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 法 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 TRAP 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时端粒 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 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 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 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特点,并与正常骨髓和急性白血病骨髓进行比较,用PCR-ELISA法对20例正常骨髓、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32例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半定量检测.结果发现正常骨髓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0-0.30 U,平均(0.11±0.08)U,其中仅有3例阳性.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0-0.96 U,平均(0.42±0.26)U,阳性率78.1%,与正常骨髓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MDS骨髓细胞端粒酶的表达范围0-0.97 U,平均为(0.27±0.19)U,阳性率为66.7%.与正常相比,端粒酶表达均值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其中高风险组端粒酶表达较高(P<0.05).按IPPS评分等级分为INT-1,INT-2和HIGH组的MDS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异常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提示,正常骨髓细胞具有临界水平的端粒酶活性,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而MDS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则介于正常与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之间,其中高风险组、按IPPS评分预后差的MDS端粒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活性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检测端粒酶活性,不仅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估计和复发监测具有一定价值,而且为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活性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检测端粒酶活性,不仅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估计和复发监测具有一定价值,而且为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恶性血液病细胞中tankyrase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以白血病为主的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基因tankyrase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ankyrase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理和意义 ,以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对髓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株K5 6 2 ,HL 6 0 ,U937,NB4 ,THP 1,HEL ,Dami,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 6T CEM ,Jurkat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tankyrase的表达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确定端粒酶活性 ,并以经磁珠分离的正常人CD3 ,CD19 和CD33 细胞和 10份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做对照。结果发现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U =19,P <0 .0 1) ,其中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正常人CD33 细胞 ,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人CD3 和CD19 细胞。髓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tankyrase的表达 (0 .0 0 32± 0 .0 0 10 )明显低于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表达 (0 .0 12± 0 .0 0 16 ) (F =2 3,P <0 .0 1)。Tankyrase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395 ,P <0 .0 5 )。结论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呈高表达 ,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提示tankyrase可能是恶性血液病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端粒酶由人端粒酶RNA(hTR)、端粒酶相关蛋白质(TP1/TLP1)和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hEST2)三部分组成,研究表明,TP1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无显差异,HrR的转录水平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尚存争议,而hTERT转录水平的表达在端粒酶活性高的癌组织中明显升高。我们通过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和正常人的端粒酶亚单位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端粒酶的活性,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因子,为进一步寻找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和RT-PCR方法检测了47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hEST2、TP1、hT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2例白血病进展阶段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期、正常和贫血标本(P<0.01);1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和(或)慢粒慢性期标本端粒酶活性和TP1、hTR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和贫血标本(P<0.05);在部分正常和贫血标本中检测到相对低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3例贫血标本经短期常规培养后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增高。结论 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升高是造血细胞恶性转化的特异性标记之五,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有助于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正常骨髓的端粒酶活性与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有关。hEST2可能是端粒酶的正调控结构基因,hTR基因表达与端粒酶的反馈调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T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Ⅲ-Ⅳ期与Rai0期、Ⅰ-Ⅱ期之间,Binet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85 %- 90 %恶性肿瘤表达高活性端粒酶 ,并发现这与正常体细胞缺乏端粒酶形成鲜明对比。临床白血病患者端粒酶阳性率高达 85 %以上 ,且复发病例端粒酶活性高于初发者 ,初发患者端粒酶活性较高者易复发[1 ] 。高端粒酶活性常与髓外浸润、高白细胞计数、- 5 - 7和 11q异常相伴 ,高端粒酶活性患者存活期更短[2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在疾病早期端粒酶活性可在正常范围 ,也有少数高于或低于正常 ,但到疾病晚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为了明确端粒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化疗对端粒酶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膜瘤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它们不同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脑膜瘤病例41例,分为良性、非典型性、恶性(WHO Ⅰ、Ⅱ、Ⅲ级)三组。用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免疫组化LDP法标记PCNA,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PCNA LI)。结果:41例脑膜瘤中13例(31.7%)表达端粒酶活性,WHOⅡ级组与WHOⅢ级组高于WHOⅠ级组(P<0.05,P<0.05)。41例脑膜瘤平均PCNALI为(19.32±15.87)%,WHOⅡ级组和WHOⅢ级组较WHOⅠ级组高(P<0.05,P<0.05)。WHOⅡ级组中端粒酶活性组的PCNA LI高于无端粒酶活性组(P<0.0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PCNA LI呈正相关(r=8.24,r=7.05)。结论: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伴随着细胞增殖活性的增加而升高,两指标的联合应用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良性脑膜瘤端粒酶活性不表达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