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PS、ED、D和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基础上加载复方当归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椎动脉血流供应,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厦时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推拿治疗,对照组给半导体激光及推拿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利用颧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两组患者眩晕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患者眩晕和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提高幅度较显著(P〈0O.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定点牵引手法,对照组加颈部推拿手法,每日1次;治疗组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每日1次,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加快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门诊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行颈部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相近,可作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以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维生素B。维生素B。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行椎旁阻滞治疗,每周1次,4次为1疗程。B组同时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半年和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以及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都较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1个月内,B组显著低于A组(P〈0.05),半年后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旁阻滞和椎旁阻滞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临床效果,后者的近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推拿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各项指标与单纯推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针刀及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试验组用小针刀及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用小针刀治疗,疗程4周。结果:试验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辅以神经阻滞能提高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微创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对照组66例,分别用中医辨证加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14d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纽有效率分别为95.52%、7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加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穴位埋线组和星状神经节组2组,每组40例。穴位埋线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星状神经节组采用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72.50%,星状神经节组总有效率97.50%,星状神经节为主穴位埋线优于单纯穴位埋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用常规综合方法治疗,观察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推拿牵引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推拿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350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212例,星状神经节阻滞组(B组)66例,牵引、针灸、按摩组(C组)72例,3组治疗3个月和1年后随访,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治愈率分别为63.7%、61.8%,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分别为34.8%、30.3%,牵引、针灸、按摩组分别为25%、22.2%。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治疗率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和牵引、针灸、按摩组。表明改良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中频电疗与按摩治疗,实验组观察对象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两组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颈椎病相关症状的改善,以及保证血压水平的稳定性,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36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均采用扩血管药物、颈椎牵引,治疗组加百会穴压灸,两组均治疗Ⅰ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推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治疗后疗效区别。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7d、14d及28d时,治疗组VA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治愈率(54.39%)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5.79%)(P<0.01)。治疗组有效率(91.23%)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14%)(P<0.01)。结论: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发作,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72例.两型颈椎病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相同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口服舒筋通络颗粒,1袋/次,3次/d,疗程1个月.结果: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85.45%)高于对照组(69.77%)(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在疼痛、压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除对照组治疗后上肢肌力变化小明显外,两组治疗后其余观察项目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②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主要的症状、体征消失方面,两组头痛、眩晕、压顶试验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转颈试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1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观察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组),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对照组患者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纳入60例,治疗过程脱落病例2例,58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功能积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眩晕和颈肩痛积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功能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明显不适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0.70%);治疗组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3.45%)明显低于对照组(17.24%);治疗组局部血肿发生率(3.45%)明显低于对照组(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针刺疗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