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17例患有病理性近视的患儿(34只眼)采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该改良术式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患儿病理性近视的发展,并且与Thompson术式效果相近.结论 采用该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可用于对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消毒灭菌的同种异体硬脑膜对98例(17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4.4%,眼轴稳定者占93.0%,矫正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5.8%,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控制病理性近视恶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且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对26例(4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对其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结果随访1年发现术眼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与术前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对抗病理性近视眼眼轴的持续性增长,延缓甚至阻止屈光度的加深,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病理性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的成年患者54例86眼,对其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屈光度、视力及并发症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结果:随访2a,术眼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在术后1、3、6mo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a眼轴长度、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2a矫正视力同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地防治病理性近视的继续进展,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延缓眼轴增长唯一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然而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长、眼球壁薄、眼内环境复杂.此外,后巩膜加固术操作范围广泛,且主要集中于眼球后部,操作不当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术,从适应证、禁忌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操作步骤、术前术后管理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后巩膜加固术操作未定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Borley和Snyder,(1958)报道用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性近视之后,Millcr和Borley(1964)亦报告了同样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手术设计不完善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使这种手术末能被推广应用;直至Snyder Thompson(1972,1978)分别报导了单条式后巩膜加固术获得良好疗效以后,这种手术又逐渐为很多国家眼科临床医师所应用,我国眼科临床用单条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防治病理性近视已有1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华人首位致盲眼病,病理性近视的典型眼底病变包括豹纹状眼底、漆裂纹、弥漫性或片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等.其中后巩膜葡萄肿和眼球变形是威胁视力的重要并发症,监测视盘周边的萎缩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病灶或漆裂纹做为病理性近视早期评估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压力增加、近距离工作增加等环境因素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阿托品局部治疗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已经发生高度近视的患者,巩膜加固术、胶原交联法是可能的有效延缓病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视眼患者超过3亿,其中高度近视患者已超过一千万,高度近视中很大一部分为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其并发的眼底病变已成为眼底病中不可逆致盲的首位眼病.在病理性近视眼底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其发病原因仍无定论,可能是眼轴不断延长、巩膜中胶原的合成及分解紊乱造成胶原蛋白减少共同造成巩膜变薄而不能抵抗眼压的结果.目前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唯一治疗手段为后巩膜加固术.对于无临床症状或者因PS而产生的并发症需要定期观察,手术时机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胎儿脐带的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用酒精脱水固定处理后的胎儿脐带复水后,采用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法,对100例1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其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及并发症,随访1.5a。结果:术后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1.2%;矫正视力术后0.5,1,1.5a时稳定及提高的分别为125眼(91.9%),127眼(93.4%)和124眼(91.2%);患者术前眼轴为29.81±1.87mm,术后0.5,1,1.5a眼轴分别为29.82±1.90,29.83±1.79,29.79±2.0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例术后出现短暂复视,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胎儿脐带行后巩膜加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阻止近视发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病理性近视的青少年施行改良型 Syn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于我院应用牛心包膜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病理性近视患儿21例40眼,以同期未予手术治疗的病理性近视患儿13例26眼为对照组,随访3a,比较两组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 a 后治疗组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2.90±3.22D,对照组为-13.40±1.85D,两组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1.13±0.45、-1.93±0.44D,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矫正视力分别增加0.25±0.11、0.16±0.0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眼轴增长分别为0.71±0.34、1.18±0.40m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前节缺血综合征、排斥反应、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安全、有效地阻止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眼轴延长、控制近视进展,并能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病理性近视常引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通过对实验性近视眼和人类近视眼研究发现,巩膜胶原变化与该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胶原结构、力学特性、近视眼及后巩膜加固术后胶原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2004年Wollensak和Spoerl首次将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方法应用到巩膜组织中,发现核黄素/紫外线A、甘油醛和戊二醛交联巩膜可以提高巩膜的生物力学性能,提出巩膜胶原交联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新方法。近年来从多物种多方法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交联方法的改良、巩膜组织生物力学性能测量方法的改进、增加对在体生物参数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电图波幅等的测量等多方面对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巩膜防治病理性近视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京尼平交联巩膜胶原联合后巩膜收缩或加固术已经应用至临床研究,本文就巩膜胶原物理交联和京尼平化学交联方法做一综述来探讨该方法防治病理性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巩膜加固术治疗少年儿童发展性近视10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进口俄罗斯人体巩膜片作为加固材料对518人少年儿童发展性近视进行了后巩膜加固术,手术安全无并发症,术后81.6%病例眼轴稳定,近视度停止增加,认为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治疗发展性近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血管新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血管新生20例(20眼).结果 术后1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和眼轴长较术前减少(P<0.0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显示术后脉络膜水肿减轻、新生血管减小17眼,视网膜厚度较术前下降.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术后发生感染情况.方法:分析2014-06/12期间本院采用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感染率、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167例286眼中,术后10例18眼发生感染,患眼感染率6.3%,10例18感染眼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3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4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两组手术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手术时间、术者实施手术次数、术中护理配合人员年资、患者术后用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因素有可能与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术后感染相关.结论: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后感染,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最常见,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为敏感.缩短手术时间,采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配合,减少患者手术次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7.
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进行性延长、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为特征, 伴随视网膜脉络膜不可逆性退行性变, 是近视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快速进展的早发型病理性近视和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 黄斑外加压手术是可行的治疗手法。其可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手术顶压嵴分为后巩膜加固手术与黄斑扣带手术, 两者在手术材料、手术方法和适应证上均有不同。在近视患病率飙升的大背景下, 需要不断完善、谨慎推广黄斑外加压手术, 为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后巩膜加固术与角膜塑形术治疗中小学生近视进行比较。方法 后巩膜加固术36例72眼,角膜塑形术75例150眼,对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术后观察时间平均19.6个月。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有1例近视发展-0.75D,4例近视度减少-0.25D~0.50D,其余不变,有效率97%,无其他不良反应;角膜塑形术有效率56%,随着时间推移,近视回退率逐渐增多,不良反应有异物感、畏光、角膜上皮剥脱、散光增加。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中小学生近视的疗效优于角膜塑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后巩膜加固术与角膜塑形术治疗中小学生近视进行比较。方法 后巩膜加固术36例72眼,角膜塑形术75例150眼,对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术后观察时间平均19.6个月。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有1例近视发展-0.75D,4例近视度减少-0.25D~-0.50D,其余不变,有效率97%,无其他不良反应;角膜塑形术有效率56%,随着时间推移,近视回退率逐渐增多,不良反应有异物感、畏光、角膜上皮剥脱、散光增加。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中小学生近视的疗效优于角膜塑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对60例(60眼)病理性近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加固组30例(30眼)和对照组30例(30眼)。加固组先行后巩膜加固术,1个月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实行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分析2组术前和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视力、眼轴、术后眼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①2组视力在白内障术后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3~24个月加固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加固组的眼轴长度在白内障术后24个月后无明显加长(P>0.05),在白内障术后6~24个月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至24个月时,对照组共出现6例黄斑囊样水肿、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加固组出现1例黄斑囊样水肿,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病理性近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先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1个月再作白内障超声乳化(CP)联合IOL植入术,能有效抑制眼轴延长,提高术后视功能,减少视网膜后极部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