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蓄水证的方剂,在书中有六条提及,书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得者,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方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功用化气利水,临床中应用甚广,疗效显著。但历代医家对五苓散方的病机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对该方的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笔者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五苓散病位不在膀胱,而应在三焦,其病机枢纽为三焦不利、气化失司、水饮内停。而该方可调整三焦气化,最终以利小便形式使人体水液代谢恢复权衡。临床应用时不应局限于小便不利或口渴与否,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有表证,但见三焦腑病于气化不利、水饮内蓄之证均可加减化裁,应用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王振萍 《山西中医》2003,19(6):61-6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 5条 :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4 1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2 3、35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7条。这 5条原文 ,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 ,后 3条为杂病而立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现结合临证应用体会探析如下。1 方证探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条谓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  相似文献   

4.
笔者用五苓散治疗各类小便不利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例 1 :女 ,2 1岁 ,1 995年 7月 2日初诊 ,小便次数频多 1月余。患者于 5月 2 8日开始感觉白天小便次数相对较多 ,不痛、量小 ,夜间正常 ,自己不太在意。后小便次数明显增多 ,约 1次 /h ,仍量少不痛 ,夜间基本正常 ,患者近来易于疲劳 ,偶有头晕 ,纳尚好 ,舌质淡 ,舌苔薄白 ,脉细滑 ,B超、尿常规等检查均无异常。证属气虚水湿内停 ,州都气化不利。药用五苓散加黄芪。方药 :桂枝 1 0g、白术 3 0g、泽泻 1 0g、茯苓 1 0g、猪苓 1 0g、黄芪 3 0g,共 4剂。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 ,再进 4…  相似文献   

5.
李立新 《新中医》2005,37(5):84-84
代赭石质重性寒,味苦,入肝、心包经,具有降逆止血、平肝潜阳之功效。临证对因气、血、痰、火等病理因素而引起升降失调的病证皆可辨证运用此药,疗效甚佳,现将应用体会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组成。现代多宗吴琨的“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及《医宗金鉴》“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之说,而主治阳气郁结于里之“热厥证”。  相似文献   

7.
韩先知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501-502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过:"医家之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治寇","医家临证亦如兵家临阵,而用兵之道在于精,用药之道在于纯"。笔者体验,临证处方用药确应悉心研究,反复揣度。况且现代疾病种类繁多,发病原因亦较复杂,在临证用药上,就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了解药物的配伍关系,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所向披靡,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在临证上,有些疾病用单味药可以收效的,就无需使用成方。所谓"单方一味,气死名医",虽有失偏颇,但有时确有道理。即使有时用成方效果欠佳时,而投以单味药获效者也屡见不鲜。如《伤寒论》甘草汤(仅甘草一味…  相似文献   

8.
李波  赵长普  党中勤 《新中医》2020,52(16):210-211
<正>便秘,是指因大肠传化失职,粪便在肠腑内秘结停留,腑气不畅,临床以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黄帝内经》最早有相关记载,称"后不利"。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张便秘当从阴阳辨治,有"阳结""阴结""不更衣""不大便""燥屎"等记载。清代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首提"便秘"一名,沿用至今。其发病率与年龄正相关,据统计,其高达22%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张志明 《四川中医》2008,26(8):122-123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历来以治下焦气化不利,膀胱蓄水证著称。笔者近年来应用本方随证化裁,治疗汗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方由桂枝、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组成,其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其病机为寒凝膀胱,气化不利,故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不应受病名之束缚,应以辨证为准则,若能紧扣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病机,灵活将其用于治疗其他不同疾病,同样可起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罗红云 《中医药导报》2005,11(3):42-42,66
文章通过对两则典型病例的分析探讨,阐述了五苓散治疗疾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孙沐炎 《新中医》2021,53(11):12-14
为拓展五苓散临床应用范围,通过分析五苓散治疗干燥综合征、急性脑梗死并发神经源性膀胱、肾结石伴肾盂积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以及参与组方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总结五苓散临床应用.凡属气化不利、津停不布导致的水液输布、代谢障碍,表现为水停体内某一局部或为水蓄膀胱等,即使没有发热、脉浮等表证,均可使用五苓散化气布...  相似文献   

13.
张艳 《中医药学刊》2001,19(4):330-332
五苓散有温脾阳、利水湿之功效,现代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疾病,从500例分析看,其主要诊断指标;小便不利、呕吐、纳呆、口渴、浮肿、舌淡、苔白、滑、腻,脉沉弦细数,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水气不化,湿邪内阻。药用茯苓、白术用量可达60g,桂枝量则宜小,同时从症状、诊断指标、舌象及其诊断指标、脉象及其诊断指标和用量规律。对五苓散证治规律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根据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葛根,性味甘、辛、平,入肺、胃经,功能发表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生津止渴。临证时按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巧妙配伍,应用甚为广泛,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应用归纳如下:1治感冒《本草求真》曰:“葛根八脚,性辛开陕发汗.解肌退热。”临床治疗风寒感冒常配伍羌活、防风、芥德等辛温解表药;治风热感冒常配伍柴胡、菊花、金银花等辛凉解表药。尤其对太阳表证之项背强直或头痛疗效更好。2治麻@麻疹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传染性疾病.古人在其治疗上有“麻不厌透”、“麻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便无忧”之说,尤其对其初疹期和…  相似文献   

16.
蔺应芬 《光明中医》2002,17(4):16-18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如何正确地投剂选药是临证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和治疗的成败 ,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其临床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结合个人临床实践 ,拟就如何临证用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1 顾护脾胃内经《素问·刺法论》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说明正气的强弱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疾病的发展变化也多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存亡 ,在治疗中重视保护或扶助正气 ,强调人体本身抵抗力、修复力的内在因素的作用 ,提高机体抗御和驱逐病邪的能力 ,至关重要。而脾胃是正气之源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真气者 …  相似文献   

17.
苓桂术甘汤临证新用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笔者以此方为基础 ,临证加减治疗泌尿系结石、肺源性心脏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羊水过多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泌尿系结石张某某 ,男 4 2岁。 2 0 0 1年 10月18日就诊 ,自述 3个月前因腰部突然剧烈疼痛 ,到县人民医院检查 ,B超发现左肾结石 ,结石大小不详 ,经用药治疗后即在医院做碎石治疗 ,近几天感觉腰部沉重酸胀 ,小便时有疼痛 ,伴有乏力 ,畏寒 ;查 :面色白光白 ,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缓。B超检查提示 :左输尿管中段可见一个 0 .6cm结石 ,左肾盂积水。中医诊断为石淋 ,证属阳虚气弱…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在现代医学的临证应用中,半夏泻汤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疾病、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妊娠恶阻等方面疾病,并有着独到的治疗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证经验,对半夏泻心汤在部分疾病中的临证应用及其体会作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中医学认为,本方治疗病机属于血虚受寒,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冷,脉细或沉细之冻疮、血栓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氏病、妇女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附件炎、小儿麻痹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股、腿、足疼痛,腰肌劳损等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