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青  杜雯 《贵州医药》2004,28(6):569-571
目的 了解贵州省麻疹流行状况,探讨加速麻疹控制策略。方法 对全省2002~2003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年全省共报告麻疹病例22613例,病例分布广泛,但大部分病例相对集中在少数地区。全年各月均有病例,但以3~6月高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4%。46.1%的病例有接种史,28.9%无接种史。结论 麻疹发病主要与基础免疫和7岁组加强免疫实际接种率低以及接种质量不高有关。为迅速控制我省麻疹流行,拟开展一次8月龄至12岁麻疹疫苗普种,以迅速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实际接种率。  相似文献   

2.
继发于麻疹病毒感染后的各种免疫学问题,已报告的有细胞免疫暂时性抑制、白细胞减少和趋化性缺陷,亦有报告第1次接种过灭活疫苗,后来又用活疫苗或者已接种过灭活疫苗再罹患麻疹的患者,发生 Arthus 样反应。本文报告1例接种麻疹活疫苗后发生严重疾病的病例。患儿,男性,14岁。2岁时曾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此次因当地麻疹流行而接种麻  相似文献   

3.
寿红艳  郝加虎 《安徽医药》2012,16(8):1110-1112
目的了解儿童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流行提供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温州市某儿童医院2006—2010年收治的666例儿童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麻疹病例发病无季节性差异;幼小婴儿病例所占病例构成较高,8个月以下占55.7%,1岁以内占92.5%;按计划接受麻疹疫苗接种的比率低,8月龄及以上符合麻疹计划免疫接种条件的424例病例中,实际接种疫苗者仅48例,占11.3%;初诊误诊率高,39.6%的病例在被正确诊断麻疹前曾作为上呼吸感染或其他疾病在门诊治疗,10.4%的病例首次入院为非传染病专门隔离病房。结论麻疹的流行季节、年龄分布等方面均出现一些新变化,加强免疫接种,预防麻疹的医院内接触性感染是防止麻疹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如当地正在流行传染病(如流行麻疹),预防接种一般应延期。但如果必须接种某种生物制品时,应将对这些传染病的易感儿和密切接触者较多的集体单位或局部地区留下,暂缓接种。当有传染病流行的集体单位或地区,在末一病例发生后1~2周内没有继续发现病例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定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2004~2008年正定县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分析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5年共73例麻疹,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控部门应加强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预防接种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外来流动性人口增多,开办民办小学数目增长,由于家长预防意识不强,不接种或未能有始有终将麻疹疫苗规范地接种,漏种学生比例高^[1],麻疹间有发生,甚至发生暴发流行,在麻疹发生后疾病控制部门多采取应急接种和进行健康教育,发现麻疹传播途径难控制,原因是大多数易感者在患者隔离前已受到感染,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免疫失败的儿童仍可感染发病^[2]。  相似文献   

7.
1982年,瑞典开始对18月龄和12岁儿童实行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的2针免疫程序。为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作者于1990年对476名12岁儿童用MMR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并在接种前及接种后2个月分别用  相似文献   

8.
自1963年麻疹疫苗获准应用以来,麻疹年发病数比没有疫苗的时代降低了98%以上。但在1989~1990年,麻疹发病率却比以前上升了5倍,这种上升与对单剂麻疹疫苗无应答者的累积有部分关系。于是,最近建议对麻疹高危人群(如大学新生、医务人员)再接种1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以同时提高机体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但人们担心接种MMR的不良反应会比单独接种麻疹疫苗高,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985年1月28~3月31日,在波士顿主要城区发生了麻疹爆发流行,88%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1989年和1990年美国麻疹病例比前五年增加近6倍,大部分病例发生在未接种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中,但在接种疫苗儿童中病例也有所增加。在1岁以上接种儿童中,1989年和1990年麻疹病例平均为5872例,而1988年仅有1548例。最近发现麻疹疫苗病毒与当前流行病毒的基因有某些差异,从而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宝安区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共调查宝安区6~15岁在校儿童444例,均采集静脉血1 ml,分离血清并进行麻疹IgG抗体的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对高浓度麻疹IgG抗体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麻疹疫苗接种剂次、首针接种月龄是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针接种月龄为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麻疹发病的预防控制,对于麻疹疫苗首剂的接种,可以考虑将首剂接种月龄延后,以提高疫苗的效力。对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可以考虑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南非9月龄和15月龄的黑人儿童接种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比较了他们的抗体应答和不良反应。试验分为两组。第1组共210名9月龄婴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第2组为对照组,共102名15月龄儿童,9个月时接种过麻疹疫苗。所有儿童均健康,无上述3种疾病史,且在4周前未发现与其中任何一种疾病有过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SmithKline Beecham公司研制的莱姆病疫苗[脂蛋白-外表面蛋白A(Lipo-OspA)疫苗]在健康成人接种12个月后的抗体持久性及12个月时的加强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估。受试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按0、 1和2月程序接种Lipo-OspA疫苗, 1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分别在加强免疫前及加强免疫后1、6和12个月采集血样,用抑制ELISA法测定LA-2等价抗OspA抗体滴度,同时对加强免疫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龄儿童,用麻疹疫苗气溶胶加强免疫比皮下接种的免疫原性强;对于12月龄儿童,用麻疹疫苗气溶胶初免的免疫原性较强。26%8月龄墨西哥婴儿中可检出母传被动抗体,会干扰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疫苗气溶胶通过自然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其诱导的免疫应答发生于局部淋巴结,从而限制了与循环抗体的接触。此项研究旨在评价麻疹疫苗气溶胶初免9月龄墨西哥婴儿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接种过b型流感杆菌(Hib)多糖-B群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MP)(分子量为40000道尔顿)联合菌苗的婴幼儿,1年左右后用上述结合菌苗或Hib多糖菌苗加强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应答。试验组40名婴幼儿在2~17月龄时接种了结合菌苗,其中30名于接种后10~14月再接种Hib多糖菌苗,另10名于10~15月后用结合菌苗加强免疫。对照组包括三部份,分别为12名健康成人、8名在3~17月龄时罹患过流感杆菌病现已恢复的婴幼儿及13名在2~16月龄时初种过Hib多糖菌苗的婴幼儿,均给予Hib多糖菌苗接种或再接种。各组于再  相似文献   

15.
徐明霞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7):59-59,61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牟县2005年麻疹流行原因.方法 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麻疹病例用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gM抗体.结果 全县报告麻疹221例,全部进行麻疹血清IgM检测,阳性197例,阳性率89.14%,17个乡镇均有病例,中小学生占29.9%.结论 结果提示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提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率,对育龄期妇女有选择地接种MV,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以确保MV复种是控制麻疹的重要措施;同时要搞好查漏补种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麻疹、腮腺炎爆发在麻疹 -腮腺炎 -风疹( MMR)疫苗单剂接种率高的人群中常有报道。多次试验已显示消灭麻疹需要进行两次麻疹免疫。本文报道在各种人群中第 1和第2剂 MMR疫苗对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  研究在参加无细胞百日咳 DTP疫苗试验的学龄前儿童中进行 ,1 995年 9月到 1 997年 1 0月选择 6 1 0名接种过 1剂 MMR疫苗的儿童 ,按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 ,389人在接种 1剂无细胞百日咳 DTP或 DT后 4周采血 ,2 2 1人在接种 1剂无细胞百日咳 DTP或DT和第 2剂 MMR后 4周采血。检测结果表明 ,接种 1剂 MMR者中的麻疹抗体阴性率或不…  相似文献   

17.
袁丁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50-153
目的 了解2013年新化县麻疹流行特征,为下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及麻疹调查处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新化县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11例,麻疹确诊病例61例,无临床诊断病例及死亡病例报告.2013年麻疹发病率较前5年明显上升,病例间无聚集性.麻疹发病年龄呈现小月龄儿童(<8个月)为主的特征,其次为8个月~1岁年龄组.性别以男性为主.应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中无免疫史者占50.00%,免疫史不详者占19.44%.发病前7~21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者占39.34%.结论 为早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接种工作,开展成人免疫,特别是育龄妇女疫苗的接种,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处置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扶沟县麻疹流行状况,为麻疹控制乃至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扶沟县2004—2009年麻疹报告病例的个案调查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 2004—2009年扶沟县麻疹报告病例2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0/10万。麻疹病例呈高度散发,3、4和5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8岁以下儿童,占全部病例的81.22%,14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的97.65%;全部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48.3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祥的占51.64%。结论扶沟县麻疹发病呈散发状态。今后应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定期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建立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9.
<正>板层状鱼鳞病是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30000,出生或出生不久发生,此例患者属严重病例合并麻疹病情危重,因患者周身鳞屑厚呈盔甲样,伴出汗困难,合并麻疹时麻疹迟迟不发,在临床上少见,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17岁,因发热咳嗽流涕3 d伴起疹2 d于2015年3月23日我科以"麻疹"、"板层状鱼鳞病"、"麻疹型肺炎"收住院。5 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宜春市2006年1月~2012年12月麻疹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的特征,为更好地制订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宜春市疾控中心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发病状况.结果 宜春市2006~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107例,男女性别比为2.2∶1,以散发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2.88/10万;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其中,<2岁发病例数最多(x2=52.64,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年平均发病率与强化接种后相比下降率为95.49%(x2=709.48,P<0.05);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均以4~8月份为发病高发季节,且4月份为高峰期.年平均发病率排在前5位分别是万载县、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袁州区;麻疹强化接种前后各县市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的下降率均>75%,其中铜鼓县2010~2012年连续3年发病率为0%.结论 宜春市麻疹以散发为主,麻疹强化接种后,各年龄段、各地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部分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仍有发病,0~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建议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间隔2~3年对全市范围大规模实施麻疹强化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使麻疹发病率保持低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