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薄荷的化学成分和临床药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遵雷 《齐鲁药事》2009,28(9):545-546
本文主要针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薄荷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祥  邢文峰 《中南药学》2011,9(5):362-365
薄荷为唇型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凉味辛,归肺、肝经。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民间很早就将鲜薄荷作为蔬菜食用,后有人将薄荷叶晒干后泡茶,自唐代始作为药用。薄荷全草入药,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3.
薄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介绍薄荷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薄荷属植物近年来的研究资料。结果薄荷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具有保肝利胆、镇痛、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结论可进一步加强薄荷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功效和毒性的薄荷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与薄荷的功效、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薄荷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薄荷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历史古籍和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薄荷挥发油既是薄荷的功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目前针对薄荷的功效、毒性和物质基础研究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毒性机制还不完善。针对药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与质量控制研究也鲜有报道。结论作为临床常用药薄荷,亟待需要进行基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临床安全、可控、有效使用薄荷提供试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桔梗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核磁共振波谱方法对桔梗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 (1)、木栓醇 (2)、黄芩素-7-甲醚 (3)、胡萝卜苷(4)、α-菠菜甾醇 (5)、α-菠菜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 (6)、白桦脂醇 (7)、△7-豆甾烯醇 (8)、β-谷甾醇 (9).结论:化合物1,2,3,4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孙小玲  何凡 《中国药师》2016,(11):2017-2019
摘 要 目的:研究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咖啡酸甲酯(2)、8- 甲氧羰甲基-对羟基肉桂酸(3)、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4)、咖啡酸(5)、3,4-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a)和3,5-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b)、乙二醇(7)。结论:确定其中8- 甲氧羰甲基-对羟基肉桂酸(3)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获得;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4)、3,4-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a)和3,5-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b)为首次从牛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苏木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出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考察分别鉴定为菜油甾醇(1),原苏木素A(2),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熊果酸(5),齐墩果酸(6),缠结素(7),丁香树脂酚(8),3,4,5-三甲氧基苯酚(9),丁香醛(10),松柏醛(11),香草酸(1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13),3,8,9-trihydroxy-6H-ben-zo[c]chromen-6-one(14),苏木酮A(15)。化合物5~7,9~13为首次从苏木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紫花地丁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1→4)-O-α-L-鼠李糖苷(1)、山奈酚-3-O-芸香糖苷(2)、山奈酚-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苷(3)、6,7-二羟基香豆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6-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6)、柚皮素(7)、木犀草素(8)。结论化合物1、3和6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对其物质基础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薄荷的栽培及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蒲公英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渗漉法提取蒲公英有效成分,硅胶柱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依据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谱图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蒲公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Ⅰ)、咖啡酸(Ⅱ)、咖啡酸乙酯(Ⅲ)、对羟基苯乙酸乙酯(Ⅳ)、阿魏酸(Ⅴ)和blumenol A (Ⅵ)。结论:化合物Ⅵ为首次从蒲公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薄荷中蒙花苷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薄荷中的蒙花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Zorbax Eclipse XDB -C18柱(4.6mm×150mm,0.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5%醋酸溶液(20∶20∶60,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8nm.结果 在选定色谱条件下,蒙花苷在5~100 μg/m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是100.9%和1.42%.结论 本方法精密度好,结果可靠,适合薄荷中蒙花苷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薄荷诱导株系田间农艺性状鉴定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用秋水仙碱诱变剂和^60Co-γ射线辐照诱导获得了16个薄荷(Mentha ha plocalyr Briq)的变异株系,对各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同时测定了各株系的挥发油含量,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挥发油中薄荷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6个薄荷株系中有8个株系的单株产量高于对照株系,有10个株系挥发油含量高于对照株系,有12个株系挥发油中的薄荷醇含量高于对照株系。这一结果为今后进一步选育出产量高,且挥发油含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薄荷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全草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蒙花苷(1),5,4′-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2),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3),β-蜕皮甾酮(4),24(S)-5α-lanost-9(11)-ene-3β,24,25-triol(5),积雪草酸(6),对羟基苯甲酸(7),反式桂皮酸(8),松柏醛(9),芥子醛(10),尿嘧啶(11)。其中化合物1~5和7~11为首次从葎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及江苏等五个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为薄荷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五个产地薄荷饮片中挥发油提取量存在明显差异,安徽产挥发油含量最高,广西产挥发油含量最低。五个产地挥发油中共计检出49种化学成分,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11种为产地特有成分。在16种共有成分中,薄荷醇、薄荷酮、胡薄荷酮及乙酸薄荷酯是四种主要成分,其相对含量之和介于51.51~81.73%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结论: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存在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中药市场薄荷饮片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GC-MS鉴别感冒清热颗粒中荆芥穗和薄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GC MS同时鉴别感冒清热颗粒中的荆芥穗和薄荷。方法采用HP -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程序升温 ,以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以感冒清热颗粒与荆芥穗、薄荷的挥发油的TIC图谱相比较。结果从感冒清热颗粒中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别出来自荆芥穗的胡薄荷酮和来自薄荷中的薄荷醇等主要挥发性成分。结论GC MS可同时鉴别复方中药制剂感冒清热颗粒中含挥发性成分的组成药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糙叶败酱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糙叶败酱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7α-甲氧基莫罗苷(1)、7β-甲氧基莫罗苷(2)、1-辛醇(3)、2,3-壬烯烃(4)、lariciresinol(5)、Jatamanin J(6)、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7)、黄花败酱醇(8)、Jatamanin A(9)、Scabroside A(10)、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11)。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败酱科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草珊瑚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制备液相等手段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草珊瑚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11,13-dihydroisolantolacton(1)、11α,13-dihydro-2α-hydroxyalantolactone(2)、santamarin.(3)、8-epi-ivangust(4)、异东莨菪素(5)、嗪皮素(6)、异嗪皮啶(7)。结论: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从菊科石胡荽属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Aschers.)的干燥全草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乙酸酯(1),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2),β-谷甾醇(3),棕榈酸(4),木栓酮(5),短叶老鹳草素(6),苯甲酸(7),紫花牡荆素(8),艾香素(9),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2、5,7~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