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病人不匹配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病人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292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AVR)病人,参照人工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病人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EOAI>0.85 cm2/m2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中度PPM 0.65≤EOAI≤0.85 cm2/m2;重度PPM EOAI<0.65 cm2/m2.超声多普勒测量AVR术后主动脉瓣位平均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比较不同种类瓣膜(机械瓣和生物瓣)和不同大小瓣膜(>21 mm和≤21 mm)AVR术后PPM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292例中机械瓣置换术219例,生物瓣置换术73例,两种术后中度PPM发生率分别为6.25%和48.22%(P<0.01).置换>21 mm人工瓣膜(191例)和≤21 mm人工瓣膜(101例)术后PPM发生率分别为13.61%和33.66%(P<0.05).PPM组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26.50±6.25)mm Hg(1 mm Hg=0.133 kPa)和(2.66±0.87)m/s]显著高于非PPM组[(16.75±3.46)mm Hg和(1.58±0.47)m/s,P<0.01].PPM组和非PPM组的术后早期病死率分别为6.67%和2.16%(P<0.05).结论 A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生物瓣以及小瓣膜(≤21 mm)者.PPM影响术后瓣膜血流动力学,与术后早期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评价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在治疗中、重度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中的效果.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75例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其中31例采用传统Devega法成形术(对照组);44例采用国产佰仁思瓣膜成形软环(成形环组),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方法及成形效果. 结果 7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5.3%,其中69例(97.2%)患者于术后1个月、1年、18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末期,对照组与成形环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48.1% (13/27)出现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成形环组16.7% (7/42)出现中度以上反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三尖瓣成形环在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方面具有较好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尖瓣置换术6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的中、远期疗效,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施行TVR手术6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7例,三尖瓣退行性病变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 例,心脏肿瘤1例.67例患者中29例先行三尖瓣成形术,因效果不佳改行TVR,其余患者均直接行TVR ;置换生物瓣28例,机械瓣3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3 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2 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11.94%(8/67),其中6例死于术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4d死于心室颤动,1例术后第7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54例,随访率91.53%( 54/59), 1例术后1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6年死于脑栓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湿性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TVR死亡率显著高于先天性三尖瓣病变患者[5.56%(2/36)vs. 24.00%(6/25);χ2=4.425, P=0.036];二次行TVR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首次行TVR患者[30.00%(3/10)vs. 8.77% (5/57) ,χ2=3.646,P=0.033];TVR中选择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1).结论 TVR患者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是最后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三尖瓣替换术及早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C  Sun LZ  Xu JP  Wu X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33-1436
目的 探讨三尖瓣替换术(TVR)的手术适应证和人工瓣膜的选择。方法 1997年3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TVR42例,其中20例有心脏手术史。手术适应证:①自然瓣膜损毁无法修复(34例);②进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③修复后残余的瓣膜功能不全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6例)。合并下列情况时,积极选择TVR:肺血管阻力中、重度升高;手术后有残余的左心功能不全;有三尖瓣成形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包括:单纯TVR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加TVR8例,二尖瓣加TVR3例,主动脉瓣加TVR1例。三尖瓣位人工瓣使用双叶型机械瓣28枚,生物瓣14枚。其他合并的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修复10例,人工瓣周漏修补、黏液瘤切除、冠状动脉搭桥各1例。结果 全组手术病死率17%(7/4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13/42)。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Ⅳ级各1例。术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当三尖瓣的病变程度严重,修复把握不大,特别是伴有肺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不良、左心病变未能完全矫治时,应积极行TVR;人工瓣应选择双叶型和机械瓣或生物瓣,特别是后者。  相似文献   

5.
外科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早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巨大左心房对二尖瓣瓣膜手术后早期心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以及左心房折叠术 (LAP)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92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D)≥ 6 0cm或容积指数 (LAVI)≥ 30 0ml/m2 的二尖瓣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P组 (63例 )和对照组 (2 9例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高危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分别为 2 2 83 %和 4 35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呼吸衰竭发生率LAP组(6 35 %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4 1 4 % ) (P <0 0 5) ,女性、术前LAVI≥ 60 0ml/m2 、严重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下降是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独立高危因素 ;而LAP、术前EF≥ 0 50是独立的保护因素 (P <0 0 1 ) ;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P <0 0 1 )。术后早期LAD和LAVI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 1 ) ,尤以LAP组减小显著 (P <0 0 1 )。结论 LAP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房者 ,尤其LAVI≥ 60 0ml/m2 的病人 ,应常规在瓣膜手术同期施行LAP。  相似文献   

6.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附13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害,在维持心脏的血液供应及其生理活动最低限度的内环境要求下,我们在浅低温(31~35℃)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137例风心,先心二狭二闭,或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了这个手术方法的治疗。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空跳慢跳每分钟40~50次,术中鼻温控制在32±1℃之间。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先在心脏冷停跳中置换主动脉瓣,而后在心跳中置换二尖瓣,以缩短心脏泠缺血时间,三尖瓣成形术亦在心脏跳动中施术。术后病人病情平稳,平均动脉压维持在9.5~10.5kPa(70~80mmHg)之间,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其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心律紊乱者,术后死于感染和凝血机能障碍4例。本组手术死亡率2.9%(4/137)。为了排出左心腔内的积气,自行设计的左心腔无层级排气装置和主动脉灌流导流装置,术后无气栓症状和体征者。  相似文献   

7.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其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45例14岁以下儿童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10.8岁;≤10岁15例,10~14岁3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瓣膜病32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3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补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行二尖瓣置换23例,其中2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解剖位三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9例。5例使用生物瓣膜或同种主动脉瓣,余40例均采用机械瓣膜,包括进口双叶瓣34枚,进口单叶瓣3枚,国产单叶瓣7枚。结果本组手术死亡(术后30d内)2例,死亡率4.4%,均死于手术当日,1例因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生存者随访8个月-12年,平均4.9年。4例晚期死亡,晚期死亡率9.3%。置入机械瓣膜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发生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病儿术后心功能均Ⅰ-Ⅱ级。结论儿童瓣膜病病人,大多数可以置入合适的成人型号人工瓣膜,保证其术后生长发育,减少二次手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经过平均4.5年随访,无血栓栓塞或抗凝有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三尖瓣置换术1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8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6例,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1.1%(16/1455)。现总结其治疗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例,女15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级4例,级8例,级4例。术前均有呼吸困难,同时伴有下肢水肿7例,肝大8例,腹水3例。既往曾行心瓣膜手术4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退行性改变3例;医源性3例,其中安起搏器后起搏导线引起腱索断裂2例和安起搏器后发生心内膜炎1例;外伤性三尖瓣乳头肌断裂1例;同期行左心瓣膜置换术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11.
三尖瓣置换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Ebstein畸形病人瓣膜转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31例5~46岁病人,其中10例曾接受过修复术,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体体外循环下完成,4例心脏不停跳。分别转换生物瓣2枚,国产人工机械瓣膜13枚和进口人工机械瓣6枚;同时对其他合并畸形进行修复。结果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6~136min,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29~83min。12例病人手术结束时直视下测压,右心房压15.8/7.5minHg(  相似文献   

12.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目的:报告二尖瓣置换(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外科治疗的结果及作用,方法:37例MVR术后中重度IR病人,其中人工二尖瓣为生物瓣者13,机械瓣24例,有1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MVR加三尖瓣置换2例,MVR加三法瓣成形11例,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型10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改良Kay形成形12例,改良DeVega成形术7例,加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11例内科治疗者,7个月-7.5年后76例死亡,病死率为54.5%,26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病死2例,病死率为7.7%,随访个月-10.5年,晚期死亡例,仍中度TR2例,结论:MVR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左心损害或(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对重度TR伴有临床症状、左心功能基本正常者,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器质性病变达50.32%,合并慢性疾病者为8.92%。手术死亡率为3.25%,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总随访时间24735.83病人·年,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36±0.74)%;晚期病死率为0.84%病人·年,心力衰竭仍是主要死因。血栓栓塞为0.18%病人·年,与抗凝有关出血为0.68%病人·年;手术前心功能IV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显著影响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二尖瓣病变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并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  相似文献   

17.
用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平均年龄6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12.3)?min,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74.0±9.2)?min.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提示其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10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5~16年出现重度TR病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衰竭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0.52±0.05,肺动脉收缩压(37.6±7.8)mm Hg.经右胸前外侧切口或正中切口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TVR)25例,改良DeVega环缩术4例,带环成形术8例.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4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随访2个月~10年,死于右心衰竭3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生存的25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TR与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初次未作三尖瓣环缩术或方法不确实等有密切关系.左心功能良好、右室收缩功能无严重损害,无严重肺动脉高压是再次手术的指征,并主张尽早行TR纠正术.保留全瓣结构行三尖瓣置换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影响术后长期疗效仍是右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