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用芍药者约达54首。(包括两书重叠应用者)。然芍药有赤、白两种,而仲景方中所用究竟是哪一种?兹试述如下: 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东汉末年),而赤芍药和白芍药之名,始见于《本草经集注》。此书为梁·陶弘景所撰,约成书于五世纪末,  相似文献   

2.
芍药举隅     
芍药古无赤白之分、自宋苏顷《图经本草》始分之,以后各家成以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各异其治.现就白芍一药,略举其隅.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苦主降、酸主收,微寒为凉能清.入肝经,具有敛阴养血,柔肝止痛之效.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74方中用芍药者、竞  相似文献   

3.
“古方”这个概念,历代医家有不同的标准和时代界限。如张景岳将明代以前各家所制之方称为古方,并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曰“古方八阵”。清·徐灵胎则将以前仲景之方称为古方,而主要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他说:“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证,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之谓古方”。(《医学源流论》)可见,张氏所称的“古方”,范围比较广泛;徐氏所称的“古方”,范围比较狭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阳虚之证,而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似表证者,误服桂枝汤后的变证所设。乃一酸甘化阴缓急之剂。考芍药有赤、白两种,原方中芍药未分赤、白,根据药用不同,此方应指白芍药。李时珍在白芍一药的解释中引刘完素言云.  相似文献   

5.
陈新宝 《中医药学刊》2006,24(5):914-915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归芍药散为《金匮要略》治妊娠“腹中疼痛”及妇人杂病“腹中诸疾病”之古方。该方由当归9g,白芍18g,茯苓12g,白术2g,泽泻12g,川芎9g组成。笔者将此方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血瘀水停或水停血瘀之水肿、心悸、鼻窒、眩晕等证,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芍药蒺藜煎是明·张景岳所制之方,首见于《古方八阵·因阵》中,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各4.5克,芍药、生地各6克,白蒺藜15~30克组成。临证若能灵活用之,治疗诸多皮肤疮疡等疾病常立见奇效。兹择验案数  相似文献   

8.
一、芍药分赤白说 芍药分为赤白,当始于魏晋以后,六朝之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多,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唐·日华子云:“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宋·马志《蜀本草》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宋·苏颂《本草图经》曰:“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宋·王衮《博济方》云:“治五淋赤芍药一两”、《广利方》云:“治金疮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宋·初虞世《初虞世方》云:“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部类,李时珍  相似文献   

9.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方药组成为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建中者,建中气也……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戍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  相似文献   

10.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载:"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三》载:"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由当归、白芍药、白术、泽泻、茯苓、川芎组成,具有养血和血、健脾利湿、调肝止痛的功效.《妇人大全良方》载:"妇人以血为本."叶天士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脾失调,则气血易于失和,气血失调则易于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除重复的36首外共有282首,其中除《伤寒论》已佚之禹余粮丸和《金匮要略》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外,用茯苓者33方(11.7%),以茯苓命名方剂有18首(不包括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  相似文献   

12.
吴爱萍 《陕西中医》2009,30(7):858-858
中药赤芍和白芍原本不分,统称“芍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赤、白之分始于梁武帝时之陶弘景,并日:“今出白山、蒋山、茅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从此,由根之赤,白而分为赤芍和白芍。《本草纲目》中亦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还指出,从色泽上看“白补而收,赤散而泻。”然而现代中药赤、白芍虽均来自同一种植物,但白芍来源于栽培的芍药根,赤芍来源于野生的芍药根,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归芍药散是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该书《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怀娠,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又《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其药物组成有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泽泻、川芎。方中重用白芍以敛阴止痛柔肝;川芎、归身养血调肝;泽泻淡渗利湿;白术、茯苓健脾和可,以益生化之源。诸药合用,有通调气血,健脾化湿的功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此方不仅适用于妊娠腹痛,而且加减应用,对妊娠  相似文献   

14.
芍药作为药用的记载首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五十二病方》。迨东汉末年,张仲景集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芍药组成各种方剂。《伤寒论》有31方(包括通脉四逆汤中腹痛加芍药者),《金匮要略》有24方(除与《伤寒论》中重见者),均用芍药为主或为辅佐组方治疗多种病症,对后世医  相似文献   

15.
赤丸方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原文症状描述唯“寒气厥逆者”五字而已;药物或五味或六味或七味不一;“一方用桂”说明出注者参考别本;“《千金》作人参”说明孙思邈另据他本;方后“真朱”不知何物?《备急千金要方》“更有射罔……”的射罔是什么?本文基于以上之种种疑问,以《金匮要略校注》为线索,比对各版本记载的优劣,考证赤丸方药物组成,明确真朱的药物本原,探求现已淡出医家视野的射罔,追问赤丸方与神丹的可能性关系,为赤丸方的安全应用提供文献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17.
生化汤乃会稽钱氏创制,首载于《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主治胞衣不下,惜未被时医所重,至明末清初,傅氏继承前人之经验,对本方阐发详尽.在《傅青主女科·产后篇》中去原方之熟地,广泛取用于新产块痛之疾,收到始料未及之功效。傅氏生化汤由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黑姜、炙甘草各1.5克组成。其组方基于产后血虚多瘀这一病理特点,以“虚者补之”、“血实者宜  相似文献   

18.
《神农本草经》论述芍药时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芍药的方剂60余首,分布于97条原文之多。可见仲景运用芍药之广,并且有独到之精义,也说明芍药在仲景立方遣药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就仲景运用芍药之规律及其组方特点,作一初步归纳,以探其要。  相似文献   

19.
芍药净制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包括白芍药、赤芍药)净制中是否去除栓皮(皮、粗皮、外皮),目前各地制法不一。现初探其源流、沿用及实验情况,条陈如下: 溯源流制法不一纵观历代关于芍药净制的记述,大致有三: 一、白芍赤芍均不去栓皮早期医籍白芍、赤芍不分,应用时也不去栓皮。如汉代《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中所载芍药的应用。后世医籍中,宋代《类证活人书》、《普济本事方》分别要求芍药“洗净”和“洗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规定芍药“凡使,须剉碎焙干,方可入药用。”也不要求去栓皮。在白芍、赤芍区别应用的医籍中,宋代也有赤、  相似文献   

20.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