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观察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变学指标,并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FM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脑梗塞的血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部位脑梗塞的血流变学研究米振洲,元小冬,安心脑梗塞准确定位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将急性脑梗塞病人应用CT定位分类,同时测定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梗塞部位与血流变学改变关系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本组1...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3-05—2014-05于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 0,P=0.037 7)。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流变,降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研究了脑血管造影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以期为减少并发症提供可靠的临床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48例常规脑血管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32±6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出血3例,脑梗死9例,颈动脉海绵窦瘘4例,脑膜动静脉瘘2例.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黄芪对老年心绞痛患血流变学的影响,对63例研究组老年心绞痛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而30例对照组老年心绞病患仅给常规治疗,用药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的血流变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流变学无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差异显。提示,黄芪可以显降低心纹痛患的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手足发冷、发绀,以及久不消失的红色皮肤划痕症临床上并不鲜见。武冈满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静脉血颜色像动脉血那样鲜红,因而认为:精神分裂症具有微循环障碍。为探测精神分裂症微循环的状况,我们应用美国实验仪器公司生产的IL1312血气分析仪检测了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5例MCA供血区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MRA)检查;分别在发病3 d内、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MCA区脑梗死患者TCD检查显示:40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9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13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Tof法MRA检查显示:24例患者有同侧PCA优势(DIPCA)现象.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有DIPCA现象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DIPCA现象的患者(均P<0.05).结论 MCA区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前循环代偿较后循环代偿、有后循环代偿较无后循环代偿患者的病情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许多研究认为,机体的代谢状况与关节炎有密切关系,而血流变状况是影响机体内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重要因素。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与健康人之间血流变学水平的差别,探讨血流变学状态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实验从2005年开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并于2008年完成。对象:选择2005/20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膝关节炎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9±6.3)岁;同时征集符合标准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0±7.2)岁。按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受试者对测试知情同意。方法:对受试者进行血流变性指标测量。主要观察指标:膝骨关节炎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流变的差异。结果:采用多因素分析平衡年龄和性别因素后,结果显示膝关节骨关节炎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的情况,并可能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肺性脑病是因呼吸功能不全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轻型患者有头痛、神经恍惚、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兴奋;中型出现谵妄、躁动、肌肉抽搐、球结膜水肿、生理反射迟钝;重型患者呈昏迷状态,可癫痫样抽搐、生理反射消失、巴宾斯基征阳性[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评价价值。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均接受DSA检查,观察后循环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数量。并观察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78例(78.0%)检查动脉狭窄,共检出狭窄220处。其中35例(70.0%)TIA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89处;43例(86.0%)后循环梗死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131处。2组动脉狭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最多,其次为椎动脉V5段、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32例,甲状颈干增粗24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15例,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15例,颈深动脉肌支增粗12例。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后循环缺血动脉病变情况,并可对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患者症状学特征及共病精神障碍状况。方法:使用精神病风险综合结构式访谈(SIPS)对101名精神科门诊求助者进行精神病风险症状评估,对其中符合APS诊断标准者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评估共病精神障碍情况。结果:检出28例(27.7%)求助者为APS患者,其中具有特异性风险症状"异常思维内容"或"猜疑被害观念"各21例(75%),非特异性风险症状"社交兴趣缺乏"12例(42.9%),一般症状"睡眠障碍"或"心境烦躁不安"各12例(42.9%);19例(67.9%)共病≥1种精神障碍,其中11例(39.3%)为抑郁障碍,10例(35.7%)为焦虑障碍。结论:APS患者常见的风险症状是思维障碍及社交兴趣缺乏;常共病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儿的心电图(ECG)和心肌酶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本院新生儿科被确诊为HIE的84例新生儿,其中轻度组46例,重度组38例,对照组54例。,采用不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新生儿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利用非侵人性床边常规ECG记录各组ECG变化特征,并作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有58.70%患儿的ECG出现异常变化(PG0.01),ECG的类型主要为I级(34.78%)和Ⅱ级(19.57%),I级又显著多于Ⅱ级;患儿血清中CK和CK-MB水平略有增高(P均〉0.05),但cTn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G0.01)。在重度组有100%新生儿的ECG出现ST段改变,甚至出现病理性Q波、束支传导阻滞,其ECG异常发生率不仅高于对照组,还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ECG的特征主要为Ⅲ级(50.00%)和Ⅳ级(39.47%);血清中的CK、CK-MB和cTnT值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1),特别是CK-MB值,超过对照组的6倍,cTnT值超过对照组的20倍。从临床病情看轻度组中没有死亡病例出现,而重度组出现11例患儿死亡(28.95%)。结论HIE的发生引起新生儿出现异常ECG和心肌酶学水平改变,提示患儿心肌组织可能受到损伤,HIE病情越深,患儿心肌受损越严重。监测HIE患儿ECG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测定患儿血清中cTnT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二者在诊断、治疗有关HIE发生可能诱使心肌受到损伤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2岁,病案号:71043。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0余年,糖尿病5年,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近一年来,因反复发作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胡言乱语,伴神志不清数小时至一天,而多次入院。发作时状况:血压:90/50mmhg-100/60mmhg(常期低血压),体温正常,意识不清。偶有大小便失禁。双瞳等大,光反射存在,压眶反射存在,无口角歪斜,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巴彬氏征(+)。曾多次行头颅CT及MIR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通常在透析前发病,透析后渐清醒。醒后四肢活动自如,诉疲乏无力,病理反射消失。经过。肾内科、神经科、精神科会诊研究,确诊为:尿毒症性脑病间歇性发作。予以:1、改行高通量透析(指使用超滤系数大于20ml/mmhg.h的滤器进行透析,其对于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明显优于传统低通量透析);2、加长单次透析时间(原12小时/周加至15小时/周);3、严格控制高蛋白饮食的摄入。治疗4月来,脑病发作明显减少,病情趋向稳定好转。  相似文献   

15.
150例肝性脑病患者诱因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生诱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治方案.方法 收集150例肝性脑病患者,分析肝性脑病发生时的诱因及其预后因素,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氨等指标,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肝性脑病患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不正规利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这些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血氨测定发现在肝性脑病发生时显著升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论 肝性脑病是慢性重症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工作中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ECT和传统ECT不同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的心理状况。方法用自制问卷对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每次术前、中、后进行调查,并与行传统ECT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行传统ECT的精神病患者:感到害怕48.6%,感到不安34.8%,感到平静16.6%,术时采取逃避91.2%,自觉接受治疗8.8%;家属感到不安92.5%;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术后:感到平静87.3%,感到害怕7.8%,感到不安4.9%,且害怕和不安都在初次治疗时产生;术时自觉96.1%,采取逃避3.9%;家属感到不安24.6%。结论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良好,患者及家属对改良ECT认同感较强。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疼痛是指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痊愈而疼痛仍然存在 [1 ] 。我们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对象为 1996年 12月~ 1999年 1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入组标准 :1以持久疼痛为主要症状 ,病程≥ 6月 ,临床各科反复治疗无效 ;2内外科检查排除有器质性基础 ,或虽与器质性病变有某些联系 ,但症状大为超过体检发现。共 5 2例 ,男 19例 ,女 3 3例 ;年龄 2 7~ 62岁 ,平均( 4 5 .2± 10 .1)岁 ;病程 6月~ 2 5年 ,平均 ( 74 .0± 2 0 .3 )月。入组前完成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 SCL - 90 ) [2 ] 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 EP…  相似文献   

19.
运用酵母花环法和PEG沉淀法检测65例癫痫患者血液红细胞C3b受体活性(RBC-C3b)、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含量(RBC-IC)、红细胞免疫促进率(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并与48例健康人对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IC平均含量在脑电图有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高于脑电图无痫性发放或检测距末次发作>3d者(P<0.05);癫痫患者RFIR升高,RBC-C3b及RBC-IC降低,且RFIR升高与RBC-C3b降低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0.
早期脑梗塞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和血液粘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