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内白介素-1β在实验性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腹腔注射利血平复制大鼠的行为性抑郁模型,通过脑室注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观察脑内白介素-1β在利血平引起的大鼠行为性抑郁中的作用.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2、6、8mg/Kg),可在1~72h内引起大鼠的行为抑郁.脑室注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阻断注射48小时后利血平引起的行为性抑郁,但不能阻断利血平注射后1~24h内的这种作用.结论脑内白介素-1β介导了利血平引起的大鼠行为性抑郁.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关于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机制主要有单胺耗竭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HPA轴功能亢进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受体假说和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等.有众多的研究表明,脑内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在抑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许多动物实验也提示了脑内IL-1β和腺苷在行为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如IL-1β介导利血平致大鼠行为性抑郁的过程[2]、腺苷A2A受体介导IL-1β的致大鼠行为性抑郁作用[3]等.本文对于腺苷A2A受体在IL-1β致抑郁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关于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机制主要有单胺耗竭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HPA轴功能亢进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受体假说和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等.有众多的研究表明,脑内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在抑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许多动物实验也提示了脑内IL-1β和腺苷在行为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如IL-1β介导利血平致大鼠行为性抑郁的过程[2]、腺苷A2A受体介导IL-1β的致大鼠行为性抑郁作用[3]等.本文对于腺苷A2A受体在IL-1β致抑郁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关于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机制主要有单胺耗竭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HPA轴功能亢进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受体假说和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等.有众多的研究表明,脑内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在抑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许多动物实验也提示了脑内IL-1β和腺苷在行为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如IL-1β介导利血平致大鼠行为性抑郁的过程[2]、腺苷A2A受体介导IL-1β的致大鼠行为性抑郁作用[3]等.本文对于腺苷A2A受体在IL-1β致抑郁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腹腔注射利血平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利血平导致的行为性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与神经元数量的改变。方法:腹腔注射利血平(4mg/kg)复制大鼠的行为性抑郁模型,用自发活动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以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量。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48h后大鼠出现行为性抑郁。利血平可导致大鼠海马CA1区(P〈0.01)、CA3区(P〈0.05)和齿状回神经元(P〈0.001)数量减少,同时检测到此三个区域神经元凋亡的增加(CA1区P〈0.01,CA3区P〈0.001,齿状回区P〈0.001)。结论:利血平诱导的行为性抑郁大鼠可出现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增加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lβ对大鼠自发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外源性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脑室注射IL-lβ(60ng/鼠,icv),以开场试验分析大鼠的自发活动。结果:脑室注射IL-1β可导致大鼠的自发活动减少。结论:脑内注射IL-lβ引起大鼠的自发活动减少,但是否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对大鼠应激性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应激性抑郁症模型,采用开场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结果 慢性应激16d,大鼠出现自主活动时间和中区逗留时间缩短、活动路程减少等抑郁性行为。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加重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并加强应激大鼠血清对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结论 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加重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其原因可能与脂多糖引起的脑内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源性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脑室注射IL-1β(60 ng/鼠,icv),以开场试验分析大鼠的自发活动.结果:脑室注射IL-1β可导致大鼠的自发活动减少.结论:脑内注射IL-1β引起大鼠的自发活动减少,但是否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血平抑郁模型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利血平抑郁模型的合适剂量,观察不同剂量利血平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腹腔注射利血平2、4、6 mg/kg)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剂),于注射后1 h通过开场实验评价大鼠自发活动的改变。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2、4、6 mg/kg)可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4 mg/kg组抑郁样行为与2 mg/kg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6 mg/kg组比无统计学意义;行为改变(48~72 h)可随利血平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继续增加剂量则呈现出一种平台样变化。结论:利血平能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4 mg/kg为制造抑郁模型较为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给大鼠脑室注射α_2受体激动剂可乐宁或腹腔注射可乐宁均可使电针镇痛效果降低,而脑室注射α_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则可使电针效果加强。提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通过α_2受体调制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内注射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并分析IL-1β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相互关系与机制.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侧脑室注射IL-1β(60ng/kg),注射后1.5 h,用计算机控制的自主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并分析大鼠5min内的自主活动行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下丘脑、海马和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结果 大鼠的活动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活动时间: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5.13±1.91)m、(6.47±0.93)m和(249.12±24.31)s;脑室注射IL-1β组分别为(5.84±0.97)m、(1.87±0.21)m和(119.42±20.67)s.脑室注射IL-1β后大鼠的活动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活动时间显著减少,提示IL-1β可导致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同时,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由对照组的(1.41±0.24)ng/mg组织显著升高到(2.57±0.19)ng/mg组织;5-HT含量由对照组的(1.97±0.17)ng/mg组织显著降低到(1.23±0.19)ng/mg组织;海马内5-HT含量由对照组的(1.82±0.15)ng/mg组织显著降低到(1.04±0.11)ng/mg组织.各个部位的DA均无显著性变化,表明脑室注射IL-1β可导致不同脑区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上述脑区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NS组比较,P<0.05,ANOVA),海马内A型单胺氧化酶活性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脑内IL-1β可诱导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不同脑区NA和5-HT水平的改变,可能是IL-1β所致的大鼠抑郁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对利血平诱导的行为性抑郁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利血平(4mg/kg)组,MK-801(0.1、0.3、0.5mg/kg)+利血平(4mg/kg)组,每组8只。采用开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4mg/kg)1 h后,开场实验示利血平组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中央活动时间也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MK-801+利血平组总路程均较利血平组显著增多(P<0.01),0.3、0.5mg/kgMK-801+利血平组中央活动路程和时间均较利血平组增多(P<0.05)。0.3、0.5mg/kgMK-801+利血平组中央活动路程较0.1mg/kgMK-801+利血平组增多(P<0.05)。开场实验中,0.5mg/kgMK-801+利血平组出现共济失调不良反应;强迫游泳实验示利血平组不动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MK-801+利血平组不动时间较利血平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提前给予MK-801可拮抗腹腔注射利血平(4mg/kg)诱导的行为性抑郁,这种效应与MK-801的剂量有一定关系。本实验中0.3mg/kgMK-801是一个较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注射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并分析IL-1β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相互关系与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侧脑室注射IL-1β(60ng/kg),注射后1.5h,用计算机控制的自主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并分析大鼠5min内的自主活动行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下丘脑、海马和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大鼠的活动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活动时间: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5.13±1.91)m、(6.47±0.93)m和(249.12±24.31)s;脑室注射IL-1β组分别为(5.84±0.97)m、(1.87±0.21)m和(119.42±20.67)s。脑室注射IL-1β后大鼠的活动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和活动时间显著减少,提示IL-1β可导致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同时,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由对照组的(1.41±0.24)ng/mg组织显著升高到(2.57±0.19)ng/mg组织;5-HT含量由对照组的(1.97±0.17)ng/mg组织显著降低到(1.23±0.19)ng/mg组织;海马内5-HT含量由对照组的(1.82±0.15)ng/mg组织显著降低到(1.04±0.11)ng/mg组织。各个部位的DA均无显著性变化,表明脑室注射IL-1β可导致不同脑区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上述脑区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与NS组比较,P<0.05,ANOVA),海马内A型单胺氧化酶活性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内IL-1β可诱导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不同脑区NA和5-HT水平的改变,可能是IL-1β所致的大鼠抑郁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第三脑室注射小剂量组胺对大鼠孤束核自发放电主要起抑制作用,较大剂量则起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射H_2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不能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和兴奋作用。而静脉注射H_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可以完全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及部分阻断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射纳洛酮也可以完全取消组胺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中枢H_2受体无关,而与H_1受体及阿片受体有关;兴奋作用可能与H_2受体无关,而H_1受体可能参与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利血平致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合适剂量,观察不同剂量利血平对大鼠自发活动和体质量的影响,分析模型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利血平0.3mg/kg、0.4mg/kg、0.5mg/kg、0.6mg/kg组,每组n=12;动物造模给予腹腔注射利血平注射液1O(/d(按分组中的给药剂量给予),空白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连续用药14d。分别对大鼠open—field得分和体质量进行测量,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结果慢性腹腔注射利血平(0.5、0.6mg/kg)可引起大鼠体质量减轻(P〈0.01,P〈0.05),0.4、0.5、0.6mg/kg组出现抑郁样行为;0.3mg/kg组体质量、open-field得分变化不明显。与空白组体质量[(278.75.4-4.65)]和抑郁open.field评分[(60.3.4-19.9)分]比较,0.5mg/kg组14d大鼠体质量[(256.17±4.89)g]与open—field行为评分[(43.45-8.4)分]差异有显著性俨〈0.01)。0.5mg/kg利血平对7d组抑郁大鼠海马5一羟色胺(5-HT)含量有影响[(2.835-1.09)ng,/ml,P〈0.05],对14d组5-HT含量无明显影响。与空白组比较,0.5mg/kg组14d腹腔注射利血平对单胺类神经递5一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见5-HT与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449,P〈0.01)。结论慢性腹腔注射0.5mg/kg利血平能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利血平对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与用药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第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和第二代拮抗剂索非那丁对大鼠戊四唑点燃癫痫形成过程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隔日腹腔先注射不同代的H1受体拮抗剂和/或组氨酸,后注射亚惊厥剂量(35 mg/kg)的戊四唑,诱发化学性点燃癫痫,观察并比较各组每次戊四唑注射后30 min内癫痫发作的行为变化.用荧光法测定脑内组胺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苯海拉明(5 mg/kg)明显加速大鼠戊四唑化学点燃,而索非那丁(5 mg/kg)则不影响大鼠戊四唑点燃过程;苯海拉明加速戊四唑点燃的作用可被组胺的前体物质组氨酸所拮抗.结论:第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脑内组胺H1受体促进了戊四唑化学性点燃的形成,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由于很难进入血脑屏障而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可产生明显镇痛效应,并使脑内β-内啡肽含量升高,该镇痛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所阻断。摘除垂体亦可使刺激弓状核的镇痛效应基本消失,这时,脑内β-内啡肽含量也不明显升高。结果揭示,刺激弓状核有可能激活垂体β-内啡肽的释放,循垂体门脉系统逆流入脑,从而参与镇痛作用的发挥。这可能是刺激弓状核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在肥胖大鼠神经肽Y(NPY)Y5受体反义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营养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侧脑室插管后注射NPY Y5受体反义、错义寡核苷酸或生理盐水,测定肥胖大鼠的腹腔内脂肪组织湿重与血脂,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腹膜后脂肪组织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高营养饮食诱导下肥胖模型大鼠的腹腔脂肪组织湿重与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②经NPY Y5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干预后,肥胖大鼠的腹腔脂肪组织湿重与血脂水平均明显降低,腹膜后脂肪组织中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肥胖对照大鼠。结论:侧脑室注射NPY Y5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可显著降低肥胖大鼠的体脂、血脂,其机制可能与腹膜后脂肪组织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向水合氯醛麻醉的大鼠海马内微量注射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剂,观察其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海马内注射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宁1.5μg或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1.5μg分别使血压下降36±4%(P<0.001)和25±7%(P<0.01)。可乐宁并可使心率减慢22±4%(P<0.01)。这些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并可被相应的α受体颉颃剂ARC_(239)和β_1受体颉颃剂metoprolol所阻断。将上述药物注入海马以外的邻近结构则无效。这些资料说明海马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作用于α和β受体引起降压,作用于α受体使心率减慢。海马头端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引起的心加速效应不能被β_1阻断剂Metoprolol阻断。因此,该效应是否有可能通过β_2受体或其它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实验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20.
刘保森  董榕  肖剑  刘佳 《现代医学》2006,34(1):28-31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对麻醉豚鼠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技术,在豚鼠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观察其对呼吸流量、膈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微量注射组胺后0~10min,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均增加,膈肌肌电活动增强。该作用可被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预处理阻断,但不受组胺心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预处理的影响。结论第三脑室微量注射组胺有兴奋呼吸的作用,该作用可能是由组胺H1受体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