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枕颈部肌筋膜痉挛是引起颈性眩晕的观点,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圆刃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选择五个结筋点,用圆刃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7例(90%),好转3例(10%)。结论:枕颈部肌筋膜痉挛即“经筋理论”的“横络”卡压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成因,圆刃针解除肌筋膜痉挛即“横络”卡压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9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4d的治疗,治疗结束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刃针在颈部松解加艾灸百会穴治疗;结果:治愈50例,占56.2%;显效30例,占33.7%;有效9例,占10.1%;总有效率100%。结论: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及从事低头作业人员的好发病。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作者对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刃针松解治疗颈项部软组织损伤,结合中医手法纠正小关节紊乱的治疗,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优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运用刃针疗法配合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25~68岁,平均55岁,病程半年~8年,单纯椎动脉型14例,混合型24例,治疗期间停用药物及其他疗法.纳入标准:参考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拟定的标准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眩晕为主诉,眩晕为始发症状或目前为主要症状者,可有颈部板滞活动不灵活的症状,年龄70岁以下,排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针、头针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百会、身柱、风池、C6夹脊、肩井、曲池,及头针晕听区,配合内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结果:显效21例,好转9例,2例临床控制,总有效率93%。结论:体针、头针和中药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缓解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磁圆针与针刺配合治疗颈性眩晕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眩晕 ,常伴随颈部拘紧疼痛 ,头痛 ,恶心等症。笔者近年来运用磁圆针与针刺配合治疗颈性眩晕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3 2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14例 ,女 18例 ;年龄 3 3~68岁 ;病程 6个月至 12年。2 .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结合 X线颈椎正侧位片确诊。排除耳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等疾病。治疗方法1.磁圆针取颈夹脊、风池、百会、四神聪及督脉、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在头部的循行。以右手紧握针柄 ,右肘屈曲 90°,以右腕的活动叩击以上穴位及部位 ,每穴叩击约 10次 ,交替进行 ,颈夹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7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55例和药物组52例。针刺组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动脉血流,并随访3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针刺组复发率亦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近5年国内文献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现状,检索2009年1月1日~2013年7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分别从疗法与疗效、穴位选择、临床操作3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毫针与它法联合治疗使用较多;风池、颈夹脊、百会等为常用穴位。但目前临床操作欠规范,临床治疗规律不明确,机制研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通络活血,荣窍定眩,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银质针导热联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银质针导热联合正骨推拿治疗与针刺配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银质针导热配合正骨推拿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配合正骨推拿治疗;银质针导热治疗1次、针刺和正骨推拿治疗10d为1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2周和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治疗组总有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质针导热联合正骨推拿与针刺联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显著效果,但银质针导热联合正骨推拿治疗次数更少、疗效持续时间更长、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3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静滴,治疗周期为1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8%,两组疗效相近(P> 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方法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辨证使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治疗组治疗后第3日和第7日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日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疗法对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颈夹脊及百会穴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疗效较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组、颈夹脊组和百会穴组,各50例。各组分别针刺风池穴、颈夹脊穴及百会穴,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期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风池组有效率82.0%,颈夹脊组有效率94.00%,百会穴组有效率78.00%,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P0.05),且风池及百会穴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3个穴位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Vs、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3)治疗后针刺颈夹脊在ESCV评分、左右侧椎动脉VS、Vm改善方面均优于另外2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且针刺颈夹穴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