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2.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旭 《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本文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特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发病诱因,风痰上扰,络破血溢是出血性中风的直接病因,而脑出血后,痰瘀、水毒等病理产物互结,郁闭脑窍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并指出痰热腑实是出血性中风病机转归之关键,以期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泄下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笔者临证施治内科某些急重症,每获佳效.现举验案如下. 1 苏醒神志 神志失常乃心神受扰使然.盖心主神明、主血脉,胃脉贯通于心,若诸种病邪侵犯人体,失治误治内传阳明,燥实之邪结聚,腑浊之气循经上逆,清窍被扰,神失所用,可见神识昏昧、烦躁谵语、便干溲赤等症.急宜泄下通腑,使气机运转而窍利神清.  相似文献   

5.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辨治,可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笔者认为本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为肝火旺风生,痰瘀热互结,腑不通肠实,治则为凉肝熄风兼下瘀热,通腑泄热并化痰瘀;恢复期的主要病理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在肝肾,邪实为风痰瘀,治则为上病治下,治下补肝肾熄内风,取上开脑窍化痰瘀;后遗症期的主要病理为气虚血瘀,痰浊不化,络脉痹阻,治则为益气活血通络,并用虫药搜剔.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首伤肾阴,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无以养神;肾阴既亏,肝木失养,灼伤肝阴,虚火内盛,上扰脑府以致神病;肝木独亢,克伐脾土,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痰邪上蒙,脑络壅塞;脾不升清,痰湿内盛,上逆犯肺,肺失治节,气阴不调,痰浊内蕴,积久化热,痰热蒙蔽神窍;心为五脏之大主,阴虚及心,心火上炎,清阳独亢,耗伤心神,心神不主脑神,以致健忘、痴呆诸症。其治疗以滋阴为根本,辨析五脏,益脑神、通脑络,结合行气、补血、化瘀、祛湿诸法,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山惠瑛  曲勇 《国医论坛》1999,14(1):16-17
陕西省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导师、副主任医师杨六顺,杏林悬壶4O余载,学验仅丰,擅长辨治中风病。笔者跟师学习,亲聆教诲,深感杨氏对中风病急性期治疗造诣颇深,遣方用药独具匠心。杨师认为,中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此期腑实、痰浊、瘀血尤为突出,并针对此病机特点,治分三法,相参并举。现择要分述如次。互通腑以降依压杨师认为,中风急性期,多为风火相煽、痰瘀蕴阻、腑气不通,常出现热结腑实之证,如神志不清、大便秘结或不通、哑逆腹胀、口臭、苔黄腻等,治宜釜底抽薪,上病下取,孤其热势,导热下行,通其腑气,顿挫病势。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9.
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402-403
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 ,为祛邪之要法。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脑病病机变化中占重要地位 ,在治疗中通腑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对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如下。1 中风中风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脑窍蒙塞 ,亦可因气虚血瘀、脉络阻滞 ,但无论何因 ,均可致腑气不通。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 ,必致脾胃斡旋升降失常 ,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  相似文献   

10.
喘证急性期属于内科常见危重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多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所致。笔者在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的指导下,借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的经验,运用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喘证,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12.
通腑化痰法是治疗急性期中风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通腑化痰法理论渊源,痰热腑实成因,病机特点及其证候学特点,临床运用特征,急性期通腑化痰法注意事项以及作用机制,探索通腑化痰法证治规律,对防止急性期中风病情发展,减轻脑损害,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更是跃居我国病死率第一位的疾病,其发病疾、进展快,且病死率、致残率高,西医在脑卒中治疗方面手段丰富、疗效肯定,但亦有其局限之处。中医在治疗中风病时,包括中药、针灸、中成药、中医特色治疗等诸多内服外治方法,从分型论治、分症论治、分期论治、专方专药、复方等多个层面,针对意识障碍、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吞咽障碍等中风突出症状具有良好效果,能够起到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改善后遗症等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浊邪害清"理论是叶天士在外感温热领域的学术总结,叶天士认为,体内湿浊与热邪相互搏结,火热上炎,上蒸头面,蒙蔽清窍,清阳壅遏,出现神识昏蒙、不知人事等症状。理论引申到脑卒中方面,"清窍"广义上可以认为是元神之府——脑,"浊邪"可拓展为痰浊、湿热、肝风、瘀血等因素,根据"浊邪害清"理论,治疗上采用通腑泄浊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减轻中风病的后遗症状。首先,通腑泄浊可以消除壅滞体内的病邪,使得清阳能够上升,浊阴可以下降,有利于神志的转清;其次,浊邪得以清除、脏腑之气通畅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水谷精微才能敷布五脏六腑、周身诸窍,经脉通畅,有利于偏瘫、偏身麻木的恢复;再者,通腑泄浊可以"急下存阴",有效防止阴液耗伤、阴血受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泻下法在喘证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儒平  陈雪梅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17-1318
喘证急性期属于内科常见危重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多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所致。笔者在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的指导下,借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的经验,运用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喘证,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风急性期通腑化痰法证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立  黄文奎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44-1245
通腑化痰法是治疗急性期中风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通腑化痰法理论渊源。痰热腑实成因。病机特点及其证候学特点,临床运用特征,急性期通腑化痰法注意事项以及作用机制,探索通腑化痰法证治规律.对防止急性期中风病情发展,减轻脑损害,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中脏腑者,临床以阳闭者居多,病机多属风火上扰清窍,且多兼夹痰热腑实。故治宜泻火通腑、潜阳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泻火通腑尤为重要。本证经积极救治,可由重转轻,转为中经络证;若邪盛正衰或失治误治,则可由闭转脱,出现危象。  相似文献   

17.
1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如下4项:积损正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化风为病;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运失司,内生痰浊,郁热上冲而发病;情志失调,多为过怒过喜为主,怒则气逆,血随气上冲于脑窍,心神昏聩而病;劳倦内伤,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虚血瘀,风邪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而至病。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最常见,肝肾不足次之;故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通腑开窍,滋阴息风为主。2治疗方法病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主,缘本病以标急本缓,邪实为主,宜以“猛峻之药急去之”,邪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所谓“治…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中脏腑者,临床以阳闭者居多,病机多属风火上扰清窍,且多兼夹痰热腑实,故治宜泻火通腑,潜阳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泻火通腑尤为重要。本证经积极救治,可由重转轻,转为中经络证;若邪大局 衰或失治误治,则可由闭转脱,出现危象。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04-1206
介绍夏翔教授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临床经验。自闭症的病位在脑,与肝、心二脏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属于先天胎禀异常,元神受损,心窍不通,肝失疏泄,化风内扰,痰浊瘀热,蒙窍阻络。治疗大法从肝论治,祛风熄风,兼顾痰瘀,开通心窍。  相似文献   

20.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