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创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术中血管微创治疗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0月,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5例(20条肢体)。结果 术中17条髂动脉微创介入治疗均获成功,11条肢体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5条肢体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其中有1条肢体股-腘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1-16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78.6%,截肢率10.0%。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同时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害全右特肯沸.  相似文献   

2.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 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Guo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术后12、24、36个月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fCD-TLR)情况、总保肢情况。分析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fCD-TLR时间、保肢时间的关系。结果 62条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肢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98.4%(61/62)。治疗后,支架断裂率为4.8%(3/62),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率为30.6%(19/62)。术后12、24、36个月,62条患肢的fCD-TLR率分别为72.6%(45/62)、54.8%(34/62)、41.9%(26/62),总保肢率分别为77.4%(48/62)、71.0%(44/62)、62.9%(39/62)。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T...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D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170例患者(191条肢体)行股动脉以远血管重建术.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78例,静息痛62例,下肢缺血性溃疡19例,远端组织坏死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根据TASC Ⅱ分级:C级病变127条肢体,D级病变64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大隐静脉原位旁路移植术15条肢体,大隐静脉转位20条肢体,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28条肢体,大隐静脉与人工血管组合旁路移植术28条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6)个月;76例失访,随访率57%(109/191).一期通畅率84.4%(92/109),其中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通畅率88.2%(75/85),大隐静脉(原位、转位、组合)旁路移植通畅率70.8%(17/24).二期通畅率89.9%(98/109).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股腘动脉闭塞症(TASC C和D级病变)的主要方法,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腘动脉局域超选法在完成股浅动脉顺向内膜下开通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467例患者(550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病变均为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定义的ⅡC/D级股腘动脉闭塞.统计其中直接应用腘动脉局域超选技术和传统真腔超选方法的62条肢体,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症状改善和随访情况.结果 在550条肢体中,62条肢体直接应用了腘动脉局域超选技术,其中9条肢体未能顺向返回真腔操作.53条肢体(85.5%)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9 ±24) min,平均支架应用数(1.8±0.6)枚,平均覆盖长度(33 ±6) cm.46条肢体(86.8%)术后早期症状有所改善,6条无明显变化,1条截肢.39条肢体术后随访1年,6个月通畅率为87.1%,12个月通畅率69.2%.另外488条肢体应用传统超选方法的肢体中,完成顺向开通378条(77.5%),平均手术时间(89±30)min,平均支架应用数(2.1±0.6)枚,平均覆盖长度(31 ±13) cm.79.4%( 300/378)的肢体术后早期症状得到改善,292条肢体进行了术后1年的随访,6个月通畅率为92.1(269/292),12个月通畅率61.0%(178/292).结论 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腔内治疗中,采用腘动脉局部超选法可以在不增加移植物基础上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10例,10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是90%,放置10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治疗复杂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内膜剥脱+介入、导管取栓+介入)治疗318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198例(61例为双侧病变)259侧肢体,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NDASO)120例(41例为双侧病变)161侧肢体。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腘动脉以下血管及股浅动脉的通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18例患者中首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0%,股浅动脉血管92%,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1%,股浅动脉血管94%,随访6~36个月,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明显低于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89%~67%,股浅动脉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93%~73%。支架植入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非支架植入组(P0.05)。DASO的血管的通畅率减低与吸烟史、高血压、血糖控制不稳等因素有关。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范围广泛,疗法肯定。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杂交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用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通畅率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患肢通畅率。结果:56例患者(65条患肢)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截肢或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8/56)。术后平均ABI较术前升高(0.76vs.0.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168m提高至53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级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12~33个月,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5%、81.54%、70.7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6%、95.38%、90.77%。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14.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8例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66条患肢)临床资料,其中TASC C型22例,D型2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并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因素。结果:48例(66条患肢)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因下肢坏疽处感染严重而于术后5 d行截肢手术,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67%。与术前比较,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568 m vs.92 m)与踝肱指数(0.75 vs.0.25)均明显增加(均P0.05)。平均随访24个月,术后6个月和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5%、90.91%、87.8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8%、96.97%、92.42%;Fontaine II、III级患者一期通畅率均高于IV级患者(P=0.036、0.015),而II、III级患者之间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0.003)。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 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