661,回归系数b=-1.691。B、C组的血清CRP、IL-6、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D(P<0.05),以C组升高更为明显;对于IL-6,B、C和A、C组间比较有差异;对于CRP,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别;对于IL-17,B、C组高于D组。结论:急性骨折、慢性骨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三种疼痛类型及病人焦虑状态可以影响痛阈,相关机制可能与血清中相应的炎性因子浓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疼痛科门诊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ndex)。结果:1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与SF-MPQ总分、感觉项总分、情感项总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感觉项计数、情感项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195~-0.433));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改变的88.8%,情感项总分、感觉项总分、VAS评分、感觉项计数、情感项计数、PPI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有影响,尤其以目前疼痛强度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其疼痛特征的多重影响,患者目前疼痛强度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癌痛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抑郁情绪的因素。方法:调查对象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疼痛康复科住院的癌症患者。本研究入组患者234例,均经病理学、细胞学以及影像学证实确诊为癌症患者。其中伴有癌性疼痛的(癌痛组)124例,平均年龄60.90±12.20岁,不伴有疼痛的(对照组)110例,平均年龄60.95±12.09岁。全部被试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ualityof life que-stionnaire,QLQ)、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癌痛组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70.97%,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P<0.01);伴有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抑郁分均值高于伴有轻度疼痛的抑郁分均值(P<0.05);生活质量与癌痛患者抑郁程度呈负相关(r=-0.760,P=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生活质量、疼痛程度、癌症病程入选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抑郁程度)=5.761-1.200 X13(生活质量)-0.242 X10(疼痛程度)-0.125 X7(癌症病程)。结论:疼痛和生活质量是影响癌痛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改善癌痛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肋间神经冷冻的短期镇痛效果以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方法:87位择期后外侧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n=46)和肋间神经冷冻组(C组,n=41)。术毕E组接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泵。C组于关胸前行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胸引管处肋间神经冷冻(-70℃,90s)。记录术后3天内NRS评分、镇痛满意度、副作用。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和镇痛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E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1)。C组在术后3、6、12个月时总体慢性疼痛发生率和触诱发痛发生率均高于E组,其中触诱发痛发生率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能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但硬膜外吗啡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肋间神经冷冻有可能增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其推广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探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oxycodone hydrochlorid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作为首选用药对慢性颈椎源性疼痛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慢性颈椎源性疼痛急性发作中到重度疼痛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连续应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5~10 mg/q12h)和安慰剂1至4周。监测用药后第1天,3天,1周,2周,3周和4周疼痛发作频率(次/天)、疼痛强度(VAS)、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结束时监测有无戒断症状不良反应、SF-36。结果: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组用药后第3天即可以明显降低疼痛的发作率和VAS(P<0.05~0.01)。第1周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P<0.01)。第3天和以后各周睡眠质量明显改善(P<0.05~0.01)。不良反应第1周多见,第4周各不良反应基本消失。实验结束时SF-36大部分项目有明显好转(P<0.05~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停药戒断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对慢性疼痛急性发作的镇痛效果迅速、肯定,可以考虑作为临床治疗慢性颈椎源性疼痛急性发作的一线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9),分别接受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手术(CCI组)和假手术(Sham组)。手术前、后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测定右后肢热刺激抬脚潜伏期(PWTL)、电刺激抬脚阈值(PWET)的变化,于术后14天取大鼠L4/5右侧脊髓,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CCI组和Sham组Cx43表达的差异。结果:CCI组大鼠表现为行走步态异常,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5~14天疼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Sham组Cx43扩增产物量极少,而CCI组L4/5 Cx43扩增产物量约为Sham组的3倍。结论: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Cx4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提示脊髓缝隙连接可能在慢性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