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湖南省邵阳市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病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南省邵阳市疾控中心性病门诊部收集2007-2009年梅毒疫情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性病门诊部累计报告梅毒感染者41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含妊娠梅毒6例,婴儿1例。发病主要集中在40-49岁(占36.6%)为性活跃年龄段。感染途径比例:性接触感染13例(占31.7%),血液感染10例(占24.4%),母婴感染9例(占21.9%)。职业以无业、商贸及服务业为多,35例(占85.3%),学历以中学为主,23例(占56.1%),说明流动的低学历人群是梅毒多发人群及主要传染源。结论根据性病门诊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应继续加大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加大孕妇人群及流动低学历人群的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和干预工作,加强梅毒疫情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遏制梅毒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7~2011年沈阳市皇姑区梅毒流行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11年皇姑区梅毒疫情报表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梅毒报告发病例数呈增长趋势.2011年上升明显,并以二期和隐性梅毒为主,一期梅毒次之,三期和胎传梅毒仅有少数病例报告.结论 梅毒已成为皇姑区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性病,须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尤其对隐性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3.
4.
朱海顺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1):61-61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 (STD) ,新中国成立后 ,195 5年已无新病例报告 ,但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后出现零星病例。 90年代至今病例逐年增多 ,呈再度流行 ,我们总结了1990~ 1999年本市报告的新病例 ,以引起重视。1 材料与方法门诊确诊的梅毒新病例按表统一登记 ,除外非本市病例。人口资料来自嘉兴市 2 0 0 0年第 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 1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RPR、FTA -ABS、TPHA) 〔1〕。1 2 统计学方法 二个率的u检验 ,二个构成比的u检验。2 结果与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987-2001年肇庆市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87年以来肇庆市梅毒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结果:目前肇庆市正处在梅毒疫情快速上升阶段;病例特征;男:女=1.32,86.75%是20-49岁的青壮年,96.99%的学历在高中以下,30.12%是未婚者,从事商贸和服务业病例居多,占23.8%。学生,行政干部的比例虽低但也各占11.45%,一期,二期梅毒分别占47.42%和40.73%,84.34%是非婚性接触传播。非婚性接触与夫妻性接触发病的隐性梅毒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十堰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十堰市2004~2011年的性病疫情年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十堰市8年来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1.58/10万增长到2011年的21.7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5.64/10万,梅毒在性病的发病顺位自2008年起位列首位.隐性梅毒增速较快,男女性别之比为1∶1.82,女性比例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4.37%,职业以农民、无业、工人为主.结论 十堰市梅毒流行处于稳定增长期,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应在全社会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监测,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措施,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5年来梅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导致梅毒发病增长的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深圳市平湖地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该地区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54.26/10万高于男性发病率44.09/10万。以性活跃人群20~39岁报告发病率为高。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Ⅰ期、Ⅱ期梅毒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8.76%,中学文化程度者占76.99%;家居待业、工人占总构成的73.81%;梅毒患者中已婚者高于未婚者;以非户籍人口为主。结论根据该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梅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邑县2010-2015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对临邑县6年梅毒发病疫情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临邑县6年来共报告250例梅毒病例,发病率由2010年的3.7/10万上升至2015年的14.08/10万,年均增幅1.04%;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女性患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0.76∶1;高年龄组为26~36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从事家务和待业者;县级医疗单位、省级综合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最多。结论:临邑县梅毒疫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应继续广范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性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流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对北流市7年梅毒疫情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7年共报告梅毒3630例,发病率由2005年的20.18/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16.50/10万,年均增幅19.26%;近年来隐性梅毒增幅较大;男女患者病例数无明显差别,男女性别比为1.09: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县级医疗单位、综合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最多.结论 北流市梅毒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20-39岁的性活跃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为重点干预对象;应继续广泛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16 5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18/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40.94/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2004~2008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4~2008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制定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省辖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5年来,江苏省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10.59/10万增长到2008年的28.76/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42%;报告病例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8.68%;在上报的梅毒病例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69.75%,各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逐年增加,各年度梅毒病例分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 < 0.000 1)?男女性别比为1.11∶1,各年度梅毒病例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占51.55%;全省报告梅毒病例数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结论:江苏省梅毒发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应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规范梅毒诊治,从而控制梅毒的快速流行? 相似文献
13.
《医学动物防制》2018,(3)
目的了解十堰市2011-2015年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十堰市2011-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发病数据以及辖区内年份监测报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十堰市2011-2015年梅毒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20.45/10万。隐性梅毒逐年上升,占80.60%,位居第一,其他分期梅毒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各期梅毒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06,P<0.05)。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组,人群类别以无业和农民为主。房县、张湾区和茅箭区发病率位居前3位,合计占病例总数的54.79%。结论十堰市梅毒疫情处于稳步下降期,应针对目前流行特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全面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梅毒血清学实验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本区域梅毒流行特征和方法学比较。方法依据2005~2007年我院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和2000年中国卫生部防疫司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对临床梅毒进行分期;对阳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评价TRUST、TP-ELISA和TPPA法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2005年梅毒血清学阳性率为2.7%,2006年为4.0%,2007年为8.7%;3年来Ⅰ期梅毒分别占55.9%、73.9%和61.3%,Ⅱ期梅毒分别占33.8%、20.4%和32.1%,Ⅲ期梅毒相对较少,隐性梅毒分别为8.8%、5.0%和6.0%;TRUST、ELISA和TPPA法敏感性分别为72%、87%和68%,特异性分别为88%、95%和100%。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63:1,文化程度是初中和小学毕业占62%,其它38.0%,年龄分布主要在青壮年,职业分布是服务业和打工者占76.0%,其它占24.0%为主,婚姻状况已婚者占65.0%。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中敏感性ELISA法较高,特异性TPPA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先天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近年在中国呈快速上升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先天梅毒临床流行病学,旨在分析当前先天梅毒诊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999年2月至2003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107例先天梅毒患儿围产期、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先天梅毒患儿母亲中,89.7%为流动人口,30.8%未进行妊娠期梅毒血清学筛查,94.4%未予正规青霉素治疗。先天梅毒新生儿期表现多变,以皮肤黏膜、骨骼损害较为特异,其比例分别为72%、40%。结论先天梅毒的发生多见于流动人口,孕妇缺乏梅毒血清学筛查和正规青霉素治疗是导致先天梅毒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先天梅毒防治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检查及诊治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名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筛查确诊时间、产前检查情况及工作性质对围生儿的影响。结果孕产妇梅毒确诊时间与新生儿梅毒指标存在着一定关系,孕前确诊梅毒的患者新生儿梅毒指标阴性率较高;同时定期产检与否和孕产妇有无固定职业与新生儿梅毒指标也有关联性。结论孕前及孕早期筛查梅毒生物学指标与围生儿预后密切相关,一旦确诊,加强随访,重视健康教育,规范治疗,可有效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胎传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梅毒及胎儿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及胎儿结局。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抗梅毒治疗 ,将 3 7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1例 ,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肌注 ,每日一次 ,连续 15天为一疗程。未治疗组16例 ,未行抗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 1)一期梅毒 1例 ,隐性梅毒 3 6例。 ( 2 )治疗组孕妇早产 1例 ,无流产发生 ;未治疗组早产 5例 ,流产 5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孕妇新生儿先天梅毒2例 ,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梅毒 6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 ,对孕妇行常规梅毒筛查非常重要。 ( 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妊娠期行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流产 ,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甘州区2004-2005年居民死亡特征及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ICD-10死因分类法对死因进行分类,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5年甘州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07.8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6.96/10万,男性为757.37/10万,女性为550.19/10万。城区标化死亡率为444.43/10万,农村标化死亡率为725.00/10万。前5位死因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居民健康损害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体的防治规划,大力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京市秦淮区2004~2012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梅毒及性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区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使用Excel 2003、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4~2012年,秦淮区共报告梅毒1 310例,发病数从2004年开始不断增高,2010年开始下降,年均报告病例增长率为4.00%,年均报告发病率增长率为3.22%。在报告的梅毒病例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1.53%,从历年梅毒病例报告构成比来看,一期梅毒在持续下降,而隐性梅毒比例不断升高,各年度梅毒病例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梅毒男女性别比为0.91∶1.00,除2005年外其他各年梅毒病例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梅毒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共676例,占51.60%。结论:秦淮区梅毒发病率从2004年开始逐年升高,2010年后开始下降,但显性梅毒所占比例很大,提示秦淮区梅毒疫情上升的风险仍然很高,所以应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规范梅毒诊治,控制梅毒流行,从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