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raun’s吻合预防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做Braun’s吻合的150例(对照组),发生胃瘫24例,发病率为16%;加做Braun’s吻合的156例(Braun组),发生冒瘫2例,发病率为1.28%,2组胃瘫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重建时,在残胃空肠毕Ⅱ式吻合的同时,加做Braun’s吻合能有效预防术后胃瘫。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即胃瘫 ,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约为 0 .2 %~ 6 .0 %[1] ,直接影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了解胃瘫发生的原因、时间、早期征象及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康复非常必要。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自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2月我院实施胃大部切除术 2 76例 ,术后 9例合并胃瘫 ,发生率约为 3.3%。其中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49岁~ 78岁 ,平均 5 9.7岁 ,1例血糖高于 6 .1mmol/L。胃癌 7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梗阻 2例 ,均为远端胃大部切除 ,毕Ⅱ式吻合 8例 ,毕Ⅰ式吻合 1例。术后…  相似文献   

3.
1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984年4月至2008年10月检出的1195例残胃患者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高达98.08%,毕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炎(90.77%)、胆汁反流(71.59%)、残胃原发癌(4.5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毕Ⅰ式(51.15%、34.48%、1.72%),P〈0.01,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则是毕Ⅰ式(28.45%)明显高于毕Ⅱ式(16.73%),P〈0.01,其余残胃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残胃病变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是防治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66-867
选择2004年6月~2014年6月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结石发病率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胆结石的发生率为20.0%(6/30),而对照组患者为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采取毕Ⅰ式吻合患者和Ⅱ式吻合患者的结石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中采取Roux-en-Y吻合后的胆结石发生率与空肠间置吻合的胆结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患者术后第3d出院,开腹手术后的患者1w后出院。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结石的发病率比较高,出现胆结石的主要原因为迷走神经损伤、消化道激素的降低以及手术方式的影响,而微创手术对于胆结石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院普外科自1995年2月~2004年12月共进行胃大部切除术297例,发生胃大部切除后胃无力症15例,发生率约5%,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例胃无力症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66.5岁。胃肠重建方式为毕Ⅰ式1例,毕Ⅱ式14例。行胃癌根治术12例,胃溃疡远端胃大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胃镜表现.方法 对105例老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5例患者中,34例(32.38%)采用毕Ⅰ(BI)式手术,71例(67.62%)采用毕Ⅱ(BⅡ)式手术,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中残胃癌15例(14.29%),吻合口及残胃溃疡14例(11.43%),胆汁反流42例(40.O%),吻合口及残胃炎34例(32.38%).并发息肉13例(12.38%),幽门螺杆菌阳性33例(31.43%).统计分析显示,BⅡ式术后残胃癌、吻合口及残胃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高于(BⅠ)式(P<0.05),而BⅡ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BⅠ低(P<0.05).结论BⅡ式较B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老年残胃癌变、炎症和胆汁反流发生率均较高,应定期随防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本组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出血 6例 ,年龄 33~ 71(平均 46 .6 )岁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出血 3例 ,应激性溃疡出血 1例 ,择期手术 2例。手术方式 :毕Ⅰ 2例 ,毕Ⅱ 4例。术后出血时间 3小时~ 5天。所有近期出血病人均经纤维胃镜检查 ,发现吻合口粘膜下出血 3例 ,吻合口小弯侧粘膜下出血 1例 ,胃底部溃疡出血 1例 ,应激性溃疡残胃出血 1例。经积极抢救输血、输液等治疗 ,1例因出血凶猛 ,3天后再次手术。 6例治愈出院。2 讨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出血的发生率在 1%左右[1] ,其发生与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操作有密切关系。术前明确…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结肠瘘的纠误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结肠瘘误诊原因,总结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结肠瘘的诊治过程.结果:6例出现症状时间术后2~15年.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腹泻、血便,伴反酸、暧气、食欲缺乏;其中误诊为消化不良3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晚期恶性肿瘤各1例.5例经X线消化道钡剂造影及内窥镜检查,1例经剖腹探查术确诊为胃-空肠-结肠瘘.行再次手术治疗,4例改为结肠后吻合;1例改为毕-Ⅰ式吻合;1例由于结肠系膜挛缩仍行结肠前吻合,但同时加做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结论:提示临床警惕胃-空肠-结肠瘘的可能,消化道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仍为本病确诊手段.行胃大部切除术时胃切除量应在2/3以上,并尽量行毕-Ⅰ式重建,如行毕-Ⅱ式重建应首选结肠后吻合,以减少胃-空肠-结肠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分析不同术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因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按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进行分组 ,对临床、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 6 3.6 4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镜下见胆汁反流者 5 6 .82 % ;残胃及吻合口溃疡 9.4 7% ;不典型增生 12 .88% ;残胃肠化 14 .0 2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残胃癌 8.33% ,其中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更容易发生残胃癌 (χ2 =12 .84 ,P <0 .0 0 1) ,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 (9.2 2 % )明显高于BillrothⅠ式术后 (4.2 6 % )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 ,且手术后应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荷包包埋法在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中处理十二指肠残端的可行性。方法对32例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十二指肠残端采用荷包包埋法封闭,观察其手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术后观察10d以上.无一例发生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出血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均痊愈出院。其中28例术后4d肛门排气,2例术后5d排气,2例6d排气。荷包包埋法平均手术时间为8min。结论行毕11式胃大部切除术时,对于十二指肠残端无炎症水肿、无溃疡、无瘢痕变硬者,采用荷包包埋法封闭是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临床表现为胃潴留,而无明显腹痛,大多数肛门排气正常。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1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疗治愈,而不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指各种胃手术后出现的以不伴吻合口或输出袢机械性梗阻的排空障碍 ,是胃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 ,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回顾总结1992~2001年施行的各种胃手术后出现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2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2例 ,男性5例 ,女性7例 ,年龄49~71岁 ,平均61.5岁。原发病:胃癌10例 ,胃溃疡2例。手术及吻合方式 :近端胃切除2例 ,胃癌根治毕Ⅰ式吻合手术2例 ,胃癌根治毕Ⅱ式吻合手术6例 ,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手术2例。其中术后5~6d进流质后出现3例 ,术后7~14d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9例。1…  相似文献   

13.
白1990至2005年,作者对1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溃疡难以切除的患者采用了幽门窦旷置加Braun吻合的急诊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姑息治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恶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35例胃癌术后吻合口恶性狭窄患者中,12例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在DSA引导下将覆膜支架植入病变段.结果:12例患者成功置入12枚国产覆膜支架,患者胃肠道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和解除,未出现胃肠穿孔、大出血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覆膜支架是姑息治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恶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毕Ⅱ式切除术后胆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的配合和护理.方法:对21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胆管结石患者施行治疗性ERCP,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沟通,常规胃镜检查,镇静药物分段使用,术中默契配合,及时的变换体位和腹部按摩,术后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ERCP治疗成功19例(91%),失败2例.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3例,胆道感染1例.结论:术前、术后有目的的介入护理,术中默契的配合有利于手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0年-2002年302例施行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共发生胃瘫18例(5.96%),均发生于术后3-10d,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1w内治愈2例(11.11%),2w内治愈5例(27.78%),3w内治愈11例(61.11%)。结论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胃瘫的主要原因。胃镜X线检查是胃瘫诊断与机械性肠梗阻鉴别的主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俗称功能性排空障碍,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等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47%~24%。胃瘫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精心的护理对患者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荣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47-164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17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行毕Ⅰ式吻合术者3例,行毕Ⅱ式吻合术者14例.胃瘫综合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7 d,首发症状为上腹痛和恶心呕吐.10例病人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胃镜检查,均可明确胃瘫的诊断.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再次胃肠道减压,全肠道外营养,应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手段.全部患者胃瘫均获恢复,平均恢复时间18 d,最短14 d,最长31 d.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为功能性改变,发病因素多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有一定的影响.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良好,无须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不伴有吻合口或输出空肠攀等机械性梗阻因素的残端无力及胃排空延迟。笔者共收治 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0~ 75岁。术前均排除糖尿病及水电解质失衡因素。原发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伴不全梗阻 2例 ,胃癌行根治性胃切除者 6例。手术方式均为毕Ⅱ式吻合。 2例在开始进流质时出现进食后上腹胀满伴有反复呕吐 ,吐后缓解 ,行胃肠道泛影葡胺造影示造影剂能线状通过吻合口 ,胃蠕动不明显。 6例在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出现症状 ,且均行胃造影及胃镜检查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 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药物观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 本组1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经过系统的护理并配合合理治疗,病人均痊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系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治疗时间长,在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护理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