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对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高角患者40例,分为2组:VHA组20例,使用VHA进行垂直向控制;对照组20例,矫治过程中未采取垂直向控制措施.用Winceph 8.06软件对40例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HA组中L6-MP,S-Go,N-Me,ANS-Me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MP-SN,Y-axis,U1-PP,U6-PP,L6-MP,S-Go,N-ANS,N-Me,ANS-Me,ANS-Me/N-Me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P<0.05),S-Go/N-Me减小(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比较,MP-SN,Y-axis,U6-PP,L6-MP,N-Me,ANS-Me,ANS-Me/N-Me,S-Go/N-Me VHA组较对照组小(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角患者在进行减数正畸治疗时,垂直支持矫治器可以有效控制上下颌磨牙的高度,有效地维持下颌平面角及前下面高.  相似文献   

2.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颅面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成人高低角骨面型横向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3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高低角骨面型成人为研究对象,拍摄后前位X线片,使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选取了29个测量项目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差别不大;低角骨面型牙弓较宽,高角骨面型牙弓较窄;面中部和髁突的开张程度低角骨面型较大;全面高、上面高和下面高与面宽之比高角骨面型大于低角骨面型。结论 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面部特征区别明显,高角骨面型面型窄长,低角骨面型面型短宽;面部的比例关系与线距的绝对值相比,能够更好地反映高低角骨面型的面部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错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方法:选取福建籍安氏Ⅱ1类错成人患者100例,男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角、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顺时针旋转。②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发育。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③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间无差异。④随着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间无差异。三组间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结论:安氏Ⅱ1类错机制复杂,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下颌平面角组之间有不同的垂直向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方法:选取福建籍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00例,男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角、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顺时针旋转.②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发育.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③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间无差异.④随着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间无差异.三组间牙合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机制复杂,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下颌平面角组之间有不同的垂直向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牙齿的位置、牙槽骨形态等特征。方法将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分为3组,Ⅰ度、Ⅱ度、Ⅲ度深覆盖组各30例;正常牙合组30例作为对照。方差分析比较90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与正常牙合组的20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牙合组相比,Ⅰ度深覆盖组患者的U1-NA、MxAABH较大(P〈0.05),N-Me、ANS-Me较小(P〈0.05);Ⅱ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N-Me、ANS-Me较小(P〈0.05);Ⅲ度深覆盖组患者U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N-ANS/N-Me较大(P〈0.05),SN-OP、L1-SN、Co-Po、N-Me、ANS-Me较小(P〈0.05)。Ⅰ度、Ⅱ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MxAABH、MdAAB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L1-SN、L1-MP、U1-NA、L1-NB、MxAABH、MdAABH、ANS-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Ⅲ度深覆盖组相比,U1-SN、U1-NA、L1-N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上下颌切牙唇倾明显,且随着覆盖增大,上下颌切牙唇倾度增大;牙合平面倾斜度小于正常牙合组;上下颌前部牙槽骨高度大于正常牙合组;全面高和下面高小于正常牙合组。治疗此类患者应注意纠正上下颌切牙轴倾度、牙合平面倾斜度及下面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成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37例高低角骨面型成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角骨面型17例低角骨面型20例,拍摄后前位X线片,使用W 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象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头影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Perason相关分析。结果:高低角骨面型中面宽与整个颅面部横向发育关系都较密切;上颌基骨宽度与面型协调一致;高角骨面型鼻宽受整个颅面宽度的影响较大;下颌升支上下部分的宽度是相互关联的,髁突的宽度与邻近骨骼的宽度有关。结论:高低角骨面型颅面宽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王妤  温秀杰 《口腔医学》2012,32(11):671-673
目的 探讨青春期拔牙矫治对颅面生长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1例非拔牙及21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错牙合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比较分析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颅面生长变化。结果 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 SNA角、ANB角、Ptm-A、MP-SN角、ANS-Me 、N-Me、ANS-Me/ N-Me比值减小。结论 拔牙矫治对上颌骨及下面高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可能使下颌平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8.
陈捷  康璐  乐群  费瑛 《口腔医学》2013,(2):125-127
目的比较上海地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各牙临床冠中心高度差异,得出临床冠中心高度平均值。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均角、低角上海地区成人各50例,测量3组人群各同名牙临床冠中心高度并对3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各同名牙临床冠中心高度大于均角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角组及均角组各同名牙临床冠中心高度均大于低角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丝弓托槽应粘结在临床冠的中心位置,高角及均角患者粘结高度大于低角患者,正畸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对托槽粘结高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形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以及不同垂直骨面型与下颌颏部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正畸治疗的80例青少年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2.69±0.70)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分为3组:高角组21例,低角组16例,平均角组43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别评价患者的矢状骨骼型、垂直骨骼型和颏部形态。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颏部形态,并对颅面垂直向发育与颏部形态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的颏高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且高角组颏部更显细长,低角组颏部更显粗短。高角组颏部唇面较低角组更加平直而突度较小(P<0.01),颏角小于低角组(P<0.05)。下颌平面角与颏高度、颏曲度正相关,而与颏厚度/颏高度、颏角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之间存在颏部形态差异,既是各结构之间相互补偿和协调的关系,也对正畸矫治设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拔除第一磨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方法28例拔除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WinCeph7.0头颅侧位定位分析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定点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下面高(ANS-Me)、前面高(N-Me)、后面高(S-Go)、U1-PP、L6-MP较矫治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MP较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FH-MP、PP-FH、PP-MP、上面高、后面高/前面高、上面高/前面高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磨牙的患者,经正畸拔牙矫治后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均增加,可能原因为下颌磨牙伸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个别正常下颌骨形态及牙列特征,了解其正常范围及变化规律,为青少年期正畸患者的矫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42例个别正常的青少年(12~18岁)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分为低角组(7例),均角组(23例),高角组(12例)。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测量其平面角、L6牙长轴交角、∠L1/MP、∠L6/MP、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以了解其颅颌面特征。结果 低角组的平面和L6牙长轴交角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均角组的∠L1/MP大于高角组;高角组的∠L6/MP小于低角组和均角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下颌骨形态及牙列特征间存在差异。低角组平面相对于均角组和高角组更加平行于眶耳平面;低角组下颌第一磨牙在颊舌方向上相对于另外两组直立,而在近远中向上,其牙长轴相对于下颌体近中倾斜更加明显。此测量结果与成年人群个别正常之间存在差异,提示随着年龄增长与颅颌部发育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也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矫治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患者36例,其中12例青春发育期安氏Ⅱ2类错患者作为试验组,12例成人安氏Ⅱ2类错患者作为对照Ⅰ组,12例青春发育期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Ⅱ组。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或头颅侧位片,分析3组矫治前、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各项测量指标的改变,探讨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矫治后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青少年安氏Ⅱ2类患者下颌骨长度(GO-GN)、下颌支高度(Co-Go)、下颌骨突度(SNB)及下牙槽骨突度(SNId)、下面高(S-GO、ANS-Me、ANS-Me/N-Me)增加,颏凹陷减小(P<0.05)。成人安氏Ⅱ2类患者治疗后各项测量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2类患者下颌骨突度(SNB)、下颌牙槽骨突度(SNId)及前下面高比(ANS-Me/N-Me)与安氏Ⅰ类患者的差异减小。结论: 及时矫治青少年安氏Ⅱ2类错,可释放下颌骨及下颌牙槽骨的生长潜力,促进其生长改建。  相似文献   

14.
的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