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足反射区按摩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病例来源于200&;#177;03/2005—05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住院病房。将己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106例等量随机地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只给予单纯常规中西药物治疗,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加用足反射区按摩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反射区的定位与选取:肾-输尿管-膀胱、头、额窦、小脑与脑干、脑垂体。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以屈食指点、按法为主。并配合推、摩、掐、括等法刺激上述反射区。力度以患者出现较强的刺激感(酸、麻、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心脏病患者及体质严重虚弱者力度宜轻。施术后患者尽可能多饮水。每足20min,双足全程约45min。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3个疗程。以简式的Fud—Meyer运动量表(I级:严重运动障碍,运动功能积分〈50分;Ⅱ级:明显运动障碍,运动功能积分50-84分;Ⅲ级:中度运动障碍,运动功能积分85—95分;Ⅳ级:轻度运动障碍。运动功能积分96-99分;Ⅴ级:正常,运动功能积分100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差:Barthel指数≤40分;中等:Barthel指数为41-60分;良好:Barthel指数〉61分)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对照组中有3例因要求实施针灸治疗而退出实验,进入结果分析50例,观察组53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积分大于对照组(83.26&;#177;20.42,67.34&;#177;9133);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Ⅳ级以上占有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2%,30%,P〈0.001)。(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大于对照组(82.54&;#177;23.80,60.53&;#177;25.37);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达良好以上的占有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2%,42%,P〈0.05)。③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按摩足反射区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一2012年4月入院的12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康复组病人进行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病人进行穴位按摩及常规护理;分组时和2个月后分别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2个月后康复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穴位按摩康复及常规护理可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脑卒中的发生有着明显关系.在血液黏度增高的情况下,血液流变性发生明显变化,血液阻力增加,血管内压增高.血液流速慢,而导致血栓形成。益气活血汤由人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等组成,可旺气行血,祛瘀通络,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汤治疗脑卒中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并与西药曲克芦丁相比较。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实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体住护理,另外实验组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 ;采用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评价病人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病人BI、NIHSS、Fugl-Meye评分实验组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干预后各个时点BI、NIHSS、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早期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神经缺损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体住护理,另外实验组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B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评价病人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病人BI、NIHSS、Fugl—Meye评分实验组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干预后各个时点BI、NIHSS、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早期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神经缺损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学方法指导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 2 0 0 0例中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利用其指导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313例有症状者、2 99例有病史者、388例无症状者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平均增高分别为 6 0 1%、70 5 %、32 7%。有脑栓塞、脑梗死病史180例 ,经治 113例 ,未治 6 7例 ,3年复发率分别为 14 2 %和 6 4 2 %。 1313例有症状者 ,血液流变学检测血黏度增高者 84 5例 ,经治 70 8例 ,未治 137例 ,2年内发病率分别为 3 0 %、2 1 2 %。结论 中老年人血液流变学诸指标增高率较高 ,尤其是有症状和病史者 ,运用血液流变学方法指导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不同类型及其不同阶段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检测10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而脑梗塞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增高;恢复期脑出血患者血液粘度较急性期明显增高,而脑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为老年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及不同类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神经促进技术配合感应电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早期神经促进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加感应电治疗)和对照组(单予神经促进技术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巴氏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感应电治疗能提高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运动想象问卷(KVIQ)评定后,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肖四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28):6140-6141
目的: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很多,从脾论治法是其在的一种,探讨早期运用从脾论治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150例,随机单盲分组对照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从脾论治中药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Carr-Shepherd评定法进行评估。结果:在疾病恢复近期,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肌力恢复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运动功能分吸情况治疗组重度有3例,中度有25例,轻度有48例,对照组重度有18例,中度有29例,轻度有27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092,P<0.01);肌力评定治疗组零、微缩、差、尚可、良好的例数分别为0,4,28,33,11例,对照组则为3,9,45,17,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271,P<0.05)。结论:从脾论治中药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力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式抗阻训练,对照组则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每日均接受常规的药物、电疗、针灸、按摩、PT和OT治疗 ,每日 1次。躯干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躯干强化训练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量表对 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 2个月后 ,2组患者的R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均P <0 .0 0 1) ,躯干强化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躯干强化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针刺康复方案。方法 对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1日两次,巨刺、与非巨刺交替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和修订的Bathel指数法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治疗3个月后,BrunnstromⅣ期以上62.90%,ADL积分60分以上56.45%。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Brunnstrom分级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和3个月间分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每日两次巨刺与非巨刺交替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尤其适应于早期(2个月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 9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 4 9例 )和对照组 ( 4 6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康复矫形脚托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 ,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均明显改善 (P <0 .0 1) ,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结论康复矫形脚托有助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4)和对照组(n=14)。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全身振动训练,方案为常规康复训练每次45min,每日2次,全身振动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次60min,每日2次,每周5天,治疗周期为3周。治疗开始前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测定的肘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由此计算的协同收缩率(CR)来评定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FMA-UE评分、WMFT评分及肘关节屈、伸MIVC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FMA、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和综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电刺激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综合组增加运动想象疗法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动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测定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结果 治疗8周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而且综合组各项指标的改善较另外两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otor imagery therapy combined with electromyographic (EMG) biofeedback on upper limb function in hemiplegic patients.Methods Sixty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20),a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n=20) and a combination group (n=20).All groups received basic medication an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ce daily for 4 weeks.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was also treated with EMG biofeedback,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 with motor imagery therapy plus EMG biofeedback.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and EMG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Resul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all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FMA scores and MBI scores,and better integrated EMG values,but the effects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Conclusions Motor imagery therapy combined with EMG biofeedback can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