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用帕罗西汀与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随机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1次的认知行为治疗,均观察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于治疗第4、8、12周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末起两组Y-BOC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研究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8周末起研究组Y-BO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末,研究组强迫行为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05%vs.62.79%,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20.93%,P0.05)。结论单用帕罗西汀与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均可缓解强迫障碍患者症状,但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尤其对强迫行为的改善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帕罗西汀合并暴露疗法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暴露疗法对强迫症的疗效,并比较暴露疗法对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符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32例病人,随机将其中的16例在帕罗西汀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暴露疗法做为研究组,另16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做为对照组,均系统治疗8周,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减分率评定两组治疗强迫症的疗效.结果 帕罗西汀合并暴露疗法组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组,尤其是在控制强迫性行为方面更为突出.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暴露疗法尤其适用于以强迫行为为主的强迫症病人. 相似文献
3.
4.
5.
6.
8.
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各30例,应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临床4级标准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疗效相似,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帕罗西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氯丙咪嗪。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16分的6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每组各32例,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个月时采用Y-BO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Y-BOCS评分分别为(9.41±3.87)分和(12.37±5.34)分,较治疗前(25.26±5.38)分和(24.23±4.25)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以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其中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因子评分在治疗6个月时仍维持降分(P〈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较单用西酞普兰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例强迫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01例及对照组10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及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强迫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Yale-Brown强迫症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短程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可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和氯米帕明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帕罗西汀和氯米帕明治疗8周。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药的总体疗效相仿。帕罗西汀对强迫行为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及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少。结论:帕罗西汀尤适用于以强迫行为为主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李新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强迫症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帕罗西汀组与氯米帕明组,分别采用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氯米帕明组的55.00%,帕罗西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氯米帕明组的4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氯米帕明,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方法本组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服用帕罗西汀,一组服用氯米帕明。结果两组治疗强迫症均有较好疗效,氯米帕明比帕罗西汀起效快,帕罗西汀副反应比氯米帕明小。结论帕罗西汀对强迫症有良好疗效,虽然起效时间稍迟于氯米帕明,但因其副反应小、依从性好、服药方便,可作为强迫症首选用药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 5 7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 ,对照组只给予氟西汀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 -BOCS)定期评定疗效。疗程 6个月。结果 在治疗第 1、2、4和 6个月末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尤其是对强迫行为疗效更好 ,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效果优于单独用氟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相似文献
16.
杨彦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28-29
目的研究氯米帕明合并认知疗法对青少年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服用氯米帕明效果不佳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采用氯米帕明合并认知疗法治疗,应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和临床疗效量表(CGI-SI)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进行测评。以Y-BOCS减分率来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有效率80%,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结论氯米帕明合并认知疗法对青少年强迫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显峰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38-339
目的:评价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的57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强迫行为疗效更好。结论:氟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强迫症效果优于单用氟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H和PH方案治疗OCD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我院2011-10—2013-10收治的89例OCD患者分成CH组(45例)和PH组(44例),治疗方案按CH和PH方案执行,治疗后按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组患者中痊愈11例(24.44%),8周时Y-BOCS评分7.75±5.39,减分率为69.38%。而PH组中痊愈12例(27.27%)(χ2=3.645,P=0.084),8周时Y-BOCS评分7.68±5.26,减分率为70.42%(t=3.426,P=0.761),经检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口干(χ2=8.624,P=0.015)、便秘(χ2=9.634,P=0.008)、头昏(χ2=8.145,P=0.017)、嗜睡(χ2=8.046,P=0.021)和视力模糊(χ2=9.715,P=0.009)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组患者治愈率与C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上显著优于CH方案,故临床治疗OCD应优先选择PH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ICBT)是由认知行为疗法(CBT)发展而来一种心理治疗方法。ICBT可以提高CBT对精神障碍和其他临床问题的可用性和可接受性,可以有效减少医疗和社会成本并增加治疗的成本效益。现将对ICBT的概念、优势、理论、局限进行介绍,并对近十年内ICBT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成本效益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为ICBT 治疗强迫症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