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结果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内疝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内疝是引发肠梗阻的原因之一,术前诊断困难。现将我院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10例腹内疝病例报道如下,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内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O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有CT资料的小肠内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小肠内疝主要表现为:8例有疝口,9例有肠管聚集、肠系膜走行异常,5例显示肠壁强化减弱,2例显示胃和胰腺之间囊实性肿块;肠梗阻、腹永。结论螺旋CT扫描和图像重建对诊断小肠内疝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伟明  孙东立 《河北医学》2014,(7):1158-11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CT典型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 CT检查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VR、MPR、MIP 处理。结果:80例腹内疝患者中,67例曾有腹部外科手术史;71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80例患者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9例合并小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体现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腹内疝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加强对腹内疝CT表现的认识,提高腹内疝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6例术前CT检查均表现为小肠梗阻,6例发生绞窄。10例术前考虑为腹内疝。术后证实16例患者均有腹内疝,其中大网膜裂孔疝1例,肠系膜裂孔疝3例,盲肠周围疝1例,肠粘连束带内疝10例,胃切除术吻合口后疝1例。各型腹内疝CT的共有征象和个体征象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 仔细察查CT图像上小肠的走行及梗阻部位的形态,可以对本病给予明确诊断或提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诊断为肠梗阻,28例均经过手术治愈.结论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即使作出诊断也多已有肠坏死,对本病临床特点缺乏认识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坚  丁一民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214-1215
分析22例非典型腹内疝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类型及发病因素,并对其诊断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腹腔内脏器经由一个先天存在或后天形成的裂口自原来的位置脱出,叫作疝。腹腔器官自一异常的裂口或薄弱区脱出于体外时叫腹外疝。腹腔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通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进入另一位置时就称为内疝。无论是外疝还是内疝,疝入的脏器往往是肠管,所以能发生肠梗阻。  相似文献   

9.
1 临床病例 患者,男性,25岁,主因间断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半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因先天性巨结肠行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半个月开始出现间歇性腹痛,逐渐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并停止排气、排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腹内疝引起的肠梗阻的病因、诊治与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腹内疝性肠梗阻19例,其中先天性大网膜裂孔疝2例,肠系膜裂孔疝1例,麦克尔憩室粘连形成疝环1例,大网膜与胆囊粘连形成疝环1例,后天性各种腹部手术所致内疝14例.结果 本组19例中术前确诊仅5例,手术前高度疑诊为腹内疝患者10例,本组1 例病例死亡于术后短肠综合征.结论 腹内疝原则上应早期进行手术,高度怀疑嵌顿疝症状明显者,则应急诊手术,消除疝环、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袢.尽量减少医源性的外科手术所致的腹内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病史证实的腹壁切口疝患者22例,均行MSCT检查,增强扫描9例,回顾性分析疝囊、疝颈及疝内容物,有无肠梗阻及缺血坏死等.结果 22例中,直肠癌术后11例,胃癌术后3例,胆道术后3例,输尿管结石、十二指肠穿孔、阑尾恶性肿瘤、腹股沟疝及右肾结核术后各1例,疝囊小于5cm 6例,5~10cm 7例,10cm以上9例;疝颈1.5~9.0cm,平均5.7cm,疝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肪、大网膜、系膜血管、肠管及邻近器官;合并肠梗阻5例,合并有肠道缺血4例.结论 腹壁切口疝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能较好地显示腹壁缺损大小、疝内容物及肠道缺血征象,为临床手术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的MSCT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MSCT术前诊断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为45例,提示其他5例可能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手术证实50例患者均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结论MSCT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对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肠CT对高龄(>7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前均行小肠CT检查(平扫 增强),利用工作站获得重建图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梗阻部位:小肠6例,回盲部8例,结肠14例,直肠6例。梗阻原因:肿瘤18例,肠粘连8例,息肉伴肠套叠4例,粪石2例,股疝伴嵌顿2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小肠CT对梗阻部位定位的准确率为94%(32/34),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82%(28/34)。结论 小肠CT在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永新  袁新  刘子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87-1590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肺隔离症CT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2例肺隔离症中,11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下叶。呈囊性病灶3例,囊实性病灶7例,实性病灶2例。病灶周围伴有局限性肺气肿6例。9例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发自胸主动脉7例,腹主动脉2例,CTA清晰显示了其起源、形状及走形。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能很好的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有利于确诊本病和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张陈  魏健  杨玉辉  雷跃华 《吉林医学》2013,34(15):2969-297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诊断治疗的15例闭孔疝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在腹腔镜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5 min,5例小肠坏死行肠切除术,1例大网膜嵌顿行坏死部分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伤口感染,余无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1~4.5 d,平均2.5 d;住院时间3~11 d,平均5.6 d;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2年。无肠瘘、复发、肠梗阻。结论:腹腔镜诊断治疗闭孔疝具有安全、可行、有效、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李占军  周智洋  关晓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6-1616,1624
目的探讨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中主诉有上腹疼痛或隐痛7例,其中6例可触及巨大包块,消瘦伴乏力3例,2例B健康体检发现;8例HbsAg(+),甲胎蛋白(AFP)增高9例,3例≥500ng/ml;12例外生性肝癌均与肝脏相连,呈向肝外生长的肿块,4例有明显蒂部,11例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区”,11例增强后表现为典型“快进快出”表现,CT多平面重建(MPR)能更好地显示肿块与肝脏的关系。结论外生性肝癌有明显的CT征象特点,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肠疝2例,肠系膜血管梗塞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的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 CT 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4例经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系膜血管聚集、拉伸、牵拉、扭曲,小肠狭窄及扩张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PR显示:肠道肿块18例,肠道浸润性狭窄6例,肠道炎性狭窄23例,肠套叠9例,漩涡征1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斑块9例,非钙化斑块6例。肠壁增厚35例,肠壁呈环形强化20例,肠壁内点状积气5例,肠系膜水肿8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无强化5例。腹腔积液13例。(2)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旋转11例,肠系膜上动脉移位45例,肠系膜血管聚集15例,肠系膜血管分散18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4例。结论:利用128层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重建技术,可以早期确定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判断病变肠管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5月至2009年6月间,对经螺旋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CT明确诊断并手术证实,其中16例可见肠系膜根部漩涡征或同心圆征,18例可见十二指肠呈"Z"字走行或呈鹰嘴样改变,13例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换位征或垂直排列,23例右下腹未见正常回盲部及结肠.结论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螺旋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