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2 3例患者 ,男 17例 ,女 6例 ,年龄 12~ 38岁。鼠咬伤 2 0例 ,人咬伤 3例。均为鼻尖及双侧鼻翼部分缺损。手术分两期 :Ⅰ期实施耳郭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翼 ,复合组织瓣最大 2 .0cm× 1.7cm ,最小 2 .0cm× 1.5cm ;4~ 5个月后行前臂皮瓣转移修复鼻尖 ,硅橡胶假体填充修复鼻小柱。2 手术方法 2 .1 耳郭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翼 鼻翼缺损部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沿缺损缘上方 0 .5cm处切开 ,松解局部黏连瘢痕组织 ,向下锐性分离 ,形成一以鼻翼缺损缘为蒂的皮瓣 ,向下呈 180°翻转 ,形成鼻翼衬里。根据缺损面积的大小在…  相似文献   

2.
用鼻唇沟皮瓣I期修复8例伴有鼻尖、鼻小柱、鼻翼软骨的较大面积的鼻部联合缺损,其色泽、质地与鼻部组织接近,同时具有供区瘢痕不显,不影响口角外形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4.
扩大的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扩大的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较大面积鼻翼缺损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方法 根据患者鼻翼缺损的范围,采用扩大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彻底松解瘢痕组织,制作血运良好的受区,将耳郭复合组织瓣楔形植入,打包加压固定,术后2周拆线. 结果 本组患者共32例,成功29例.修复最大的缺损面积为2.2cm×1.8cm,最小面积为1.5cm×1.5cm.随访患者3~6个月,其中7例患者移植耳郭瓣表皮部分脱落,8例患者的移植耳郭瓣均有不同程度地收缩.部分患者移植的耳郭体积缩小约10%,鼻翼大小及外观形态满意. 结论 通过精细的创面准备、移植固定和打包加压技术,对鼻翼缺损大于1.5cm×1.5cm,选用扩大的耳郭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是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耳郭复合组织瓣和鼻唇沟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对16例鼻翼缺损患者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瓣或鼻唇沟皮瓣修复,分析鼻翼缺损情况、修复方法、供受区瘢痕、术后形态等。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7例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瓣修复,9例采用鼻唇沟皮瓣修复,术后外观满意,供受区瘢痕均较隐蔽。结论耳郭复合组织瓣及鼻唇沟瓣是修复鼻翼缺损的良好方法,针对鼻翼全层缺损者,可首选耳郭复合组织瓣;针对非全层缺损,尤其是肿物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者首选鼻唇沟皮瓣。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结合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鼻尖及鼻翼缺损治疗中应用鼻唇沟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2年 6月我院收治的82例鼻尖及鼻翼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鼻唇沟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并发症发生 情况及治疗满意度,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82例患者皮瓣成活状况均良好,未出 现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血供障碍等并发症,治疗满意度为96.34%;治疗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 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健康、总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唇沟 皮瓣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小,患者满 意度较高。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手术治疗时还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鼻唇沟皮瓣或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32例。分析鼻翼缺损情况、修复方法、切口瘢痕、对称性、鼻翼术后形态等。结果本组患者中采用鼻唇沟皮瓣修复19例,采用耳郭复合组织修复13例。两组患者鼻翼缺损均得到良好修复,外观满意,创面周缘及供区切口瘢痕均不明显。结论鼻唇沟皮瓣和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均为鼻翼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缺损范围较小者应优先考虑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再造鼻翼,缺损较大者则建议采用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需结合患者实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改良菱形易位皮瓣修复鼻翼及鼻尖皮肤缺损邢新郭恩覃1994年3月~1995年12月,我们应用改良菱形易位皮瓣修复鼻翼及鼻尖皮肤缺损14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0例。年龄18~41岁。皮肤缺损位于鼻翼8...  相似文献   

9.
运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7年以来,我科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8例,均获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翼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勇  于静  王兰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2):198-199
鼻是面部的重要器官,各种原因导致的鼻翼缺损严重破坏了患者的面部容貌。鼻翼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临近和远隔部位的组织材料均可以选用,从修复后外观和操作复杂程度这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应用了鼻唇沟皮瓣转移的方法修复鼻翼缺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对28例肝移植术后并发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发生与患者的原发疾病有关。提出护士了解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神经精神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和临床表现,采取针时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鼻唇沟岛状瓣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鼻唇沟岛状瓣一期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14例患者,除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均取得了良好的塑形效果.提出手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后注意观察皮瓣的血运,及时排除引起皮瓣影响血运的病因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景文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663-1663
1病例介绍 1.1基本情况:某男,19岁,学生。因同学之间发生争执,不慎被酒瓶划伤鼻面部,经当地医院救治,予清创缝合。因左侧鼻翼部分缺损未能治疗,故3天后转入我院。入院检查:意识清楚。鼻部左侧,自内眦下方沿鼻唇沟至左上唇,见伤口己用3#黑丝线缝合数针,皮肤创缘被折叠缝合,针距不整,宽窄不:左侧鼻翼部分缺损,被痂皮覆盖。入院诊断:鼻面外伤缝合术后,左侧鼻翼部分缺损(图1)。  相似文献   

14.
鼻唇沟岛状瓣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鼻唇沟岛状瓣一期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14例患者,除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均取得了良好的塑形效果。提出手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后注意观察皮瓣的血运,及时排除引起皮瓣影响血运的病因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耳郭复合组织瓣修复鼻底部分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灵活运用耳郭复合软骨组织瓣修复鼻底部分缺损畸形.方法采用耳郭中上部复合软骨组织修复鼻翼缺损,下部修复鼻小柱缺损,耳垂缘皮肤脂肪复合组织修复鼻尖缺损.结果随访患者6个月至3年,除1例患者鼻翼缺损,因加压不彻底,复合组织块外侧缘有1.0 mm×1.5 mm坏死外,其余复合组织瓣均成活.结论在牢固掌握血供原则下,手术方法简单,外形效果较好,是该部位修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灵活运用耳郭复合软骨组织瓣修复鼻底部分缺损畸形。方法 采用耳郭中上部复合软骨组织修复鼻翼缺损 ,下部修复鼻小柱缺损 ,耳垂缘皮肤脂肪复合组织修复鼻尖缺损。结果 随访患者 6个月至 3年 ,除 1例患者鼻翼缺损 ,因加压不彻底 ,复合组织块外侧缘有 1.0mm× 1.5mm坏死外 ,其余复合组织瓣均成活。结论 在牢固掌握血供原则下 ,手术方法简单 ,外形效果较好 ,是该部位修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耳郭周边缺损修复常用的有楔形切除后缝合,健耳复合瓣移植术和Antia皮肤软骨瓣修复等术式。为解决涉及耳轮、耳舟和对耳轮较大耳郭缺损的修复,美国印第安那州医院整形外科Joseph在Antia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术式。并应用于2例耳郭缺损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术式具体步骤如下:在对耳轮处作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软骨,在切口上下两极各作一楔形切口,形成复合皮肤软骨瓣,该瓣与耳郭缺损缘之间的正常皮肤组织予以保留,但应与复合瓣分开。向前推移该瓣,调整多余皮肤,关闭缺损。对于耳轮部缺损较大者,要在复合瓣外缘切除一条形组织,直至缺损区能在无张力状况下缝合。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8月至1997年6月,我们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10例。全部成活,随访半年无变形,效果满意,现将我们手术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其中3例系他人咬伤,烧伤5例,另两例系鼻部肿瘤切除所致。缺损大小为1cm×1cm~1.5cm×1.2cm,均采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全部成活。典型病例张某男,20岁,左侧鼻翼被人咬伤后一年,鼻缺损1.5cm×1.2cm 术后  相似文献   

20.
鼻尖、鼻翼缺损修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以来共收治鼻尖、鼻翼缺损119例,据情分别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修复:①全层皮片移植27例;②游离耳廓复合组织片移植36例;③鼻唇沟皮瓣移转12例;④上臂内侧皮管移植44例,效果较为满意。我们在文章中就选用的原则、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