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并发脂肪栓塞治疗1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我院1999-01~2003—10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744例,术中、术后并发脂肪栓塞1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08例,女336例,平均年龄35(19~71)岁。按骨折部位分:股骨骨折251例,胫骨骨折275例,肱骨骨折218例。其中新鲜骨折686例,陈旧骨折58例。全部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依据对脂肪栓塞的诊断的Gurd标准,术中及术后共并发脂肪栓塞11例(其中单侧股骨骨折3例,双侧股骨骨折3例,双侧股骨骨折合并一侧胫骨骨折2例,双侧胫腓骨骨折1例,单侧股骨合并肱骨骨折2例),其中新鲜骨折10例。陈旧骨折1例,术中4例(1例死亡),术后7例。  相似文献   

2.
张辉  孙晓菊  丁越  孙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58-15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04-01/2005-12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颌面部创伤骨折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功能变化。结果 24例骨折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后,均建立高清晰度、逼真的颌面部三维影像,重建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细微立体结构、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断端形态、塌陷移位程度,尤其对颌面多发移位骨折可立体直观显示全部骨折线。19例术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复查,显示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钛板固定确切。所有病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3.
尺桡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既有单纯的尺骨桡骨骨折,也有尺桡骨的同时骨折。作者通过15年来对28例尺桡骨双骨折病人的术后观察分析发现:术中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术后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有较大影响,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上肢骨折临床效果。方法76例上肢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后,C臂X射线机监控下,经皮交叉穿入2—3根克氏针将骨折端固定,术后给予石膏托制动。结果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1例于术后1周发现克氏针向外退出,造成骨折端轻度移位,其余病例均愈合良好,且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此方法创伤小,操作简便,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好,费用低。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闭式冲洗法治疗骨折术后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术后伤口感染不愈合,影响骨折愈合,使肢体功能不能正常恢复,常是骨科医生很棘手的问题:1997年1月-2003年2月我们采用了感染病灶清除术后持续性闭式冲洗治疗骨折术后感染1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后功能锻炼时间与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金枝  王瑛 《护理研究》2005,19(3):506-507
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正常功能。但是很多骨折术后病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而导致关节强直、屈曲挛缩而影响骨折术后治疗的效果。病人由于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直接影响术后病人工作、生活。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骨折是常见疾病,临床工作中下肢骨折术后引发纠纷呈上升趋势,加强护理防范意识,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对病情转归的预见性,可减少或杜绝下肢骨折术后引发纠纷,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我院骨科2002年1月~2004年12月,用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56例,并总结其操作方法。结果56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80min,术中出血平均20ml,术后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4周,术后随访51例,疗效评定优40例,良10例,差1例。结论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骨折复位良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术前常规拍骨盆片及患髋正侧位片,对骨折的情况及病人手术情况术前评估,在C臂X光机下进行复位固定,常规术后抗凝抗炎治疗及护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患者随访9.5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0周(7—13周),统计7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感染发生,优6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97.3%。结论DHS具有固定可靠,操作方便,术后病人早期离床不负重活动,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0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和术后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9(平均4.3)a随访。8例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分别于术后6个月行肌骨瓣植骨术和3a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论:手术内固定和术后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是提高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治疗成功和恢复肢体功能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椎体骨折压缩程度及伤椎Cobb角变化情况,再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进行分组,再发骨折组23例,未再发骨折组57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1.25%,术后7 d、28 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28 d患者VAS评分、ODI均显著低于术后7 d(P均<0.05)。单因素分析,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折病史、术前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均为该类患者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年龄≥70岁、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密度1.0~2.5 g/cm2、术...  相似文献   

12.
1997~2001年采用保护性膝关节屈曲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治疗髌骨骨折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该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0~56岁,平均38.6岁。髌骨横断分离骨折82例,粉碎骨折20例,下极粉碎骨折6例。方法:髌骨分离骨折采用张力带钢丝或改良张力带固定;粉碎骨折用钢针或松质骨螺钉加钢丝环扎固定;下极粉碎骨折切除其粉碎骨块,用8字钢丝缝合将髌腱固定于髌骨上骨折块。术中严密缝合修复破裂的伸膝筋膜,术后伸膝位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收缩股四头肌活动锻炼,10余次/d,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治疗的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93例,其中46例行头皮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为对照组,另47例行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试验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7.87%(46/47)高于对照组80.43%(37/46)(P<0.05);试验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2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26.09%(12/46)(P<0.05)。结论:发际内弧形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复位效果,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波及关节的损伤,术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5例踝关节骨折术后内外踝结构恢复不佳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方法,以提高踝关节骨折的复位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3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分析2002-01/2006—12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320例,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85例按期骨性愈合,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可避免二次手术。对术后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在抗感染的基础上,行病灶清除原内固定物取除,应用多功能单边外固定架结合局部冲洗引流、皮瓣或肌皮瓣转位、植骨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结果:本组19例全部感染控制,骨折骨性愈合。结论:多功能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安全、疗程短、方法简单、效果好、相邻关节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平衡固定牵引术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间骨折以及股骨颈基底骨折,实践证明,施行平衡固定牵引术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手术前、后的护理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探讨这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两组间的结果,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以及如何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合内固定器材。结果DHS组和PFN组在切口长度、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HS组相比较,PFN组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但X线暴露次数增加。结论对AO分类的A1和A2.1型稳定粗隆间骨折适用于DHS,对于A1、A2.2,A2.3,A3型应选用PFN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床上康复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床上康复操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期间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120例符合条件的下肢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康复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操组于骨折固定术后24h由责任护士指导并协助患者做床上康复操;对照组术后常规在肢体疼痛消失后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受伤局部肌肉和关节。两组患者于手术当日、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测量下肢膝关节活动度、膝屈伸肌力、股四头肌周径,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术后下床时间。结果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康复操组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屈伸肌力优于对照组(P〈0.01),未发生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下床时间提前。结论床上康复操能够促进下肢骨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557-1558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常规饮食护理,试验组骨折患者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补充微量元素的营养膳食护理,观察两组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对照组骨折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比试验组骨折术后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骨折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术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骨折术后患者采用营养膳食的饮食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