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2000年大连市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寿命损失、死亡经济负担值以及精神负担情况。方法:自杀死亡的资料来源于2000-02/2001-07大连市金州和庄河两地的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登记在册的自杀已遂病例,共66例。对照组以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域为匹配指标进行选择,共66例。被访人是农村自杀死亡者的亲友,共330例。从人口学角度分析自杀造成的生命年的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自杀给患者家庭经济造成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自杀给社会造成的经济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给亲友造成的精神负担。结果:①大连市金州与庄河地区自杀流行病学特点:2000年自杀已遂的66例人口中,男女比为2.67:1;自杀者年龄以15~34岁和>60岁者居多;自杀组家庭年收入明显少于对照组。②自杀死亡所致的生命年损失:自杀已遂者的潜在寿命损失年为1949.22人年,平均每例自杀的潜在寿命损失为29.53人年;其中35~39岁年龄组的潜在寿命损失最大。标准期望减寿年数共计2560.16人年;其中25~55岁年龄组的标准期望寿命损失最大。减少伤残调整寿命1401.48人年,其中35~39年龄组损失的值最大。③自杀死亡经济负担的核算:自杀死亡病例家庭未来收入损失的总现值为2027.5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的损失为30.720万元,损失最大的年龄  相似文献   

2.
自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采取一定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非正常死亡,自杀行为常给家庭、亲友带来悲痛,是导致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本文收集了1990年7月~1997年7月两家医院门诊所抢救的83例自杀者,着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及自杀倾向,以便进行早期的有效干预。 方法:于2005—09/1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83人为调查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10个因子9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重。并与全国常模和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因子分≥2者有轻度心理问题;因子分≥3者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4个维度2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问卷评分≤2.5分认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2.5~3.5分为矛盾或中立态度,≥3.5分认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歧视态度。以症状自评量表的第15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判断自杀意念有无的依据,以其评分的等级(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评定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并采用u检验和r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放问卷283份,收回合格问卷259份,有效率91.5%。①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学生常模。②有124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47.9%)存在心理问题,47名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占18.2%。男女学生心理问题的总体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有心理问题的女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学生。③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和自杀者的态度多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的态度多持肯定或理解态度;男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对自杀者的态度多持肯定或理解态度,女学生多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差异有显著性[(98/68,5,63/54.3,r=5.507,P〈0.05);(105/73.4,67/57.8,r=7.048,P〈0.05)];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则完全相反;而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④有自杀意念的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2名,占35.5%。中度以上占17.0%,其中男学生占8.6%,女学生占23.8%。女学生具有中度和偏重的自杀意念者高于男学生[(24/16.8,8/6.9,X^2=5.78,P〈0.05;(8/5.6,1/0.9,X^2=4.28,P〈0.05)]。结论:中等专业学校学在校生存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和敌对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自杀者家属、安乐死多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主要选择矛盾或中立态度,尤其是女学生。女学生具有中度和偏重的自杀意念者高于男学生。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自杀态度和意念不容忽视,应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一种有意残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1974年美国 NIMH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食、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尽管这三者之间不能完全区别开来,但许多研究还是发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1 自杀的影响因素 (1)自杀的生物学因素:几十年来人们一直从自杀行为的遗传学、脑结构、神经介质及神经分泌等方面来研究自杀的生物学影响因素,但结果不尽一致。 5-羟色胺的代射产物 5-羟吲哚醋酸 (5- HIAA)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一致是研究热点且结论较为一致。除此之外,被证实与自杀行为有关的生物因素,还有血小板上单胺氧化酶 (MAO)活性降低,自杀者脑…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癌一直高居恶性肿瘤死因构成的首位,阐明居民肺癌死亡状况及趋势变化对于制定防治策略十分必要。 目的:分析徐州城区居民肺癌死亡特征、死亡趋势及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 设计: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单位: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象:1990~2003年徐州市城区所有肺癌死亡病例3890例。 方法: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专率、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指标统计分析,描述1990~2003年徐州市城区居民肺癌死亡特征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肺癌的粗死亡率。②潜在寿命损失年。③减寿率。 结果:①14年间。肺癌总计死亡3890例,占恶性肿瘤总死亡数的27.43%,②年平均死亡率为28.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88/10万,居民肺癌死亡潜在寿命损失年合计24230人年,③减寿率为1.19/1000,标化减寿率为lA5/1000,每例肺癌死亡造成潜在寿命损失6.23岁;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x^2=575.70,P〈0.01),男女性别比为2.31:1,20岁以后男女性年龄别死亡专率均呈指数关系递增。 结论:肺癌是威胁徐州市区居民生命健康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较大,暴露于环境中致癌物量与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应积极启动对其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7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3例自杀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20-30岁最多;多在病后1年之内发生;多发生于疾病的初期与缓解期;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多见;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自杀时间多在午夜以后。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安全措施,强化重点班次护理,及早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精神病患者自杀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自杀是一种由于自身意识的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是人类的悲剧,是由于社会、家庭、自身因素导致人心理失衡,从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自行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万~120万人自杀死亡,世界上每40s就有1人成功自杀,每3min有1人自杀未遂\[1\]。自杀是有自杀意念到自杀未遂或自杀死亡的自杀行为的连续过程。有自杀意念不一定发生自杀行为,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肯定有自杀意念\[2 3\]。因此,对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预见及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我科1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的自杀事件,经护理后该患者放弃自杀的念头,配合治疗,治愈出院。电话随访6个月,患者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未出现再次自杀行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丁红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40-142
目的:从关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大量研究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杀的概念、青少年自杀的特点、原因以及干预策略。 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自杀”为关键词搜索1979-01/2005-01期间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相关的文献,在PsycAr-ticles心理学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suicide”为主题词搜索1976-01/1995-01期间的相关英文文献,同时通过手工以“自杀”、“suicide”为主题词在图书馆查找1979-01/2005-01的相关书籍内容,在互联网上以“自杀调查结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自杀理论、自杀行为、青少年自杀方面的研究文献,筛除研究对象样本量太小、在权威性较低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6篇关于自杀或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文献,其中关于自杀的综述性文献11篇,关于自杀理论的文献17篇,关于自杀行为的文献63篇,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文献54篇,关于自杀调查结果的文献11篇。选择18篇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自杀者对自杀的后果具有一定认识和思考。自杀未遂率高于自杀死亡率,自杀成为前5位的死亡因素,自杀率存在性别差异,自杀的发生与发育成熟与否有关,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精神障碍、家庭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 结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可以预测,并可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我院17年来精神科临床发生的非正常死亡10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0例非正常死亡病人中,自杀死亡者6例,占60%,其中精神分裂症4例,占自杀死亡总数的66%。自杀方式各种各样,方法隐蔽,多受幻觉妄想支配出现自杀行为。恢复期精神病人自杀者3例,占非正常死亡总数的30%。多因夫妻感情不合,家庭缺少温暖等又不能妥善解决,出院后无法面对现实,情绪低落导致自杀。提示,对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应高度警惕自杀行为的出现,努力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动员社会各界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杀行为的出现及非正常死亡。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其自杀行为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影响.有文献报道[1,2],90.00%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其中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率为28.50%-63.70%.为了解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作者对在我院和山东省安康医院住院曾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杀者100例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杀者的自杀原因,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重塑健康人格一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急诊观察区自杀者100例,调查分析其自杀原因及相关因素一结果恋爱与婚姻问题占50%;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占15%;精神疾病占12%;家庭问题占8%;人际关系占7%;意外事件占4%;媒体对自杀所造成的潜在影响占2%;躯体疾病占2%:结论应针对不同的自杀原因制定心理护理的目标,并用相应的方法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自杀者的负性情绪,重塑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2.
自杀未遂患者一例的护理会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1],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1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2006年8月24日,我院收治了1例因自杀未遂而造成全身多发骨折伴截瘫的患者。在人院后第3天患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被护士及时发现并制止。为了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识别自杀倾向,阻断自杀心理,防止自杀行为,我科组织了院内护理会诊,现将护理会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精神病患者服药自杀153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行为,主要受幻觉、妄想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文献报道,精神病患者自杀危险性增加5~15倍,而70%~95%的自杀者均存在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其自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及心理状态,我们对我院近5a急诊抢救服药自杀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癌症患者3 560例,其中有13例在住院期间出现自杀行为,占住院总人数的36%。预防自杀的发生是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的内容之一。现对癌症患者自杀的心理状况作初步分析,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3例自杀者,男12例,女1例,年龄27~65岁,其中骨转移7例,肝癌3例,腹腔内转移3例,均为Ⅳ期患者。自杀方式:跳楼6例,自缢3例,溺水1例,触电1例,服药2例。自杀时间:夜间9例,傍晚4例。自杀诱因:癌症疼痛6例,得知病情真象3例,同室病友去世2例,家庭照顾不周2例。自杀前表现:沉默寡言3例,拒绝治疗3例,…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障碍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60岁以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认知行为干预。运用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入院第6周末,干预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3.2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t=-8.84,P<0.01)、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6.06,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t=-13.13,P<0.01)4个维度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态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我伤害即若有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则为自杀行为.国内每年有28多万人自杀死亡,200多万人自杀未遂[1].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了解自我伤害者尤其自杀行为者的有关特征及自杀行为年度变化趋势,作者对过去13年本院急诊科救治的自我伤害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杀者的原因,找出规律,为减少和预防自杀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00例自杀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自杀者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20~<40岁年龄组最多;季节以春夏两季最多;自杀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最多;服毒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 心理社会因素是自杀的常见原因,女性多见,青壮年多见,春夏季节多见,及早对其进行干预,可将自杀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86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86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寻找其特点,寻求适宜的护理方式。方法本文调查了2003—2004年两年期间,我院精神病房的86例发生自杀行为的患者,占同期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2.29%。该86例患者中自杀致死1例。结果(1)发生自杀行为男多于女。(2)自杀方式:以撞头最多,割血管次之。(3)自杀时间:入院后第5天内发生率52.33%;1年之中,3月、6月-10月为高发季节;1天之中10:00~12:00之间,15:00—17:00之刚发生率相高。结论掌握病员自杀发生的时间特点,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7万人自杀死亡,1000万人自杀未遂.至2020年自杀导致的疾病负担约将会占全球疾病负担的2.4%.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占所有死亡的3.6%;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一般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目前对自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对生物学因素研究较少,且主要是针对5-HT系统.  相似文献   

20.
病人准自杀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自杀行为是指一种模拟或酷似自杀而未造成死亡后果的随意行动。作者对2002年1~7月在本院住院病人中6例病人出现准自杀行为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保证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并消除了他们的准自杀意念和行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