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及非微量白蛋白尿组在临床特征及心脏结构诸指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停服抗高血压药物2周后,检测其晨尿白蛋白浓度(Alb)及肌酐(Cr)水平,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42%的患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MAU)(2.5<Alb/Cr<25),微量白蛋白尿组(MA)患者及非微量白蛋白尿组(NA)患者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年龄、高血压病程、及血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MA组的IVS、PWT、LVDd、LVW及LVMI皆显著高于NA组(P<0.05~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早期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种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咪达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联合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2型糖尿病伴尿微量蛋白阳性门诊或住院病人1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4组:分别用坎地沙坦(4 mg/d) 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坎地沙坦(4 mg/d) 咪达普利(5 mg/d,n=40)、咪达普利(5 mg/d) 左旋氨氯地平(2.5mg/d,n=40)和左旋氨氯地平(2.5 mg/d) 坎地沙坦(4 mg/d) 咪达普利治疗(5 mg,n=40),疗程3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结果 4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4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微量白蛋白4组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3种药联合治疗组比2种药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坎地沙坦 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前(40.5±9.6)mg/L比治疗后(25.2±6.2)mg/L;坎地沙坦 咪达普利组:治疗前(41.3±10.8)mg/L比治疗后(20.2±6.3)mg/Li咪达普利 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前(43.3±10.4)mg/L比治疗后(20.6±6.4)mg/L;左旋氨氯地平 坎地沙坦 咪达普利联合组:治疗前(41.7±10.2)mg/L比治疗后(15.6±6.3)mg/L;P<0.05].结论 小剂量坎地沙坦、咪达普利及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提示有早期肾损害者应尽早联合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咪达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联合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2型糖尿病伴尿微量蛋白阳性门诊或住院病人1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4组:分别用坎地沙坦(4 mg/d)+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坎地沙坦(4 mg/d)+咪达普利(5 mg/d,n=40)、咪达普利(5 mg/d)+左旋氨氯地平(2.5mg/d,n=40)和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坎地沙坦(4 mg/d)+咪达普利治疗(5 mg,n=40),疗程3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结果 4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4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微量白蛋白4组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3种药联合治疗组比2种药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坎地沙坦+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前(40.5±9.6)mg/L 比治疗后(25.2±6.2)mg/L;坎地沙坦+咪达普利组:治疗前(41.3±10.8)mg/L 比治疗后(20.2±6.3)mg/L;咪达普利+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先维  李皓  曹卫红  姚莉敏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4-1035
目的比较坎地沙坦酯与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尿微量白蛋白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口服坎地沙坦酯8~16mg/d(A组,35例);口服依那普利10~20mg/d(B组,36例),疗程12周。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尿肌酐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而且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与依那普利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苯那普利联用与应用其中任一单药治疗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95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服用苯那普利10~20 mg/d为苯那普利组(n=31);服用坎地沙坦4~8 mg/d为坎地沙坦组(n=32);服用苯那普利10 mg/d+坎地沙坦4 mg/d为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n=32).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收缩压、舒张压、血浆内皮素-1(ET-1)、血浆一氧化氮(NO)、血肌酐、血钾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A/C值、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NO增加、血浆ET-1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8周后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A/C、ET-1水平较苯那普利组或坎地沙坦组降低更明显(P<0.05),而NO则增加更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血肌酐、血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能减少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有益作用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心脏重构与早期肾功能损害及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21例、老年正常对照组116名均采静脉血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及脂联素(APN),留24 h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所有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舒张期末左室内径(LV)、舒张期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EH早期肾功能损害组的IVS、LVPW、LVM、LVMI和脂联素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在30 mL/min≤Ccr<60 mL/min组与Ccr≥90 mL/min组比较,LVPW、LVM、LVMI和脂联素显著增大(P<0.05),而LV和IVS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EH的左室重构组中尿白蛋白的排泄率显著高于无左室重构组(P<0.05),Ccr显著低于无左室重构组(P<0.05),而BUN、C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对心血管重构有显著影响;肾功能是脂联素的显著调节因素,而低脂联素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每组100例。治疗前和随访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比较,氨氯地平+奥美沙坦组病人IVST、LVPWT、LVM、LVMI明显降低(P0.05),LVEF和E/A明显增加(P0.05),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PCⅢ、LN和HA均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联合奥美沙坦治疗均能有效降压和改善左室肥厚,但是联用奥美沙坦逆转左室肥厚和改善心功能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坎地沙坦酯与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伴尿微量白蛋白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口服坎地沙坦酯8~16 mg/d(A组,35例);口服依那普利10~20 mg/d(B组,36例),疗程12周.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尿肌酐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坎地沙坦酯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而且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与依那普利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及单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尿微量清蛋白(MAU)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1、2级伴MAU阳性门诊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氨氯地平5mg/d+坎地沙坦8mg/d,n=30)、单用氨氯地平组(5mg/d,n=30)和单用坎地沙坦组(8mg/d,n=30).治疗2周后单用组血压未达标者剂量加倍以达目标血压,疗程共6个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血压、MAU的变化及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联合组较坎地沙坦组降压更明显(P<0.01),与氨氯地平组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较氨氯地平组显示降压更有效(P<0.05);3组治疗3个月后MAU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随时间延长作用更明显.两个单用组与联合用药组比较,坎地沙坦组优于氨氯地平组(P<0.01),联合组优于坎地沙坦组(P<0.05).结论 钙拮抗剂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用较单一药物剂量加倍对血压控制情况有明显优势,且能更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提示早期肾损害者应尽早联合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杂志》2005,13(9):594-594
该文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及非微量白蛋白尿组在临床特征及心脏结构诸指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以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停服抗高血压药物2周后,检测其晨尿白蛋白浓度(Alb)及肌酐(Cr)水平,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长期应用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逆转原发性高血压 (EH)伴左心室肥厚 (L VH)的作用。  方法 :将 114例 EH伴 L VH的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 (n=5 8)和氨氯地平组 (n=5 6 ) ,于服药前及服药后 6、12、36个月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A/ E峰值。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均无变化 ,而 A/ E峰值则明显降低 ;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在培哚普利组明显下降 ,而在氨氯地平组则无变化。  结论 :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均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但仅培哚普利能明显减轻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氨+替+辛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病LVH的效果。方法:将确诊的79例伴有LVH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59例)和氨+替+辛组(20例)。治疗18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氨+替组及氨+替+辛组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均P0.01)。②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1)。③氨+替组和氨+替+辛组两组治疗后SBP、DBP差别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的IVST、LVPWT、LVM、LVMI的改变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氨+替+辛组对其降低作用的效果更明显。结论:氨+替+辛组有更强的降压、逆转LVH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提示辛伐他汀具有逆转高血压LVH及协同保护心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氨+阿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并探讨血压和左室肥厚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92例LVH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46例)和氨+阿组(46例)。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氨+替组及氨+阿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均P<0.01),E/A比值及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余均有显著改变(P<0.05),氨+替组作用更明显。结论 氨+替组有更好的降压、保护心脏的效果。瘦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观察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逆转左心室(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合并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房颤复发率及其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比较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璧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较氨氯地平组明显降低(P<0.01).LVH组94例与非LVH组47例房颤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33.34%(P<0.01).治疗后缬沙坦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氨氯地平组只有LVMI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缬沙坦组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 (1)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能减少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2)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一平苏对维持血透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方法30例有高血压和左室肥厚并维持血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用一平苏2.5mg~5mg/d,B组给予不会影响左室重构的其它药作为对照。6个月后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重构及功能的情况。结果两组虽均有明显降压,但一平苏组治疗后LVDd,IVS,LVPWD和LVMI均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EF和E/A均明显升高。结论一平苏不仅可安全有效地降压,还可逆转血透患者的左室肥厚及使左室舒张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动脉硬化及左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15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60~79岁组71例.80~95岁组84例.分别应用脉搏波分析仪计算中心动脉压及反射波增强指数;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测定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趾臂指数;用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心功能相关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相对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二尖瓣前叶EF斜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 结果 80~95岁组收缩压、脉压、中心动脉压、反射波增强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高于60~79岁组(P<0.05),踝臂指数、趾臂指数均低于60~79岁组(P<0.01).80~95岁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相对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60~79岁组(P<0.05),二尖瓣前叶EF斜率显著低于60~79岁组(P<0.05),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两组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调整后,中心动脉压与反射波增强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5和0.284,P<0.01);与踝臂指数、趾臂指数无相关性(P>0.05).中心动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相对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亦呈正相关(P<0.05),而与二尖瓣前叶EF斜率呈负相关(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无相关性(P>0.05). 结论 随年龄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并伴随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下降.中心动脉压可用于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比索洛尔和乌拉地尔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将76例EH伴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和乌拉地尔组,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24个月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D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LVEF、CO均无变化,而A/E比值则明显降低;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I、VST、LVPDWT在比索洛尔组明显下降,而在乌拉地尔组则无变化。结论比索洛尔和乌拉地尔均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且比索洛尔能明显减轻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8.
非洛地平和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和伊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EH)的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作用。方法 :将 10 4例EH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和伊贝沙坦组 ,于服药前及服药后 6个月、12个月、2 4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高峰射血率 (LPER)、左室高峰射血率时间 (LTPER)、左室高峰充盈率 (LPFR)和左室高峰充盈率时间(LTPFR)。结果 :治疗后 ,两组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5 ,或P <0 .0 1)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LVEF、LPER和LTPER均无变化 (P >0 .0 5 ) ,而LPFR升高和LTPFR则明显降低 (P <0 .0 5 ,或P <0 .0 1) ;左室重量指数 (LVMI)、LVDd、IVST、LVPDWT在伊贝沙坦组明显下降 (P <0 .0 5 ,或P <0 .0 1) ,而在非洛地平组则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非洛地平和伊贝沙坦均能有效控制血压 ,但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氯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大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大 ,将 5 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氯沙坦 5 0 mg/d,或氯沙坦 5 0 m g/d加双氢克尿噻12 .5 mg/d治疗 ,共 16~ 18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 ,及 QTd改变 ,并分析 L VMI与 QTd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Dd,IVST,PWT,L VMI比治疗前下降 (P<0 .0 5或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QTd比不伴左心室肥大组大 (P<0 .0 1) ,治疗后则明显减小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MI与 QTd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氯沙坦或氯沙坦加双氢克尿噻能逆转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大 ,并使 QTd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沙坦单用或联用葛根素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30例口服氯沙坦,每日50 mg;治疗组(B组)30例给予氯沙坦,每日50 mg,加葛根素注射液500 mg.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左室形态结构和左室功能变化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水平降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重量(LVMI)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特别是B组在逆转LVH方面效果优佳(P<0.05).与A组比较,B组治疗后2 h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结论氯沙坦联用葛根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既可有效降压,又可逆转LVH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