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左右,病死率高达50%以上,40%的存活者遗留严重残疾,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其可引起多种继发病变,如: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其中脑水肿的产生是脑出血后二次损伤发生的关键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脑组织中水分的非正常集聚,伴有脑容积的增加,导致颅内高压,直接威胁病人生命及预后。脑水肿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上多变的病理状态,根据血脑屏障是否受到损伤可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混合性脑水肿。脑水肿后使脑体积增大,导致毛细血管受压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后者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脑水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有许多机制参与,从脑出血的血肿衍化分析,这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超早期(出血最初几小时),主要由于局部流体静力压改变及血凝块回缩所致;第二阶段:出血后初2天以内,由于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和凝血酶产生;第三阶段:出血3天后,主要是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诱导的神经毒性。另外在脑实质中补体系统激活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脑出血后脑损伤是由血肿占位...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是导致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脑水肿产生机制的研究表明,凝血时释放的凝血酶可能是引起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重要物质之一,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凝血酶在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形成,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分析脑水肿与MMP-9的相关性。方法 20例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的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后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清晨抽取静脉血3mL(除前2次外均需空腹),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对脑水肿面积以及血肿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呈动态变化,发病3~7d明显升高,之后下降,脑出血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脑水肿量呈正相关。MMP-9与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时间存在一致性。结论 MMP-9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形成的机制,MMP-9的高表达可能是出血早期引起BBB开放、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重要原因,阻断脑出血后MMP-9的激活及降低其过度表达是防治脑水肿形成的一个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去铁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水肿是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患者重要并发症,但目前对ICH后脑水肿的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探索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ICH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因此本文建立了兔双额叶ICH后脑水肿模型,对红细胞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和铁络合剂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H-7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异喹啉磺酰类(H-7)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H-7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治疗组应用H-7每12 h腹腔注射一次。分别用伊文思蓝(EB)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H-7治疗组可以明显改善大鼠脑出血后BBB通透性(P<0.05),血肿周围脑水肿明显减轻(P<0.05),并且减少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结论H-7通过抑制PKC,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血脑屏障的开放和炎症细胞浸润,揭示PKC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脑出血(IC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1],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中15%是由于自发性脑出血的缘故.自发性脑出血造成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脑组织受损,脑水肿的形成等.目前,血肿周围的脑水肿可以加重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机制日益受到重视,而凝血酶(Thrombin)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微创脑血肿穿刺技术治疗脑出血 80例 ,并与内科治疗组 6 0例进行比较 ,分别在入院治疗后 7天、14天、2 1天、2 8天观察脑水肿面积大小、脑血肿体积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微创穿刺技术组脑水肿轻、脑水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 ,脑血肿体积减少快 ,神经功能康复好 ,与内科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微创脑血肿清除技术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征,探讨二者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非抗凝血注入尾状核制做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AQP4的表达,伊文思蓝检测BBB的通透性,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含水量,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脑出血组在脑出血后6h脑含水量、AQP4表达和伊文思蓝含量开始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72h达到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到第7天仍高于正常。AQP4表达与BBB通透性呈显著正相关(r=0.726,P<0.05);AQP4表达与脑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也趋于一致(r=0.793,P<0.05)。BBB电镜观察:脑出血后6h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线粒体堆积。72h胶质细胞足突内线粒体逐渐肿胀、模糊,细胞充满大量空泡,基膜断裂。7d内皮细胞回缩,毛细血管基底膜形态开始恢复。结论脑出血后AQP4表达和BBB的通透性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出血后可能通过提高AQP4的表达水平,增加BBB的通透性,参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氯美噻唑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的影响,氯美噻唑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一谷氨酸(Glu)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氯美噻唑(CMZ)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脑出血后24h、48h、72h、7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开始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氯美噻唑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1w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大鼠24h即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时间在ICH后48h~7d左右,ICH大鼠在氯美噻唑治疗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大鼠脑出血后4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氯美噻唑干预后G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大鼠出现明显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进其凋亡;氯美噻唑干预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这与氯美噻唑激动γ-氨基丁酸受体、使神经元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抑制、降低大脑谷氨酸能活性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后穿刺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治疗对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随机接受经额叶血肿穿刺引流术(微创组)或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和14天时评价治疗前后血肿和脑水肿体积改善程度、再出血发生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以及微创组患者血肿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手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安全性。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对照组有6例患者(20%)于治疗开始3d内因严重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穿刺引流术后无一例发生穿刺相关性脑出血、颅内感染及死亡。微创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时间[(7.41±5.84)d]短于对照组[(23.15±8.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00)。治疗第3天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比较,对照组[(58.42±11.56)ml]明显大于微创组[(8.47±7.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2,P=0.000);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微创组(30例。93.75%)优于对照组(20例,66.67%;P=0.007)。结论穿刺引流术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具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苍白球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用冰块降温及白炽灯照射加温的方法调节体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采用干湿重法观察脑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脑出血模型大鼠病灶侧脑含水量、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01);各个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病灶侧脑含水量以及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AQP4表达水平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r=0.977,P<0.001)。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及AQP4的表达,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2.
<正>脑出血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15%,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1])。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主要由血肿占位及压迫效应、脑水肿、血-脑脊液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炎症反应造成。其中炎症反应贯穿于脑出血损伤的各个阶段,在疾病进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出血后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而脑水肿是引起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与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血肿成分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作用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红细胞作为血肿中的主要成分对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由于红细胞所引起的脑水肿是在脑出血后数天触发的,因此针对红细胞及其内容物的作用进行干预有可能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新方法[2]。血肿中的红细胞溶解破裂后,释放血红蛋白并降解为血红素,同时血红素在血红素氧合酶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谷氨酸(Glu)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bFGF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脑出血后24h、48h、72h、7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开始大鼠就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bFGF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1w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大鼠24h即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时间在ICH后48h~7d左右,ICH大鼠在bFGF治疗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大鼠脑出血后4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bFGF干预后G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大鼠出现明显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其凋亡;bFGF干预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bFGF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提取物(GBE)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周围水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呋塞米常规脱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出血后48h起给予GBE20mL静滴,连续14d,治疗第3天、7天、14天行头颅CT检查,测量脑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并计算水肿指数。结果治疗组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水肿指数显著降低,同时脑血肿无增大。结论 GBE对减轻高血压脑出血周围水肿有治疗效果,且急性期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脑出血后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中,继发性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取得较多认识。脑水肿在脑出血发生后1~2h即可出现,持续4~5天开始吸收,除了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下降相关外,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脑出血后各时期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最佳作用阶段。方法选择98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超早期(伤后6~12h,T1)、早期(伤后24~72h,T2)给药组及对照组(C)。给药组加用丹参注射液,观察各组伤后第1、3、5、7天颅内压(ICP)及第7、14天脑水肿情况,并加以比较。结果T1组伤后第3、5、7天ICP均明显低于C组(P<0.05),T2组至第7天ICP才明显低于C组(P<0.05)。伤后第7天重度脑水肿比率T1组明显低于C组(P<0.05),T2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4天脑水肿消退比率T1组及T2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但T1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将更有利于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降低脑水肿所致高颅内压。  相似文献   

18.
抑肽酶佐治脑出血脑水肿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抑肽酶辅助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脑出血患者 83例,分为 2组,抑肽酶治疗组 42例,对照组 41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量脑水肿体积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的变化。结果 ①入院后第 1、2、3周神经功能评分增加值(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肽酶治疗组 (分别为 14 5±4 3、19 0±5 2、24 0±5 0 )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12 7±3 8、16 8±4 8、21 7±5 4 )。②水肿产生量治疗组[ (0 212±0 064) /d) ]少于对照组[ (0 240±0 06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后APTT差值治疗组[ (1 2±1 8)s]高于对照组[ (0 4±1 8)s]。结论 抑肽酶能够抑制脑水肿的形成, 提高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脑出血急性期加用抑肽酶优于单独使用甘露醇。抑肽酶对激肽释放酶和激肽级联系统的抑制作用、抑肽酶减少凝血酶的产生和对血肿局部凝血酶的拮抗作用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小鼠脑出血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体重25~30 g,采用在纹状体部位注射胶原酶Ⅳ或生理盐水的方法建立小鼠脑出血组或者脑出血对照组,在脑出血前15 min分别在侧脑室注射Nec-1溶液或vehicle溶液。将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vehicle处理组、脑出血+Nec-1处理组。分别利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运动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加剧脑水肿程度,而Nec-1处理组减轻脑水肿程度(P0.05)。经Nec-1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鼠脑出血神经运动功能(P0.05)。脑出血可以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经Nec-1处理后,抑制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Bcl-2的表达(P0.05)。结论 Nec-1对脑出血发挥重要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通路实现的,提示程序性坏死在脑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将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祛瘀开窍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3-2014-09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祛瘀开窍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脑水肿程度、格拉斯哥(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术后24h、第3天脑水肿程度和G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第14天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组间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开窍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可缓解脑水肿的程度,改善血流状态,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