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的间质细胞肿瘤,可以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发生率较低。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腹部CT、内镜及超声内镜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但是最终依靠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确定。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规范的手术及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为胃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结肠2例;19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CD117(+)94.7%,CD34(+)73.7%,SMA(-)68.4%,S-100(-)57.9%。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8例,消化道出血5例,腹部包块3例,肠梗阻2例,腰背痛1例。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θ����������15���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15)、消化道出血(6/15)。病变部位为胃13例,十二指肠l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5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l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l例。免疫组化CDll7( )73%,CD34( )73%,SMA(-)73%,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6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瘤局部切除5例,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存活22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确切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11例手术,术后随访8~36月,9例健在,2例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1例未手术长期口服伊马替尼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结合,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峰  赫杰  陈倩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73-7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30例,小肠13例,结肠3例,肛管1例;2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2.97%(39/47),CD34阳性率为93.61%(44/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7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11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4例恶性及6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1例复发,3例发生转移,8例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局部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结果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组4例,低危组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5例。CD117阳性率95.5%(21/22),CD34阳性率86.4%(19/22),SMA阳性率54.5%(12/22),S-100阳性率9.1%(2/22)。术后随访10—66个月,平均随访30.9个月,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内镜超声和CT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当前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依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高危患者术后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贫血。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肿大转移。肿瘤直径〈5cm者有9例,5~10cm者有9例,〉10cm者3例。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最终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良性5例,低度恶性14例,恶性2例;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3例,而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20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率为100%,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亡,1例术后7个月出现肝转移.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 GISTs术前确诊非常困难,病理检查时发现非上皮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应作常规免疫组化染色以确诊.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13例(61.9%)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5例(23.8%)为腹部胀痛不适;12例(57.1%)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21例中20例CD117(+),9例CD34(+)。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1年存活率为90.1%,3年存活率为76.2%,5年存活率为61.9%。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因瘤细胞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其中CD117阳性率大于95%。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手段。方法 对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 8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部位 :乳头区 64例 ,降段 11例 ,其他部位 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 (5 7例 ) ,黄疸 (5 3例 )和消化道出血 (4 1例 )。病理学类型以腺癌多见 (72例 ) ,胃肠道间质瘤 (5例 ) ,恶性淋巴瘤 (3例 )次之。 3 6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 ,3 1例行姑息性手术 ,15例未进行外科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患者 5a生存率 2 .4%。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以上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但缺乏特征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降段。CT和B超及内镜检查是诊断检查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预后甚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阳间质瘤(abdominal stromal tulnors,A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40例A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A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8例,45.0%)和小肠(8例,20.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29例,72.5%),消化道出血(13例,32.5%),腹部包块(12例,30.0%)和消化道梗阻(10例,25.0%).免疫组化CD1117阳性37例(92.5%),CD34阳性33例(82.5%),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者30例(75.0%),无CD117与CD34均阴性者.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A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问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阳性可作为AST的诊断标准.外科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的结合将是GIST的主要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内镜资料,所有病例的组织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17、CD34、Vimentin、Actin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42例胃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占76%)。胃镜下表现:发生于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窦7例;呈半球形隆起23例,息肉样隆起19例(45%),其中仅有3例内镜下活检证实为胃间质瘤。手术标本病理诊断为良性胃间质瘤17例、交界性14例,恶性1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和CD34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及79%,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确诊多依靠手术病理及CD117、CD34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5例为完全切除.52例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52例(100%),CD34阳性表达46例(88.5%). 结论 GIST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GIST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GIS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相关因素。结果:男女比例为1∶0.9,平均年龄(59.6±11.4)岁,肿瘤平均直径(4.5±4.4)cm;病理CD117阳性率91.40%,CD34阳性率88.60%;随访31例,中位存活时间(28.6±9.4)月。结论: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超声内镜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确诊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是胃间质瘤最重要的标记物;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靶向Z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内镜、X线钡餐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5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2例复发,其中1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