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影响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利用Finapres无创血压监测仪采集15名男性青年21天-6°头低位卧床期间及卧床前、后头高位倾斜试验时逐跳动脉血压信号,测量自发性压力反射反应斜率(PRS)的变化。结果卧床期间,15人中有12人的平均PRS值呈减小变化,其中有5人在卧床结束时未能完成20min头高位倾斜试验,其平卧位PRS值114.8±22.2ms/kPa较卧床前对照水平203.9±19.5ms/kPa显著减小(P<0.05),并在头高位倾斜时进一步减小为65.6±5.1ms/kPa。头高位倾斜试验完成者的平均PRS值,在卧床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模拟失重可导致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降低,其可能参与了立位耐力不良机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男性青年21d头低位6°卧床过程中以及卧床前、后75°头高位倾斜(HUT)时心率变异(HRV)与动脉收缩压变异(SBPV)谱变化。卧床期间,完成者HRV和SBPV谱的低,高频谱峰功率(LF和HF)均显著减小,HRV谱低,高频谱峰功率比值(LF:HFHRV)在卧床第16d有增大趋势,未完成者的相应谱指标有类似变化趋向,在卧床后HUT初始6min,所有被试者心率显著快于卧床前HUT时相应值,而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1天头低位(HDT)卧床对人体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影响,以及比较下体负压(LBNP)和头高位倾斜(HUT)两种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差异。方法6名受试者在21天HDT前、后分别进行LBNP(-4.00kPa/3min、-6.67kPa/3min及-9.33kPa/3min)和HUT试验(30°/3min、45°/3min、60°/3min及75°/3min),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与LBNP(或HUT)前相比:①LBNP(HUT)时HR显著增加(P<0.01),SBP显著降低(P<0.05);卧床后相应的变化量增加。②LBNP时DBP降低(卧床后达显著,P<0.05);而HUT时DBP增加(卧床后达显著,P<0.05)。③LBNP时MAP均显著降低(P<0.05);而HUT时在卧床前无变化(P>0.05),在卧床后显著增加(P<0.05)。结论LBNP和HUT引起的CVS反应并不相同。笔者认为,HUT更能促进心血管系统对立位应激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卧床中及卧床后头高位倾斜时心率及血压变异谱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男性青年21d头低位6°卧床过程中以及卧床前、后75°头高位倾斜(HUT)时心率变异(HRV)与动脉收缩压变异(SBPV)谱变化。卧床期间,完成者HRV和SBPV谱的低、高频谱峰功率(LF和HF)均显著减小,HRV谱低、高频谱峰功率比值(LF∶HFHRV)在卧床第16d有增大趋势;未完成者的相应谱指标有类似变化趋向。在卧床后HUT初始6min,所有被试者心率显著快于卧床前HUT时相应值,而LF∶HFHRV和SBPV谱的LF与卧床前HUT时相应值比较无显著变化。未完成者在卧床后HUT时,未能出现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反应;而其在卧床前HUT时,以及完成者在卧床前、后HUT时,均出现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反应。结果说明,较长时间卧床后心脏迷走神经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相对增高;但卧床后HUT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反应仍基本存在。未完成者卧床后HUT时血压升高反应消失的机理,可能还与卧床后外周血管的收缩反应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 Finapres 无创性动脉血压监测仪记录连续逐跳血压信号, 将朝同一方向均增大或减小变化的连续三个心跳以上的收缩压值与相应下一次心跳的心跳间期值进行线性回归,求出有明显相关关系的回归线斜率值作为 1 次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的斜率(BRS)值。据此观察了+ 65°头高位倾斜(HUT)与- 6.67 kPa 下体负压(LBNP)作用下,以及 16 天 - 6°头低位卧床期间6 m in 平均BRS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上述三种条件下,尽管血压反应不相同,但平均自发性 BRS值均显著减小(P< 0.01,P< 0.05)。故该方法可用于评定重力应激下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头低倾斜位(-10°)模拟失重时的心血管效应,观察和比较了16名健康青年被试者分别在平卧和头低位两种体位下,平行秋千摆动诱发运动病易感性的差别及头低位1h期间的反应症状;在实验前、中、后测试了心输出量、心率和血压。结果表明,头低位下的秋千运动病易感性比平卧位明显增高(P<0.01)。值得注意的是,在头低位1h期间,有56%的被试者出现头部不适反应症状,秋千运动病易感性的增高比没有头部不适症状的被试者更为显著。可以认为,在头低位倾斜时的运动病试验可以暴露那些对体液头向转移适应性差,从而影响运动病易感性的人.  相似文献   

7.
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3周头低位倾斜(HDT)-6°人体实验模型,观察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血流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21天HDT-6°卧床试验。受试者年龄23.8±6.1岁。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HDT第3天、第10天、第21天用KYENG-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脑血流量。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平均立位时间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期间,左右侧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Ⅰ相面积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左侧大脑阻力指数较卧床前显著增高(P<0.05),卧床第10天、第21天的左侧大脑血液流入时间较卧床前显著延长(P<0.05),卧床期间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期间受试者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左侧主峰高度、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均和立位耐力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21天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显著降低;HDT卧床期间,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可能是导致立位耐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头低位卧床7d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短期模拟失重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时心血管功能下降机理积累资料。方法6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分别观察卧床前、后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心肺循环功能检测选用XXH-2000型小循环心功能检测仪。结果头低位卧床7d致被试者立位耐力降低,卧床后右心室射血期(j-z)缩短,右心室排血效率降低(Q-j/j-z升高),提示右心功能减退。心血管调节适应性反应减弱,右心功能储备降低。结论c波高度(hc)、c波高度与Z波高度的比值(hc/hz)可作为评价立位耐力或预测立位晕厥的指标;小循环心功能检测法评价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重力应激正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评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重力应激下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评定方法,观察了10人+65°头高位倾斜与8人-6.67kPa下体负压作用下,以及15人16d-6°头低位卧床期间BRS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效果。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进行21d头低位倾斜卧床。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下体负压组在卧床的经1周以及最后1周,每天进行1h-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头低位卧床9HDT)前(坐位),HDT开始时,第1,3,7,10,21天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卧床期间,对照组右侧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较卧床前(preHDT)及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左侧MCA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显著增加,卧床第3天又较开始时显著降低。在卧床期间,下体负压组右侧MCA血流速度Vs,Vd,左侧后动脉(P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卧床第7天右侧M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MCA的Vs显著降低,并有MCA的不对称变化,前,后各1周的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改善MCA血流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头低位卧床7天中脑循环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观察短期头低位卧床前、中、后脑循环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对脑循环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6名健康青年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脑循环观察采用TC2000TCD仪,分别检测头低位卧床前、中、后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表明: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呈升高趋势,24h内升高明显,4h达最高值,第5d呈最低值,第6~7d又有升高趋势;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基本趋势相同,但存在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头低位倾斜(HDT)、直立位和昼夜节律对大脑血流速度的影响,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新技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12名青年健康男性的脑血流速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6°头低位倾斜1h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直立位15min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在昼夜24h中,夜间睡眠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白天低;TCD技术重复性好,可适用于航天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体位置改变对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创性逐跳动脉血压测定技术(Finapres),观察10名男性青年头高位倾斜65°前后动脉压及心率的反应。血压信号长度为6min,将朝同一方向变化(均增大或减小)的连续3个以上心跳的收缩压值和相应延迟1次心跳的心跳间期值进行线性回归,求出有明显相关关系的回归线斜率值作为1次自发性动脉压力反射反应的斜率(PRS)。结果平均PRS值为:平卧位时123.8±33.8ms/kPa,倾斜位时66.0±24.8ms/kPa。由平卧位转为倾斜位后,达到或超过3次连续心跳的动脉压力感受器调节次数也显著增加。结论此方法可用于评定重力应激时动脉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6名年龄35±6岁男性受试者作为对照组,6名年龄36±6岁练气功的男性受试者为练气功组。实验程序包括2d的准备期,7d的头低位-6°卧床(HDBR-6°)期和2d的恢复期。每天收集24h全尿,测定尿皮质醇(UCOR)和尿醛固酮(UALD);每两天采集耳血一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卧床前两组间UCOR和SOD没有显著差异,而HDBR-6°后对照组UCOR和SOD明显增加(P<0.01),练功组仅有增加的趋势,对照组和练功组相比在HDBR-6°期间差别显著(p<0.01)。这表明练气功组比对照组有较好的耐受HDBR-6°的应激能力,对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位对 Valsalva动作所反映的心血管系统整合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10名成年受试者 ,分别在- 15°头低位倾斜、仰卧位和 75°头高位倾斜 3种体位下 ,每次进行 30 mm Hg/ 30 s的 Valsalva试验共 3次 ,记录右手中指的心率和血压。采用 SPSS(7.0版 )统计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值比较。 结果  75°头高位倾斜时心率在 相增高幅度最大 ;在 相时成降低变化 ,另外两种体位下则呈升高变化。血压在 相前期的降低幅度在 - 15°头低位倾斜最小 ,在 75°头高位倾斜最大。 75°倾斜时血压在 相呈升高反应 ,而在 - 15°头…  相似文献   

17.
用头低倾斜位模拟失重时的心血管效应,观察和比较了16名健康青年被式者分别在平卧和头低位两种体位下、平行秋千摆动诱发运动病易感性的差别及头低位1h期间的反应症状;在实验前、中、后测试了心输出量、心率和血压。结果表明,头低位下的秋千运动病易感性比平卧位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19.
用脉图方法观察2.5h头低位15°倾斜期间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为了解航天员航天初期心血管功能的动态变化,用脉图方法观察了19名被试者在2.5h头低位15°倾斜期间的心血管功能。结果表明,HDT期间心血管指标变化可分为现时期:急性反应期和反应期。  相似文献   

20.
实验动物S-D大白鼠背部置入20ml扩张器,常规扩张23-25天,于最后一次扩张(达20ml)前,扩张后,1h,6h,12h和24h分别测定扩张皮肤组织中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同时观察自由基清除剂SOD对扩张面积,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OD活性和MDA含量扩张后1h,6h及12h与扩张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性(P〈0.001),至扩张后24h基本回复到扩张前水平(P〉0.05);SOD能增加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