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1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10例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心电图改变和病因。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11%(110/1100)。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从高至低主要为房性早搏未下传36.36%(40/110),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3.63%(15/110),窦性停搏或Ⅲ度窦房阻滞9.09%(10/110),Ⅱ度I型房室阻滞。长RR间期在23:00~5:00有一分布高峰。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安全的检测项目,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各娄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将12导联DCG检测缺血性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1.0%,预测准确度为83.8%;诊断冠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73.5%、91.9%和93.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DCG对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也相应增高(P〈0.01)。136例中,99例有缺血型sT~T改变,检出率为72.8%,其中有症状37例(占37.4%),无症状62例(占62.6%)。心肌缺血于6:00~12:00的发生率最高(176/310,占56.8%),22:00~6:00发生最/1,(50/310,占16.1%),两个时间段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导联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性较高,能较好反映心肌缺血部位对应冠脉病变,是有价值的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5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诊断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心肌缺血的72.0%,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地检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及规律。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系统,对86例冠心病(CAD)患者连续监测48h,结合生活13志分析诊断。结果:本组86例中发生心肌缺血70例(81.4%),共检出缺血发作412次,每例发作1,30次,平均6次。结论:结果显示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这与发病率及总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以下简称肺心冠心病),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漏诊率高,现将笔者收治肺心冠心病110例心电图表现分析并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材料与方法:根据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确诊的500例肺心病患者中筛选出110例符合国内有关肺心冠心病诊断标准[1-3]1.2结果:110例肺心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表现如下。梗死性 Q波 11例(10. 0%),左室肥厚劳损 26例(23.6%),左胸导联恒定的缺血型ST—T改变30例(27.3%),TV1>Tv5或TV61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和高血压史患者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史伴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0~7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21例(52.5%),阴性19例(47.5%);冠心病组21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4例(66.7%),非冠心病组19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0例(52.6%)。结论临床依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检出率和意义已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笔者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了11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探讨了老年SMI特点和因素及中药疗效。1 资料与方法 1993~1996年应用DCG监测了11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男61例、女52例,年龄:60~78(65±5.73)岁。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9例(占43.4%)、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者26例(占23.0%),无心肌缺血者37例(占32.7%)除外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心脏瓣膜病等。 DCG监测:采用美国便捷式记录仪,作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DCG)由美国理学博士Holier.N.J于1957年发明,1961年应用于临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完善,DCG的计算机分析处理不断趋向自动化。DCG中的QRS波是计算机处理所采集的主要样本。通常计算机通过测量R-R间期,扫描QRS波来处理各类心律失常,但是对P波、P-R间期等一般不加以分析处理。因此,DCG中计算机分析辅以人工校对是必需的。如DCG中计算机不测量P-R间期,也不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因此对任何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均不能明确诊断。诸多原因可造成R-R长间歇。计算机的作用是发现R-R长间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升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正确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500例动态心电图中231例中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房颤伴长间期,房早未下传,逸搏和逸搏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长R-R检测间期,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入了解长R-R间期发病诱因,找出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根本原因,对临床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仪(DCG)对诊断SSS作一初步评估,DCG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ECGLAB12型。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1例,占31%;其中,检出SSS19例,占31%。发现窦性静止9例,窦房阻滞7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1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例及房室传导阻滞10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既简便又可行的检查手段,记录时间长可检出更多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心律失常,对于诊治SSS具有独特优势,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TET)、24 h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TET、DCG,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2.85%,特异性为57.14%;D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9.16%,特异性为72.72%,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心病敏感度、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疑似冠心病患者应综合分析临床表现、检验科检查等内容,并且结合DCG、TET检查,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02例有3884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07例2930阵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2135阵次,占SMI的72.87%,无症状与有症状组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多见,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危险,在诊治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心室肥厚(LVH)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心电图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LVH 伴CLBBB 患者17例为A组,另随机选取单纯LVH患者13例为B组.2例双侧心室肥厚患者平均分布于两组.所有患者均超声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及QRS电轴及QRS电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心电图检查后对比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QRS时间A组较B组延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结论:诊断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QRS时间应≥150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益心活血汤辅助西医治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方法 病例均来源于XX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5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对症药物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西医干预基础上加用益心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和12导联心电图ST段恢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2.67%) (P<0.05);观察组患者12导联心电图ST段恢复效果(81.33%)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 (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西医干预,益心活血汤辅助治疗心律失常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降低心脏节律紊乱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而不伴随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症 状.目前已普遍认为无痛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的损伤与心绞痛有相同的意义,其可以增加心肌 梗死的机会,引起心律失常或猝死,应引起重视.由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未伴随心绞痛 症状,常规心电图很难作出诊断,而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对其中不少病例可以作出诊断.现将我院2003-2005年DCG 3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再认识变异性心绞痛(VAP)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2例经DCG监测有一过性ST段抬高,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共检出缺血性ST段抬高163阵次,伴有典型症状发作156阵次,占95.7%,伴不典型症状发作7阵次,占4.30%。②缺血发作时心率〈85 bpm,占78.5%,夜间发作次数大于白昼。③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8%,缺血发生于前、侧壁,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发生于下、后壁,以窦缓伴传导阻滞占多数。结论:VAP具有一过性发作特点,疼痛重、预后差。DCG是日常生活中检出VAP发作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和高血压史患者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史伴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0~7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21例(52.5%),阴性19例(47.5%);冠心病组21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4例(66.7%),非冠心病组19例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10例(52.6%)。结论:临床依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9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55例心肌缺血,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84.21%,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15.78%,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栓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以06:00~12:00频率最高,OO:OO~06:00频率最低,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起始心率低,持续时间长,ST段下移明显(P〈0.05)。69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40例,占57.97%,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29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1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冠心病心电图诊断结果与价值.方法:对收治的临床诊断明确、诉诸非典型心前区疼痛胸痛经造影等检查资料完整的56例非典型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结果.结果:非典型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发病率较高,多集中在56~65岁,Holter诊断非典型性冠心病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8.2%、38.2%;Holter诊断非典型性冠心病阳性检出率为58.9%,明显大于ECG.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非典型性冠心病误诊及漏诊率较高,可辅助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DCG中SMI发作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以及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差别。结果SMI占总心肌缺血的87.5%,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6:00—12:00,占48.0%;男性SMI发作阵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夜间与白昼SMI指标比较,每阵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长,ST段最大位移(STm)下降明显(P<0.05);男性患者TMI较女性延长,STm较女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DCG对老年患者SMI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