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对照组含量上有无差异,从而对DR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DR患者216例,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眼底检查结果分成背景性DR(BDR)组104例与增生性DR(PDR)组112例。正常对照(NC)组100例。三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BDR组、PDR组和NC组血清中CRP含量分别为(3.8±1.0)mg/L、(4.1±1.2)mg/L和(1.3±1.2)mg/L。BDR组、PDR组血清中CRP含量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DR组与PDR组进行血清中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炎症反应可能在DR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探讨其与脉压的关系、观察其受替米沙坦/HCT和比索洛尔的影响,分析两类药物抗炎和降低脉压作用的差异。【方法】9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替米沙坦/HCT(80mg/12.5mg,qd)和比索洛尔(5mg,qd)治疗6周,观察两亚组患者血压、脉压及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升高[hs-CRP(mg/L)3.4±3.1 vs 1.2±1.6,TNF-α(pg/L)4.5±3.1 vs 1.1±1.3,IL-6(pg/L)187±43 vs 36±11,均P〈0.05];高血压病患者分组治疗6周后,替米沙坦/HCT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降低值hs-CRP(mg/L)1.83±1.67 vs 0.10±1.50,TNF-α(pg/L)2.4±1.9 vs 0.2±1.2,IL-6(pg/L)48±13 vs 12±8,均P〈0.05],替米沙坦组脉压的下降较比索洛尔组明显[PP(mmHg)8.5±7.6 vs 2.1±8.9,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脉压有关,替米沙坦/HCT较比索洛尔更明显降低脉压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99例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5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45例,并设50例无心绞痛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和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血TC、LDL、CRP浓度。结果SAP组、UAP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RP分别为(7.58±1.20)mg/L、(9.01±0.98)mg/L和(6.50±1.10)mg/L,SAP组、对照组与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P〈0.05);TC分别为(5.90±0.51)mmol/L、(5.92±0.57)mmol/L和(5.88±0.50)mmol/L,LDL分别为(3.32±0.43)mmol/L、(3.33±0.51)mmol/L和(3.28±0.48)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治疗后CRP分别为(6.35±0.72)mg/L、(6.54±0.39)mg/L和(6.33±0.58)mg/L,SAP组和UAP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分别为(3.84±0.21)mmol/L、(3.85±0.24)mmol/L和(3.82±0.20)mmol/L,LDL分别为(2.16±0.20)mmol/L、(2.17±0.22)mmol/L和(2.14±0.21)mmol/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血TC和LDL水平,又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血CRP浓度,对心绞痛患者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痰液中白介素-17(IL-17)变化及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相关研究。方法分别选择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及15例健康非吸烟者留取痰液,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痰中IL-17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IL-17水平为(140.40±10.29)pg/mL,稳定期为(88.55±8.01)pg/mL,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01);正常对照组IL-17为(58.6±7.31)pg/mL,与稳定期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OPD急性期CRP为(97.20±17.52)mg/L,稳定期为(22.75±7.17)mg/L,加重期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COPE}急性期痰中IL-17与血清CRP明显相关(r=0.539,P〈0.05)。结论IL-17与CRP可能参与COPD的急性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急性脑梗死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并检测血清高敏CRP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9±1.08)mg/L vs(1.82±0.88)mg/L,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6±2.62)mg/L vs(6.87±2.84)mg/L,P〈0.05]。结论高水平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可以做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甜素(美能)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为两组,治疗组10例,用美能40ml/d.iv.3周后改为口服美能片75mg,每日三次.对照组10例,使用甘利欣150mg/d,VD.3周后改为口服甘利欣100mg,每日三次.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缓解率75%;血清ALT水平由(306.70±229.33)u/L降为(105.00±86.11)u/L;血清AST水平由(137.90±71.44)u/L降为(64.30±34.93)u/L;血清SB水平由(31.80±28.90)umol/L降为(16.20±3.43)umol/L.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66.7%;血清ALT水平由(208.20±160.13)u/L降为(77.20±65.92)u/L;血清AST水平由(92.60±61.19)u/L降为(51.20±31.38)u/L;血清SB水平由(20.60±5.08)umol/L降为(11.70±2.06)umol/L.结论 复方甘草甜素(美能)的临床疗效与国内同类产品(甘利欣)相仿,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共50例,分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CRP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冠心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CRP(29.9±4.63mg/L)高于UA组(8.75±1.34mg/L),P〈0.001。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变化可早期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8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Bayer ADVIA 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RP含量及肝功能指标。采用PEMS3.1统计软件,t或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时,血清CRP(11.2±5.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20±116)U/L均明显升高,分别与对照组CRP(2.8±21)mg/L和ALT(〉40U/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复期,血清CRP(4.0±4.8)mg/L和ALT(〈40U/L)均明显下降,与急性期时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变化与病情相关,也与AIT水平呈正相关,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RP水平变化在感染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60例确诊为感染性肺炎的住院患者和同期门诊上呼吸道感染80例以及87例健康人分别进行CRP、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分类测定。结果门诊患者的CRP(73.3±3.6)mg/L显著低于我院患者(132±11.3)mg/L;住院患者治疗前为(132±11.3)mg/L,治疗后降低到(33.7±28.8)mg/L,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可作为诊断感染性肺炎时判断其愈后及疗效判定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钙的作用。方法79例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等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的CRP和IL-6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的CRP和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的CRP和IL-6分别为6.4±1.9mg/L和3.1±1.1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2.3mg/L和7.5±1.7pg/m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低ACS患者血清IL-6可能是其降低CRP的机制之一,提示其可减轻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