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军 《山东医药》2011,51(31):62-6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与IL-6的影响。方法将35例急性百革枯中毒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18例及对照组17例。两组均予洗胃、导泻、保护胃黏膜、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等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此基础上静注乌司他丁,250kU/次,2次/d,连用5d。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TNF—α与IL-6水平并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及肺损伤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鸟司他丁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患者能显著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鱼油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鱼油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3鱼油脂肪乳静脉滴注。同时选取30例同期体检健康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d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清MCP-1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鱼油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老年SAP患者血清MCP-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MCP.1水平下降(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后第8d鱼油治疗组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较正常对照组,老年SAP患者血清CD4+/CD8+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升高。治疗后第8d鱼油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CD4+/CD8+/淋巴细胞比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ω-0.3鱼油脂肪乳能够显著增强老年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血清MCP-1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IL-1β、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肺脑复苏(CPCR)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每组各8只大鼠。采用夹闭气管法建立大鼠心肺脑复苏模型。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2h,采用干湿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和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①脑组织含水量:CPCR组为(80.4±2.0)%,较对照组(76.7±1.3)%显著增加(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CPCR组显著减少(P〈0.01)。②脑组织IL-1β含量:CPCR组为(0.235±0.051)ng/mg,较对照组(0.108±0.020)ng/mg明显增高(P〈0.01);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与CP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IL-1β含量为(Q(365±Q021)ng/mg,明显低于CPCR组(0.235±0.051)ng/mg(P〈0.001)。③外周血TNF-α水平:CPCR组为(3.07±0.74)ng/ml,较对照组(1.03±0.51)ng/ml明显增高(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均比CPCR组显著降低(P〈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R早期即可发生脑水肿,脑组织IL-1β及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增加;应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脑组织含水量、IL-1β和外周血中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L-选择素(L-selectirt)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ICAM-1)影响,并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3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组应用药物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发病第1、3、5、7、14天血清L-选择素和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L-选择素和ICAM-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第3天常规治疗组L-选择素和ICAM—1水平达高峰,局部亚低温组下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在发病第7天,局部亚低温组血清ICAM-1和L-选择素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患者血清L-选择素和ICAM-1的浓度,减轻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伟  乔健  李成万  钱海鑫  苗宗宁  陈镭 《山东医药》2011,51(50):115-116
目的观察生大黄辅助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免疫麻痹的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机制。方法将55例脓毒症所致免疫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另予生大黄鼻饲3g/次,3次/d,疗程为7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7d,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核转录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治疗后第20天,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7例,两组比较,P〈0.01。治疗后第4、7天,治疗组血清NF-κB、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生大黄可通过降低脓毒症相关性免疫麻痹患者血清NF—κB、IL-10水平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规律。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人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以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N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加用东菱迪荚按隔天10u、5u、5u加入生理盐水(NS)250ml静脉滴注及葛根索活血化瘀等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其余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各抽取病人肘静脉血3ml,1000rpm离心取上清液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对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SO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MD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清除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过多的MDA,对SO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156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采用饮食控制和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滋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片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ICAM-1、CPR、UAER、血糖及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ICAM-1、CP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糖、血脂及中医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滋肾活血方能降低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血脂,降低ICAM-1、CPR的低度,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减轻肾损害,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50例),测定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其中卡维地洛组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均〈0.05)。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下移减轻(P〈0.01,〈0.05),但卡维地洛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卡维地洛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2%(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抑制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血必净、乌司他丁联合治疗脓毒症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必净、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4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ml,2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60万U,静脉滴注,2次/d,连用7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评分及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D-二聚体在试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3、7、1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凝血功能也有改善。结论:血必净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和凝血功能,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将确诊的未用过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强化治疗组24人,常规治疗组24人。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4人做为对照。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结果:(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MCP-1的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洽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2)两组治疗前后MCP-1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强化组下降更明显P〈0.01。(3)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显著。(4)胰岛素强化治疗后MCP-1水平更明显接近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素常规治疗后未能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两者比较P〈0.01差异显著。(5)2型糖尿病患者MCP-1的水平与HOMA—IR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可能通过降低MCP-1的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强化治疗组降低MCP-1的水平更明显,治疗效果更显著。(2)本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MCP-1的水平与HOMA—IR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汪洁 《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各28例,两组均予溶栓剂、抗凝剂、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L-6和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上述指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即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巧梅 《山东医药》2006,46(35):59-60
将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4例和常规治疗组(4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连用4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按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测定神经功能,并与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NO及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ES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两者水平,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各27例。对照组按《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性休克治疗指南》予"集束化"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乌司他丁120万U(分三次)×10 d。结果 14 d内乌司他丁治疗组的器官衰竭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14 d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7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在(63.61±10.32)mm,心功能Ⅱ~Ⅳ级(NYHA)。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服用6个月,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LVEF由(31.8±6.1)%上升至(41.3±10.3)%,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提高(P〈0.05),运动耐量(NYH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LVDD两组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加患者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5.
凌平  龚昆梅 《山东医药》2010,50(2):71-7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经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术患者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肝门阻断行肝癌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静滴乌司他丁20万U治疗7d。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血清中的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5、7天肝功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3、5天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肝癌切除术患者肝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左西孟旦、米力农和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神经激素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9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米力农组和硝普钠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1(ET-1)、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4h,左西孟旦组较其他两组总有效率高(P=0.004、0.015),左西孟旦组患者临床状况显著改善。治疗后7d,三组LVIDd、LVEF及F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左西孟旦组LVIDd与其他两组比较未见缩小(P=0.113),而LVEF、FS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治疗后24h及7d,三组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治疗后7d较治疗后24h进一步降低(P〈0.01)。治疗后7d,左西孟旦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其他两组降低(P=0.006、0.003)。治疗后7d,三组血清ET-1和NE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左西孟旦组血清NE比其他两组降低更多(P〈0.017)。随访3个月,左西孟旦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5、0.013)。结论左西孟旦能明显改善AHF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近期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治疗组,50例)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对照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利尿剂的降压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辛伐他汀(20mg/d)。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对象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uicRead法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1年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TNF—α、IL-6,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1年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压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高血压两组TNF—α,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辛伐他汀组的下降更显著(P均〈0.05)。辛伐他汀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虽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更好控制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EH,观察Ⅰ组)、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20例EH伴LVH(观察Ⅱ组)患者降压治疗前后血清ET、NO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观察Ⅰ组血清ET明显高于对照组、NO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Ⅱ组血清ET明显高于观察Ⅰ组、NO明显低于观察Ⅰ组(P均〈0.01),且ET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586,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ET呈正相关(r=0.427,P〈0.05)、与NO呈负相关(r=0.653,P〈0.01)。观察Ⅱ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1)。结论 ET和NO两者失衡可能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对术后早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资料和方法24例OPCABG患者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2),对照组(C组,n=12)。U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人乌司他丁6000U/kg,30min输入完毕,然后以1000U·kg-1·h-1静脉泵人。C组:同样方法输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dh(T3)、8h(T4)、20h(T5)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SA法测定血浆IL-6、IL-10浓度。计算各时间点SIRS得分,取最高SIRS评分作为该患者的SIRS得分,如果评分≥2,记为1例SIRS病例。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组IL-6、IL-10水平分别在1、3、T4和T3、T5显著升高,u组IL-6、IL-10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C组相比,U组IL-6水平在T3,T4明显降低,IL—10水平在T3,T5显著降低(P〈0.05);U组SIRS评分及发生例数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OPCABG术中静脉应用乌司他丁能降低术后SIR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术后血浆IL-6,IL-10水平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梗死1组和梗死2组各30例,发病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梗死1组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d);另设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用药前24h内及用药3~5d、10d、14d时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第10、14d。梗死1组血清sICAM-1浓度明显低于梗死2组,P〈0.05。认为血清中sICAM-1的浓度可准确反映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程度和炎性反应的进程;尼莫地平可抑制脑梗死急性期sICAM-1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