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结果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伟明  孙东立 《河北医学》2014,(7):1158-11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CT典型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 CT检查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VR、MPR、MIP 处理。结果:80例腹内疝患者中,67例曾有腹部外科手术史;71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80例患者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9例合并小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体现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腹内疝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腹内疝多层螺旋CT(以下简称MSCT)表现,对照手术结果,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认识。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22例腹内疝20例表现为小肠梗阻;1例结肠梗阻;1例大网膜游离缘疝,疝入组织为肠系膜,未见肠梗阻,可见肠系膜动脉增粗、移位;其中7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并腹腔积液。特征性CT表现为肠形态异常、肠管移位、扩张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聚集;肠系膜根部血管增粗、曲张,牵拉、移位,肠系膜皱缩呈条状,血管及皱缩条状肠系膜向疝口部位集中。手术结果大网膜疝2例;大网膜游离缘疝1例;小肠系膜疝7例;肠粘连索带疝9例;盆腔内疝2例;乙状结肠隐窝疝1例。各种类型腹内疝的MSCT表现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仔细分析CT征象和对照手术结果,MSCT对大多数腹内疝能做出正确诊断,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外科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CT表现,并与临床对照。结果8例中,3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CT表现的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扩张;其他肠管移位,特别是十二指肠升部及横结肠。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没有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腹内疝是一种严重而认识不足的疾病,经肠系膜疝多与腹部手术有关,特别是Roux-en-Y术式广泛应用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病例来说,CT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内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O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有CT资料的小肠内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小肠内疝主要表现为:8例有疝口,9例有肠管聚集、肠系膜走行异常,5例显示肠壁强化减弱,2例显示胃和胰腺之间囊实性肿块;肠梗阻、腹永。结论螺旋CT扫描和图像重建对诊断小肠内疝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搜集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腹内疝患者21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患者在术前经CT检查发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有10例患者确诊为肠管狭窄。14例患者考虑为腹内疝。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内疝诊断和治疗中,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闭孔疝的早期确诊及对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手术证实的12例闭孔疝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表现,并与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12例闭孔疝均经手术证实,疝出物均为回肠肠段,表现为在闭孔外肌的前方与耻骨肌之间见疝出的塌陷肠管,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全部病例均伴不同程度小肠梗阻,其中3例伴疝出肠段坏死,无穿孔病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对闭孔疝进行早期确诊,并对有无合并肠坏死和肠穿孔,指导手术及术式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30例经手术证实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资料,比较分析手术结果与多层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 30例患者手术结果肠道穿孔12例,其中3例不止1处穿孔,CT诊断肠道穿孔9例(9/12);肠系膜撕裂伴系膜血管断裂出血6例,CT诊断6例(6/6);肠壁及肠系膜血肿10例,CT诊断10例(10/10);肠壁及肠系膜散在多发性点状出血13例,有7例CT诊断肠及肠系膜挫伤(7/13),另外5例无明确阳性发现。其中11例表现为肠和肠系膜多发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肠和肠系膜损伤有重要价值,并且部分能够判断损伤程度和部位,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腹内疝特征性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10例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1310例急腹症患者中共检出12例(0.92%)腹内疝,其中8例(66.67%)腹内疝进行增强扫描。12例腹内疝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其中2例(16.67%)患者肠管明显扩张,积液成襻,MSCT图像为"咖啡豆"特征或"假肿瘤"。3例(25.00%)患者出现肠系膜血管改变,其中1例(33.33%)患者肠系膜聚集、移位,1例(33.33%)患者肠系膜扭曲,1例(33.33%)患者肠系膜增粗伴系膜脂肪密度增高,MSCT特征为"血管纠集征"。3例(25.00%)患者出现肠管缺血,其中1例(33.33%)患者肠壁缺血,1例(33.33%)患者合并缺水,1例(33.33%)患者肠壁密度异常,MSCT图像特征为"同心圆"。4例(33.33%)患者出现占位效应,小肠内容物已经通过疝口,肠襻聚集扩张明显,其中1例(25.00%)在左上腹、2例(50.00%)在右上腹,1例(25.00%)在中上腹。MSCT诊断正确率83.33%。结论腹内疝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襻性肠梗阻MSCT图像为"咖啡豆",肠系膜血管改变特征为"血管纠集征",肠管缺血特征为"同心圆",占位效应特征为肠襻聚集扩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的MSCT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MSCT术前诊断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为45例,提示其他5例可能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手术证实50例患者均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结论MSCT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对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病史证实的腹壁切口疝患者22例,均行MSCT检查,增强扫描9例,回顾性分析疝囊、疝颈及疝内容物,有无肠梗阻及缺血坏死等.结果 22例中,直肠癌术后11例,胃癌术后3例,胆道术后3例,输尿管结石、十二指肠穿孔、阑尾恶性肿瘤、腹股沟疝及右肾结核术后各1例,疝囊小于5cm 6例,5~10cm 7例,10cm以上9例;疝颈1.5~9.0cm,平均5.7cm,疝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肪、大网膜、系膜血管、肠管及邻近器官;合并肠梗阻5例,合并有肠道缺血4例.结论 腹壁切口疝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能较好地显示腹壁缺损大小、疝内容物及肠道缺血征象,为临床手术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梗阻CT影像,并人为的将螺旋CT横断面图像设定为A组,螺旋CT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ultiple plannar rendering,MPR)、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CPR)图像设定为B组,对A、B两组在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中,包括粘连8例,肿瘤5例,肠扭转9例,腹外疝4例,肠套叠3例。A、B两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16例(55.2%)梗阻部位及17例(58.6%)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6例(89.7%)梗阻部位及28例(96.6%)梗阻原因,B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梁奎伟  宋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584-585
目的探讨术后腹内疝发生的病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7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腹探查手术证实为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口后疝3例,食管空肠Roux-Y吻合口后疝2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口后疝2例,经腹腔粘连间隙疝5例,经肠系膜裂隙疝3例,造瘘口旁内疝1例,盆底裂隙疝1例。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腹内疝临床较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均以肠梗阻收入,对有手术史及腹部创伤史考虑腹内疝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进行CT检查。CT检查的项目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增强。结果 21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结论 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A、B、C三组小肠梗阻CT影像,A组为单纯性的螺旋CT横断面图像,B组为单纯性MPR后处理图像,C组为螺旋CT横断面图像并辅以MPR(multiple planiar rendering,MPR)后处理图像。结果45例中,包括粘连13例,肿瘤1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腹外疝4例,胆石3例,内疝2例。A、B、C三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26例(57.8%)梗阻部位及28例(62.2%)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9例(64.4%)梗阻部位及31例(68.9%)梗阻原因,C组能确定43例(95.6%)梗阻部位及44例(97.8%)梗阻原因,A、B两组对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优于A或/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小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扭转的形成因素及MSCT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肠扭转的MSCT表现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小肠及系膜肿瘤并肠扭转,1例腹腔异物并肠扭转,4例腹内疝并肠扭转,5例乙状结肠冗长并肠扭转;17例肠扭转均见"漩涡征";5例见"鸟嘴征";顺时针扭转11例,逆时针扭转6例,扭转角360720°不等。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肠扭转的部位及伴随征象,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疝的诊治经验。方法:对32例创伤性膈疝的创伤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通伤7例,闭合伤25例,术前确诊28例,术中确诊4例。32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术后死亡,28例痊愈。结论:创伤性膈疝常合并多发伤,CT和X线检查是诊断创伤性膈疝的主要诊断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成功救治此类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