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发生管腔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连续入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或CTO病变进行分组,比较各分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PPCI资料、住院期预后和并发症情况,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5例急性STEMI患者中共有185例(53.6%)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其中110例(31.9%)为双支血管病变,75例(21.7%)为三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合并CTO病变20例(10.8%),占同期PPCI总量的5.8%(20/345)。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原发性高血压、心源性休克、植入≥2枚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值均<0.05),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间梗死相关血管(IRA)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CTO病变患者的心力衰竭构成比显著高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0.01),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间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总体患者的MACE发生率为10.4%(36/345),病死率为8.1%(28/345),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2%(4/345)。单支血管病变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间病死率、再发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脑卒中发生率、MACE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CTO病变患者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患者中年龄≥75岁、发生心源性休克、发生心力衰竭、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合并CTO病变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者(P值分别<0.05或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休克(回归系数=2.15,OR=8.58)和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回归系数=1.97,OR=7.14)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01),而年龄≥75岁、男性、发生心力衰竭和合并CTO病变均不是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对行PPCI的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而合并CTO病变的患者PPCI术后IRA血流恢复差,发生MACE的风险增大,且短期预后不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急性STEMI患者合并CTO病变是确定高危患者的有力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7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者20例(CTO组),非梗死相关血管无慢性完全闭塞者150例(无CT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TO组比较,CTO组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0.0%、15.0%、100.0%及35.0%;无CTO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6.3%,明显低于CTO组的21.4%,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在6个月及一年时的心血管病变死亡发生率为28.5%、35.7%,明显高于无CTO组的5.5%、8.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40%、心源性休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以及年龄>75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死亡率,而且患者预后多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合并非梗死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特点,探讨CTO病变对STE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心脏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连续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治疗的391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CTO病变,分为2组:CTO组(n=41例),非CTO组(n=350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分析合并CTO的STEMI 的临床特点、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和影响MACE的相关因素。结果 CTO组年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三支病变、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pm,IABP)使用率方面均明显高于非CTO组(P < 0.05),CTO组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明显低于非CTO组(P < 0.05)。CTO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均明显高于非CTO组〔( 307.19±149.04)U/L vs (208.08±129.56)U/L;(55.48±5.58)mm vs (52.33±4.41)mm,P < 0.05〕。CTO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明显低于非CTO组(51.86±9.61 vs 57.76±9.20,P < 0.05)。CTO组术后30 d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TO组(22.0 vs 2.9,22.0 vs 3.7,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30 d MACE的独立变量依次是:PCI术后TIMI血流 < 3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年龄 ≥ 65岁、恶性心律失常、CTO。结论 合并CTO的STEMI患者病情危重,易合并心、肾功能不全、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冠脉病变弥漫,常合并三支病变,急诊PCI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低,30 d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高。CTO病变是STEMI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明江  蔡力  程标  陶剑虹  李杰  唐英蓉 《四川医学》2009,30(9):1381-1383
目的比较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疗效。方法5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WHO标准分成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组30例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29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对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心电图、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PCI对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提高到3级可达93.33%,但对心电图ST-T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峰值和达峰时间、心功能(EF值)、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短轴缩短率(FS)均无影响(P〉0.05)。而PCI对ASTEMI手术前后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3级、心电图ST-T回落、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峰值、心功能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益处已被公认,但对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短期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 MACE)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2018年05月至2018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首次被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的7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UAP组,35例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健康组;UAP组和健康组作为对照组。所有的受试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risin水平。实验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所发生的MACE事件,按照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血清鸢尾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854.960±508.609) ng/mL vs (1253.363±1059.1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再次入院组的血清鸢尾素水平明显低于AMI未发生再入院组[(637.3404±320.4924) ng/mL vs(1207.1606±525.2122) ng/mL, 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OR: 0.996,95%CI: 0.993~1.000,P=0.037)和CRP(OR: 0.701,95%CI: 0.499~0.985,P=0.041)是AMI患者PCI术后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的两个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与单独的血清鸢尾素(AUC=0.858)相比,血清鸢尾素联合CRP对AMI患者PCI术后再次入院(AUCs=0.891)的预后价值更高。结论 血清鸢尾素水平能够助于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影响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治疗AMI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及非事件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2%(67/304);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发现:肌酐,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红细胞比容,白细胞、年龄>75岁,Killip分级≥2级,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2级,术前发生心律失常、多支病变,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N 端脑钠肽激素原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HCT,NT-proBNP,Killip分级≥2级,术后TIMI血流≤2级,术后2 h ST段回落 率<50%、长D2B时间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监测与处理,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预后,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预测中NT-proBN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经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61例,分析61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6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48小时之内经内科药物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行急诊PCI,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例中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2例,单支病变5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4例。共置入支架15枚,梗死相关血管病变支架置入率为100%,7例多支病变中5例一次完成全部血管重建。术中无1例死亡、急性再梗死和严重血管并发症。结论:对于无ST段抬高的AMI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的高危患者,急诊PC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及心功能减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脉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结果和直接PCI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衰竭者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比例高.心功能减低组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治疗者比例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降低是导致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越多,年龄大,且未能接受介入检查和治疗患者易发生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降低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临床特点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方法 417例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中,53例至少1支non-IRA为CTO(A组),另364例无non-IRA CTO(B组),比较2组病史、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结果 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9.4%vs 2.5%,P〈0.05)、2型糖尿病病史比率(26.4%vs 12.9%,P〈0.05)、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率(17.0%vs 8.0%,P〈0.05)、临时起搏率(20.8%vs 7.4%,P〈0.01)、心脏电复律率(26.4%vs 7.1%,P〈0.01)均高于B组;随访期间(至少12个月),A组因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率高于B组(28.3%vs 12.9%,P〈0.05);2组急性期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3.8%和3.6%,随访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7%和5.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MI合并non-IRA CTO患者既往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多见,病情凶险,借助IABP、心脏电复律、临时起搏治疗多见,但直接PCI仍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近期、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合并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右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8例RCA-CTO合并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心肌综合指数(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MPI),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E、A峰值),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测量三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e’及a’值),比较2组临床特点、介入手术情况、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2组比较,侧支循环不良组术前RVFAC、TAPSE较低,MPI、E/A比值及E/e’比值较高,提示侧支循环不良组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下降(P<0.05);2组介入手术情况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8例,占44.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在侧支循环良好组中有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有7例占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 RCA-CTO合并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较侧支循环形成良好者右心功能下降明显,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此类病人右心功能的评估可以评价此类病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与不良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近期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病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水平分为正常组110例(男性:120 g/L≤Hb≤160 g/L...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全科医学》2009,(1):78-78
背景:一位刚入不惑之年日,事业有成的男病人,因急性心肌梗死住进了心内科病房。医生根据病情对其进行了PCI术,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可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威胁着他今后的健康。医生感到病人存在着“维持健康能力欠缺”的问题,于是在术后第三天来到了病人床边,此刻病人坐在床上边看文件边抽烟,见医生来了马上将烟扔到了床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格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替格组给予基础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治疗疗效、不良反应、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替格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PAR)明显低于常规组,替格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组和常规组不良反应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替格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和冠脉血流,有利于提高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对52例心肌梗塞(MI)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男41例、女11例,男∶女=4∶1。现存活39例,死亡13例。病人MI后R_(v5)值有交化(与梗塞前比较),存活组中27例降低,增高12例;死亡组中降低5例,增高8例(P值<0.01)。MI前心绞痛多次发作存活组33例,无心绞痛者10例(P值<0.01)。康复期有综合性保健措施较无保健措施者存活时间长(P值<0.001)。我们认为:预后与MI后R_(v5)值的变化、与MI前心绞痛发作、与康复期综合保健措施有关;与年龄及MI后Q—T间期延长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defined as a ,total occlusion of duration 〉3 months, remains a technical challenge for the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s. The major limitation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f CTO is the inability to penetrate and cross the occlusion with a guidewire.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immediate angiographic success rate varied from 50% to 70% using the standard antegrade techniques.1 To improve this suboptimal success rate, the authors firstly introduced retrograde approach through the collateral channels as a novel technique and successfully recanalized a left main CTO using this technique when demonstrating the live cases in 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 (TCT) 2005. Recently, modified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retrograde approach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approach could provide a high success rate with PCI.3-5 In the present report, we described a new method, wire tra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approach, which was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three patients with CTO.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心脏破裂(CR)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1627例AMI患者,根据是否合并CR分为CR组(27例)和对照组(1600例)。结果 CR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CR组就诊时初测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多发生在前壁(18/27);成功再灌注者CR发生率明显少于未成功灌注者(P〈0.05)。结论高龄、女性、入院时血压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急性前壁尤其是广泛前壁心梗、未成功再灌注是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尽早血运重建,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RAAS系统拮抗剂,有利于减少C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