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儿童虐待频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3.
虐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新余市城市儿童虐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或)精神折磨、性虐待、漠视、放任、商业或其他的剥削,并导致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或潜在的伤害[1]。为了解城市儿童家庭心理/精神和躯体虐待发生情况,我们于2004年9月抽取新余市5所小学3~5年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下儿童虐待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虐待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根据目前对儿童虐待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针对家庭环境下儿童虐待的流行现状、原因和影响因素、危害及其干预措施进行阐述,从而为减少儿童虐待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引入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对308例某一社区人群和60例抑郁症患者人群进行了CECA.Q测试,分析CECA.Q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及校标效度.结果 CECA.Q的精神虐待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其中母亲为0.96,父亲为 0.94),其中憎恶因子为0.93(其中母亲为0.90,父亲为0.88),忽视因子为0.97(其中母亲0.96,父亲 0.95).精神虐待的重测信度0.82(其中母亲0.80,父亲0.83),其中憎恶因子为0.80(其中母亲为0.80,父亲为 0.67),忽视因子为0.78(其中母亲0.75,父亲0.77);躯体及性虐待的两次测评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 0.78).精神虐待分值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值正相关(r=0.61,P <0.01),CECA.Q与儿童虐待史晤谈评定提纲(CECA)评定躯体及性虐待史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87),抑郁症患者的精神虐待分值高于社区人群的精神虐待分值(P <0.05).结论儿童虐待史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我国也可作为回顾性儿童虐待史筛选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7.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8.
儿童虐待史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引入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 308例某一社区人群和 60例抑郁症患者人群进行了CECA.Q测试,分析CECA.Q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及校标效度。结果 CECA.Q的精神虐待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 97 (其中母亲为 0. 96,父亲为0. 94),其中憎恶因子为 0. 93 (其中母亲为 0. 90,父亲为 0. 88 ),忽视因子为 0. 97 (其中母亲 0. 96,父亲0. 95)。精神虐待的重测信度 0. 82(其中母亲 0. 80,父亲 0 83),其中憎恶因子为 0. 80 (其中母亲为 0. 80,父亲为0. 67),忽视因子为 0. 78(其中母亲 0. 75,父亲 0. 77);躯体及性虐待的两次测评的一致性好 (Kappa值为0. 78)。精神虐待分值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值正相关(r=0. 61,P<0. 01),CECA.Q与儿童虐待史晤谈评定提纲(CECA)评定躯体及性虐待史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 0. 87),抑郁症患者的精神虐待分值高于社区人群的精神虐待分值(P<0. 05)。结论 儿童虐待史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我国也可作为回顾性儿童虐待史筛选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虐待情况,为采取预防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6所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有效率99.50%。被调查的796名学生中,汉族学生347人(男生185人,女生162人),壮族学生449人(男生226人,女生223人)。结果学生受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虐待率分别为61.38%和62.14%。汉族和壮族儿童受虐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乡镇小学女生受虐待率高于男生,差异有显著性(χ2=5.50,P<0.05);乡镇小学女生受虐待率也高于城市小学女生(χ2=4.07,P<0.05)。桂西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与儿童个人性格和学习成绩好坏有关。结论桂西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虐待率比较普遍,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虐待儿童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要阅读本概要? 虐待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截至2008年3月31日,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分别有538500及43411例报告的转诊病例,而这些可能仍低估了实际状况。儿童虐待包括忽视、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虚构疾病或诱发疾病。可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医务工作者面前,他们有“预摄保护儿童的责任”,却经常难以解决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1):1021-10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周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73-1275
归属需要与心理虐待的含义反差很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及育儿态度,对儿童期的心理发展乃至人格形成的影响深远而重要。Brassard于1998年提出,心理虐待是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核心问题,它构成儿童虐待与忽视的基本成分,且更具破坏性,易使儿童产生异常的心理病理特征而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受虐待者的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均高于未受虐待者[冲动性总分(40.39±10.68)分vs(30.34±10.26)分,t =5.96,P <0.01],男生的动机冲动性明显高于女生[(28.98±14.42)分vs(24.46±11.52)分,t =2.28,P <0.05].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与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呈正相关(r =0.337~0.514,P <0.01),忽视与冲动性人格所有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r =0.187~0.419,P <0.05或P <0.01),性虐待仅与动机冲动性呈正相关(r =0.192,P <0.05).情感虐待对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5~0.395,t =1.975~5.589, P <0.05或P <0.01),忽视对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2~0.294,t =3.037~3.756,P <0.01),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动机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t =3.025,P <0.01;Beta值=0.157,t =2.441,P <0.05).结论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458例儿童骨强度检查结果。方法门诊体检儿童458例,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Omnisense 7000P型定量超声仪测量胫骨超声波传播速率(SOS),儿童骨强度采用Z值(Z-Score)进行比较,将测量结果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2例≤6个月儿童骨强度异常率为45.08%,157例7个月1岁儿童骨强度异常率22.93%,179例>1岁儿童骨强度异常率8.38%,年龄别之间骨强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6,P<0.05),不同的性别之间骨强度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P>0.05)。结论 458例儿童骨强度检查结果提示,年龄会对骨强度造成影响,对指导儿童骨骼的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为教育部门制订预防儿童受虐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某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应答率为97.02%。对被调查者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遭遇过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施虐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小学阶段儿童受躯体虐待率为58.33%(266/456),在初中阶段儿童受躯体虐待率为16.67%(76/456)。儿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躯体虐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68.89,P<0.001)。情感虐待方面,儿童在小学阶段受虐待率59.87%(273/456),在初中阶段受情感虐待率为36.18%(165/456),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受情感虐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51.24,P<0.001)。施虐者主要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儿童受性虐待情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受性虐待分别为4.61%(21/456)和2.85%(13/456)。结论儿童期学生受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较为普遍,应该重视宣传教育,预防虐待儿童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5例受性虐待儿童感染性病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德如  周玲  蒲萍 《重庆医学》2000,29(1):51-52
我们于1998年1月收治了5例受性虐待后感染性传播疾病(SDT)的儿童,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5例儿童均为男性,年龄10~14岁,平均11.5岁,家住本市郊区农村。于1998年1月7日收住院。半年前,先后受同一性虐待者利诱,强迫进行生殖器一肛门性交,数次至数十次不等。5例儿童中4例出现肛周红肿糜烂,流黄水,其中1例肛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大便时疼痛出血,1例无异常。被家长发现后送当地医院治疗(经过不详),症状好转。性虐者,男性,60岁,与5例儿童同村并相识,承认曾对5例儿童有性虐待史。 查体: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