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Ⅱ~1类矫治前后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安氏Ⅱ1类病例矫治前后牙弓的形态变化。方法 选择安氏Ⅱ1类均拔除 4颗第一双尖牙病例 ,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 ,测量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腭盖高度 ,Spee曲线变化。测得数值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上下牙弓宽度矫治前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5)。②上下牙弓长度 ,治疗后前段变化不明显 ,中段及后段的牙弓长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上颌腭盖深度矫治后较矫治前稍有增加。④Spee曲线治疗后明显变小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方丝弓桥治技术中对支抗牙进行控制 ,移动牙齿时应用适当的矫治力及深覆牙合患者减小其Spee曲线是矫治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非高角型和高角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找出各自牙、颌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将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以FMA为标准分为二组FMA<34°为非高角型组,FMA≥34°为高角型组,SNB均小于正常值,ANB≥8°.采用改良Activator与头帽高位后牵引,高角型组还增加垂直牵引进行治疗.结果二组SNA、SNB、ANB、下颌角、1-〗-NA、1--1-、N-ME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IMPA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别,P>0.05.高角型组FMA、Y轴角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功能矫治器Activator加头帽高位后牵引均可治疗生长发育期儿童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使面形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压低辅弓对高角型Ⅱ类错牙合矫治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压低辅弓打开高角型Ⅱ类错牙合病例的咬合,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ANB、U1-PP和OB分别平均减小了2.55mm2、.19 mm和2.45 mm。结论:压低辅弓可有效实现切牙压低,使高角型Ⅱ类错牙合深覆牙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 ,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后 ,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年龄 10~ 12岁 ,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 block矫治器 9~ 12个月 ,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B角减小 1 6 8°(P <0 0 1) ,Pg OLP增加 3 2 3mm(P <0 0 1) ,上切牙唇倾度 (ls NSL)减小 5 6 1°(P <0 0 1) ,下切牙唇倾度增加 2 96°(P <0 0 1) ,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 ,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非高角型和高角型骨性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 ,找出各自牙、颌面变化的规律性。方法 :将骨性安氏 II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以 FMA为标准分为二组 :FMA<3 4°为非高角型组 ,FMA≥ 3 4°为高角型组 ,SNB均小于正常值 ,ANB≥ 8°。采用改良 Activator与头帽高位后牵引 ,高角型组还增加垂直牵引进行治疗。结果 :二组 SNA、SNB、ANB、下颌角、1- 〗 - NA、1- - 1- 、N- ME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 ,P<0 .0 1或 P<0 .0 5 ,IMPA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别 ,P>0 .0 5。高角型组 FMA、Y轴角有显著性差别 ,P<0 .0 1。结论 :功能矫治器 Activator加头帽高位后牵引均可治疗生长发育期儿童的骨性安氏 II类 1分类错牙合 ,使面形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舌的大小及姿势位置,探讨舌与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9例,女为11例,平均年龄在13岁.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11例,女为9例,平均年龄在15岁.头影测量进行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牙合)平面以上舌面积、舌体的位置(S0、UO)以及舌体高度及长度及舌体的姿势位(ET、HET、Ltg1-7)的比较分析.结果:1)舌体的前后位置在两种畸形之间未见显著差异.2)舌体的上部形态(Ltg1-7)及(牙合)平面以上的面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舌总面积及舌体面积大于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舌根面积两类错(牙合)畸形之间无显著不同.4)下颌骨长度(Go-Gn)与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及舌体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Ⅲ类错(牙合)畸形与Ⅱ类错(牙合)畸形之间舌体矢状向大小不同,其与下颌骨长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描述年轻恒牙期前牙开的三维颅面结构特征.方法 27例11~16岁开(牙合)少年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三维头影测量系统,计算出各指标的实际测量值,与同年龄段正常(牙合)、安氏Ⅱ1分类非开(牙合)少年采用同一技术所得的测量均值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长度方向 :Ⅱ类开(牙合)中Ⅱ类(牙合)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下颌的后缩.同时下前牙的前突在Ⅱ类开(牙合)中表现明显.②宽度方向:Ⅱ类开(牙合)的宽度发育不足.③高度方向:Ⅱ类开(牙合)的前面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女性Ⅱ类开(牙合)更表现出高角的Ⅱ类面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2)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颌间Ⅱ类牵引矫治的机制。方法:选取Ⅱ类牵引方法治疗安氏II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2例,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上下中切牙唇倾,下颌磨牙前移,下颌平面下旋、上齿槽座点矢状向后移,下颌体部长度不变,下颌总长度增加;Cond-Go、SGo增大,ANB减小;SNB的变化不同个体存在差异,大部分患者(7/12)增大,部分患者(5/12)减小。 NSar、S-E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SNB与ML NSL治疗前后差值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899)。结论:大部分患者Ⅱ类错牙合的纠正主要是下颌牙列前移的结果;而部分患者是下颌骨和下颌牙列前移联合作用的结果;下颌骨的前移伴随着髁突的增生改建而完成,髁突位置治疗后基本不变。控制下颌平面的下旋,有利于Ⅱ类错牙合的纠正。  相似文献   

14.
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 36例 ,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 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 (U -MPW ,PAS)明显小于正常组 (P <0 .0 5 ) ;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 (P <0 .0 0 0 1)。结论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 ,舌骨后下移位 ,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6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拔牙方式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和比较.第1组:上颌单颌拔牙30例,第2组:双颌拔牙34例.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上颌单颌拔牙组和双颌拔牙组治疗前PAR指数分别为36.21±6.82和38.34±7.51,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PAR指数分别为6.13±1.64和5.89±1.75,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上颌单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0.05±7.43和85.33%±5.68%,双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2.38±8.12和87.47%±5.21%,提示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显著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均能有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