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1月~1996年1月,我们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DAF)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20例,经1年以上随访发现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骨折不愈合的标准是骨折后8个月以上,临床仍有假关节活动,X线检查无骨折愈合征象。本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4~56岁;左侧12例,右侧8例。肱骨上1/3骨折3例,肱骨中1/3骨折10例。肱骨下1/3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12例。粉碎型10例,横型5例,斜型4例,螺旋型1例。初期处理: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固定10例,“V”形髓内钉固定2例,单纯螺钉固定3例,钢丝环扎1例,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2.
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理想的方法仍存在争议。单侧外固定器以单侧进针为特点,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避免了固定针穿过骨干内侧对神经血管造成损伤的危险;同时单侧外固定器对肱骨干骨折能够达到牢固固定。1995年5月~2003年7月,我院采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3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肱骨干不愈合较常见,引起的原因很多。针对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也很多,但疗效不一。本院自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微调加压+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21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左侧13例、右侧8例。不愈合发生部位,上段5例,中段10例,下段6例。钢板固定15例,其中有8例断钢板,断钉。髓内针5例,钢丝捆扎1例。横断性骨折16例,粉碎性、开放性骨折造成骨缺损5例。伤后至就诊时间6个月,最长3.5年,平均10个月。1.2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麻醉。骨折端前外侧纵行切口或原手术切…  相似文献   

4.
<正> 肱骨干骨折是人体的最常见骨折,对肱骨干短斜,螺旋或粉碎等不稳定型骨折,单纯外固定难以维持对位,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由于破坏了骨折处的骨膜及血运易致不愈合。故我院自1998年~2001年12月应用小切口可吸收钉简单内固定加单边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不稳定骨折2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单边外固定器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股骨转子下骨折一般指股骨小转子至股骨干峡部之间的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10%~34%。随着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生物力学的深人研究及内植物的发展,疗效不断提高。但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由于无法耐受大手术的麻醉、失血量及手术创伤,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成为禁忌。同时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比例较高,即使行坚强内固定亦不能保证术后可早期下床,内固定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外固定器在胫骨干开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自 1 995年 5月~ 1 999年 5月 ,选择性的对 36例胫骨干开放粉碎骨折、小腿软组织严重挫灭的病人采用双臂多平面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中男 2 8例 ,女 8例 ;右侧 2 2例 ,左侧 1 4例 ;年龄 1 4~ 69岁 ,平均 32 5岁。致伤原因 :交通伤 2 9例 ,重物砸伤 3例 ,坠落伤 2例 ,热压伤 1例 ,机器绞伤 1例。合并颅脑损伤 5例 ,胸部损伤 4例 ,腹部脏器损伤 8例。骨折部位软组织挫灭失活面积最小 5cm× 8cm ,最大 1 5cm× 2 5cm ,平均 6cm× 1 2cm。2 治疗方法2 1 双臂多平面组合式外…  相似文献   

7.
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新疗法。[方法]应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37例,并随访2年。[结果]本组37例肱骨干骨不连的病例,取出内固定,骨端外固定器固定并植骨治疗,骨折均愈合,患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有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肱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1%。由于上臂特殊的解剖结构和重力下垂作用,使肱骨干骨折并发神经损伤率以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随着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观念的提出和各种微创术式(less invasive surgical system,LISS)的开展,肱骨干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又有许多改进。现就该类骨折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1990年10月~1994年6月共诊治肱骨髁间骨折45例。其中尺骨鹰嘴持续牵引加蟹爪状外固定器治疗30例,肘关节功能恢复尚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0岁,50岁以上24例;受伤至就诊时间5小时至2天;伸直型24例,屈曲型6例;按骨折线分:“Y”型骨折12例,“T”型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N”骨折22例,IV”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本组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治疗方法臂丛麻醉。肿胀较轻者对抗牵引下按三步复位法纠正双髁间的倒“八”字形旋转分离移位、尺桡侧偏斜及前后移位。有张力性水泡者常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合并蝶形块的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6年10月采用Orthofix外固定架系统治疗AO分型为12-B1.2型的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28例,按Tscherne and Lobenhoffer分型:Ⅰ型21例,Ⅱ型7例.桡神经损伤2例,均为不完全损伤.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5例患者术后有针道感染伴有针松动.2例桡神经损伤完全恢复,恢复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肘关节功能采用Morrey and Bryan评分:80~100分(平均97分),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 and Murley评分:85~100分(平均98分).结论 单边外固定架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AO分型为12-B1.2型)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固定有效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臂外固定架和锁定加压钛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和锁定钛板(LCP)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并获得随访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记录固定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按照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的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外固定架组24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0~276止平均160 d,按照AOFAS标准进行评分:优11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9.1%,并发症发生率12.5%;LCP组27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95~184 d,平均143 d,按照AOFAS标准进行评分:优2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8.8%,并发症发生率11.0%,经统计学处理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1,P=0.014),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架和锁定钛板都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有效固定方式,关键是遵循微创原则.实现胫骨骨折局部复位,骨缺损处植骨,胫骨支撑固定和腓骨骨折的复位固定,采取上述两种同定方式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固定架在前臂严重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至2002年间收治的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患共2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均急诊清创复位外固定架固定;闭合性骨折17例,以切开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法。运用Anderson标准进行前臂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中发生1例骨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均经二次手术植骨后得到愈合。按Anderson标准评价,优7例,良10例,不满意3例,失败2例,优良率78%。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前臂尺桡骨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运用简单的内固定可发挥内外固定各自长处,在取得良好固定作用的同时,减少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肱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在临床较少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因骨折本身的特点及其解剖特点,该部位骨折常被误诊或漏诊以致延误治疗。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广泛开展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同时,将可吸收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各关节内骨折,特别是肘关节,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Hobert螺钉固定治疗肱骨远端B3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肱骨远端B3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的方法显露,Hobert螺钉固定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复位后张力带固定.对手术入路、内固定的使用、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5°(伸)~143°(屈).参照Cassebaum标准: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Hobert螺钉、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远端B3型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可靠,适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Nonunion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after previously failed surgical treatment presents a challenging therapeutic problem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osteoporosis, bone defect, and joint stiffness.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combine the use of ex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and intramedullary rod in the treatment of such cases.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results of using external fixator augmented by intramedullary rod and autogenous iliac crest bone grafting (ICBG)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erus shaft nonunion following previously failed surgical treatme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atrophic nonunion of the humeral shaft following previous implant surgery with no active infec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rocedure included exploration of the nonunion, insertion of intramedullary rod (IM rod), autogenous ICBG and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fixator for compression. Ilizarov fixator was used in eight cases and monolateral fixator in ten cases. The monolateral fixator was preferred for females and obese patients to avoid abutment against the breast or chest wall following the use of Ilizarov fixator. The fixator was removed after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healing of the nonunion, but the IM rod was left indefinitely. The evaluation of results included both bone results (union rate, angular deformity and limb shortening) and functional outcome us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rating scale.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was 35 months (range 24 to 52 months). Bone union was obtained in all cases.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atisfactory in 15 cases (83%) and unsatisfactory in 3 cases (17%) due to joint stiffness. The time to bone healing averaged 4.2 months (range 3 to 7 months). The external fixator time averaged 4.5 months (range 3.2 to 8 months). Superficial pin tract infection occurred in 39% (28/72) of the pins. No cases of nerve palsy, refracture, or deep infection were encountered.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humeral nonunion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osteoporosis and short bone segments. The inclusion of intramedullary rod as internal splint improves stability of fixation and prevents refracture after fixator remov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11例陈旧性肱骨远端B犁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5~6.0个月(平均3.1个月),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Mav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6.0个月,平均4.6个月.患者肘关节经功能锻炼后平均活动范围:伸直19.4°±6.5°,屈曲124.2°±11.3°;前臂旋前72.8°±5.4°,旋后67.6°±7.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52.4±7.6)分上升至(85.7±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1,P=0.000);其中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同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活动肘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肱骨近端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探讨应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固定针构型对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临床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改善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18对36根新鲜冷冻成人肱骨干标本配对分为4小组,实验前对所有肱骨干标本进行双能骨密度检查以排除骨质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按统一标准制作肱骨近端2部分外科颈骨折模型,之后使用4根直径2.5mm螺纹针对2个小组进行统一方式的平行构型固定,对另外2小组进行统一方式的扇形交汇构型固定。应用Instron5566生物力学试验机对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对比两种构型的抗剪切应力强度与抗扭转应力强度。结果 在抗剪切应力方面两种固定构型没有明显的区别(P=0.73),而在抗扭转应力方面平行构型固定则明显优于扇形交汇构型固定(P=0.04)。结论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平行构型的方式穿针固定,若无法进行平行的固定或不能保证平行固定针之间的距离在1cm以上时,则仍应采用扇形交汇构型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9.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3月,利用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45例50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15~78岁(平均44.8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5例5侧,B3型4例4侧,C1型3例3侧,C2型9例9侧,C3型24例29侧。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随访8~48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4例4侧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最后一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Stewan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39例42侧,良6例8侧。腕关节功能按Garland与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37侧,良8例9侧,可3例4侧,优良率为92%。结论 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避免桡神经损伤及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减少针道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术后早期行手部功能锻炼;无需辅助性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是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