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口疮以口腔黏膜和舌面反复糜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论述颇多。如王肯堂《证治准绳》说:“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亦生疮者尤多。”《圣济总录》有元藏虚冷上攻口疮之说。薛立斋《口齿类要》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口疮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多与心脾肾关系密切。现从心脾肾失和之病变探讨复发性口疮发病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草药治疗复发性口疮58例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刘桂春 《光明中医》1998,13(4):49-50
中草药治疗复发性口疮58例疗效探讨张军刘桂春山东省青岛市骨伤医院(266021)关键词:口疮/中医药复发性口疮,又名口疳,亦有口破、口糜之称。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的临床病症。祖国医学认为:“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此病可发生任...  相似文献   

3.
口疮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口疮的认识口疮是一种口腔粘膜病,多生于舌唇颊,上腭等处。在祖国医学中的口糜、鹅口、雪口,即属此范畴。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对该病的致病原因,分型与治疗就有精辟的论断。如《圣济总录》中记载:“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曰:“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救所受之本也”。又如《外台秘要》一书上载有:“心脾中热,常发口疮,乍发乍差”。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口  相似文献   

4.
<正>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疡而言。《圣济总录》说:“心脉布于舌上,脾脉布于舌下。”“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针对口疮发生的病因和临床所表现的虚实,本人采用温补脾阳、滋补肝肾、补益心脾、润肠通便、疏肝解郁,清心泄脾等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苗德远  代勇 《四川中医》2001,19(5):59-59
小儿口疮分实证和虚证,但临床上实证多见,实证多由脾胃或心脾热盛薰蒸口舌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泻下积热为治则,笔者选用集成沆瀣丹加减治疗小儿实热口疮8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朱国强 《新中医》1996,28(7):39-40
小儿口糜验案3则朱国强清代名医陈复正在《幼幼集成·口疮证治》曰:“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于二方合服。”“小儿急欲吮乳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热。舌不转运。泻黄散清之”。《幼幼集成...  相似文献   

7.
正口疮多发于唇、龈、舌、颊、上腭、咽喉等处,呈现黏膜溃烂、红肿疼痛的症状。若反复发作不愈者,又名复发性口疮,为口腔科常见病。中医学对口腔科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有关口腔病"齿病"的记录~([1])。口疮的病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从战国后期起,对口疮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则方药等方面均有论述。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  相似文献   

8.
臧堂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侍诊年余,受益匪浅,现总结其对口疮之辨治经验,以飨同道。1心脾积热清泄为主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若心脾积热,上熏于舌,乃生口疮。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  相似文献   

9.
口疮是口腔黏膜上生有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疡,又名口疳。《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云:“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说明口疮病因是脏腑热盛所致,故清热泻火是口疮的重要法则。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心火亢盛、胃中积热、肝郁化火、阴虚火  相似文献   

10.
<正>王仁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有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畴。《内经》有"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之说,并认为与火有关。"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也有人认为寒邪致病,盖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反为寒中,脾胃虚寒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更有人认为乃脾气凝滞所致,"口疮者,脾气  相似文献   

11.
补土伏火法治疗复发性口疮上海顺昌地段医院沈经宇(200025)关键词:补土伏火,复发性口疮口疮是指口腔肌膜上发生的表浅、如豆大之小溃疡点,又称口疳。反复发作的则称复发性口疮。关于复发性口疮之病因病理方面,《寿世保元·口舌》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  相似文献   

12.
口腔溃疡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兴涛 《河南中医》2002,22(5):55-56
口腔溃疡 ,中医称“口疮”或“口疳” ,是指口腔黏膜上或齿龈上、舌边缘、舌底等部位 ,发生黄白色大小不等的豆状溃点 ,并伴有灼热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口腔溃疡的病因比较复杂 ,现代医学认为与微生物感染、内分泌失调、维生素或某种元素缺乏、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 :“口舌生疮者 ,心脾经蕴热所致也……”。 (《圣济总录》)“口疮 ,连年不愈者 ,此虚火也。”(《寿世保元·口舌》)。由于病因不同 ,故其病情经过各异 ,或偶发辄止 ,或久延不愈 ;或反复发作 ,或缠绵终生 ;或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或是某种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鉴于这种…  相似文献   

13.
<正>复发性口疮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尤以中青年人为多。临床上比较多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的病因归于为"火"。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  相似文献   

14.
口疮,又名“口疳”,是指口腔内粘膜黄白色豆样大小的溃疡,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因此祖国医学认为口疮主要与心脾经热有关。《圣济总录》  相似文献   

15.
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疳”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以口舌点状溃烂、反复发作、灼热疼痛为特征。《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中指出:“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水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可见本病与脏腑关系密切。现将本人从脏腑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临床以口颊,舌边、上颚、齿龈等处出现淡黄色或白色小溃疡面为特征。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火、热有关,心脾素蕴积热,郁久化火,循经上行,熏蒸口舌,或体虚阴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灼口舌,均可腐蚀肌膜,形成口内生疮。前者为实,后者为虚。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刘氏推拿法治疗此类疾患,效如桴鼓,屡屡获效,现介绍如下:一、实火口疮  相似文献   

17.
干千 《江苏中医药》2003,24(3):16-17
口疮 ,也称口疳、口破 ,是指以口腔黏膜 (唇、舌、齿龈 )生黄白色溃疡点、疼痛 ,时有发热为主症的常见病。其主要是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热积 ,以及阴虚火旺、食物内伤、龋齿摩擦等 ,加之复感风、火、燥邪 ,助热化火 ,循经上攻于口腔而发病。《灵枢》云 :“心气通于舌 ,脾气通于口” ,“口舌为心脾之外候”。但口疮的病因并不全在于心脾 ,从五脏六腑的经络循行来看 ,除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达咽喉、口腔外 ,其他十一经均直接循行或交会于此。可见口疮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根据脏腑经络在口腔的分属部位 ,诊察其口疮局部破溃点…  相似文献   

18.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口疳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已故著名老中医朱锡琪,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口疳,有显著疗效,笔者选择观察52例,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6岁,16岁~40岁39例,40~50岁占13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其中口疳反复发作,病程最长达2年时间,最短仅3天。 2 诊断标准口疳,乃因实火而致的口疮,在临床上见多发生在口唇、牙龈、舌、两颊、上颚等部位肌膜,以患处溃烂面周围红肿突起,边缘明显,大小不等,数量多,甚者融合成片,疼痛剧烈为特征,本病多由心脾火热上冲所致。《圣济总录卷117》:“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所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 3 治疗方法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剂组成:麻黄  相似文献   

19.
<正>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系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病因病机非止一端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幼幼集成》云:“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言本病源于心与小肠之火上蒸所致。然脾胃开窍于日,口疮也有因脾胃湿热之故耳。《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所云极是。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口疮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发性口疮,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疳”、“口疮”范畴,现代医学主要指复发性口腔粘膜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具有周期复发性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该病有虚实二证,虚证为阴液亏耗,虚火上炎,熏蒸口舌;实证为邪毒入侵,过食辛辣炙,致心脾积热,热盛化火,火邪循经上攻。临床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大都从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论治,其疗程较长,疗效欠理想。笔者根据多年治疗该病的体会,认为气滞血瘀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活血化瘀是治疗中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