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除了手术应用以外,臂丛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对重度肩周炎、涉及肩臂部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幻肢痛预防和肩臂部癌痛等均有较佳效果。近年来,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如高分辨率超声的应用。本文对臂丛神经阻滞在阻滞技术和疼痛治疗应用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它相关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持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较长时间上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持续臂丛阻滞麻醉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本组42例采用硫喷妥钠、r-羟丁酸钠作为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置放留置针管(24号3.0cm的留置针),据年龄采用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分别于基础麻醉入睡时,入睡后5min、臂丛穿刺时、切皮时、1h、2h、缝皮时的直接桡动脉测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P)、呼吸(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有无气胸、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血管损伤和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麻醉镇痛完善,切皮时、手术1h、2h、缝皮时与基础麻醉入睡5min时比较循环和呼吸功能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回抽有血2例,经压迫重新穿刺置管成功,麻醉完善;霍纳综合征3例;无局麻药毒性反应、气胸等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采用留置针持续臂丛神经阻滞是简便可行的、安全、并发症少,复合基础麻醉适用于复杂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罗利民 《中外医疗》2011,30(9):10-11
目的突破小儿上肢手术传统上常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1],探讨曲马多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28例小儿上肢手术中采用曲马多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臂丛阻滞麻醉,术中对一系列经常性指标进行观测。结果术后各例均表现正常,无一例患儿出现情绪焦躁,深度睡眠等情况。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曲马多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具有镇静、镇痛效果好,呼吸、循环平稳,全麻苏醒迅速,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性高、可行性强的婴幼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对两点法和单点法这两种定位方法在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7名拟于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点组(Group Single, n=29)和两点组(Group Dual, n=28), 采用神经刺激仪在锁骨下部定位臂丛神经,单点组定位臂丛后束,引发伸腕伸指动作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mL;两点组除定位后束外,追加定位臂丛外侧束肌皮神经组分,引发屈肘反应,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和10mL。阻滞后每隔10min评价臂丛神经所支配的所有上肢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总体评分,操作时间和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阻滞后10min,两点组的肌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阻滞后30min,两点组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高于单点组(89.3% vs 62.1% ; 85.7% vs 58.6%,P<0.05)。两组的总体评分无差异(11.5±2.4 vs 10.8±4.3)。结论 对于锁骨下喙突入路神经阻滞,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个运动反应后分次注入局麻药的方法优于单点法。  相似文献   

11.
We describe a 90-year-old woman with right upper limb monoparesis secondary to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 as a result of extensive inflammatory involvement of the entire brachial plexus at root level.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entire brachial plexus involvement in a living patient of such advanced age. Despite a delay in presentation and thus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a favourable clinical response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用于上肢长时间手术1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和单点阻滞法用于上肢及手部长时间手术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急诊断指(3~5指)、断腕和断臂(前臂)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手术时间8~12h,按随机双育法抽取三种手术中的1/3病例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同侧肌间沟(0.5%罗哌卡因20mL)联合腋路(0.5%罗哌卡因16mL)阻滞.B组:肌间沟阻滞组.C组:腋路阻滞组,均单次注射5%罗哌卡因36mL,比较三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点阻滞法对尺和桡侧感觉和运动的阻滞均较完善(P〈0.05),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能较好地满足显微手术无痛、安静不动、血管不痉挛、时间长的需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增加(P〉0.05).结论相同浓度和剂量罗哌卡因行同侧臂丛神经两点阻滞克服单点阻滞法尺侧或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适合用于上肢长时间的精细手术.  相似文献   

13.
彩色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L组)和对照组(H组),每组25例。L组在彩色超声引导系统下行臂丛神经阻滞,H组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药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及星状神经节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血管引发血肿、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果与H组比较,L组麻药用量少,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出现几率小。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使臂丛神经阻滞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分两点和分四点注射麻醉药物在经腋径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行上肢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点注射局麻药组(A组,n=44)和四点注射局麻药组(B组,n=42)。在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定位的配合下,A组以两点注射法、B组以四点注射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和并发症,评价手术区麻醉效果。结果两点注射法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四点注射法(P<0.01),两组麻醉持续时间、麻醉优秀率和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两点注射法和四点注射法在经腋径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相似,但两点注射法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推拿对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的患儿选取推拿和针刀作为治疗项目,对照组的患儿仅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参照Brunnstrom量表评定上肢功能,以针刀手术时患儿的哭闹程度、心率、手术出血量来评定针刀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有17例,好转有14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显效有11例,好转有14例,无效为6例,总有效率为80.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推拿对提高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上肢功能具有显著疗效,针刀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60例,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为Ⅰ组、单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为Ⅱ组、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为Ⅲ组,监测三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术中30 min(T2)和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术中MAP、HR均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阻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Ⅰ组(83.33%)和Ⅱ组(80.00%)(P〈0.05)。结论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是对单纯肌间沟或单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弥补,其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与其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拟行上肢手术且ASA分级Ⅰ~Ⅱ级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臂丛麻醉,治疗组采用22G动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10个皮区运动和感觉阻滞情况、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及镇痛情况等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3.64%和92.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加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臂丛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性强、安全性高、再次加药量少及麻醉效果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2013年5月单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则采用术中持续泵注生理盐水结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切皮、手术结束半小时后的疼痛情况及术中心率等监测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切皮及手术结束半小时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过观察组患者术中出现了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及心率减慢的现象,减量后缓解。结论对上肢手术患者行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符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无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传统方法组(A组)、神经刺激器组(B组)、彩色超声引导组(C组)、彩色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组(D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而且C、D组明显短于B组(P<0.01),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优等率C、D组明显高于A、B组(P<0.05),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神经刺激器是否引出上肢肌群收缩不影响麻醉效果(P>0.05)。A组中有4例并发症,B组中有2例并发症,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传统方法和神经刺激器方法相比,彩色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使用彩色超声时神经刺激器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