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将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 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做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或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分别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疗效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52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单纯急性右室心肌梗死5例,合并下壁梗死15例,合并下壁和后壁梗死19例,合并前壁和后壁梗死13例;27例(51.92%)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9例(55.77%)心律失常;11例(21.15%)患者表现出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9.62%)表现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综合治疗后,治愈出院49例(94.23%),死亡3例(5.77%).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情复杂多变,易并发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易误诊、漏诊.因此掌握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复杂的临床特征,及早行合适疗法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右室梗死(ARVI)临床特征。方法:根据有无低血压休克及是否行再灌注治疗分组观察。结果:1周内无低血压组1例死亡(7.7%),有低血压休克组病死率37.5%,其扩容治疗外常须多巴胺升压治疗,一般治疗组存活64.3%,再灌注治疗组存活86.7%。直接PCI无1例死亡。结论:ARVI常以低血压低灌注为主要特征,低血压休克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直接PCI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及CK-MB峰值Ⅱ组较Ⅰ组高;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再灌流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病死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有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预后差的特点,早期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年10月~2004年11月我院住院的9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 临床表现中休克占60.4%,头晕占39.6%,浮肿占47.9%,胸闷心前区痛占47.9%。心肌酶中肌酸激酶(CK)升高大于正常2倍占58.3%,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过正常2倍占86%。8例误诊,2例漏诊。除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外,早期扩容、升压、效果好,应用利尿利、硝酸酯类药物效果差。结论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心电图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治疗宜扩容,禁用利尿剂,慎用硝酸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急性右室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朝君 《安徽医学》2007,28(2):145-146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对34例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Ⅰ组)和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Ⅱ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右室梗死严重并发症,对右室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诊断及抢救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右室梗死较单纯下壁梗死并发症增多,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休克等尤为明显;右室梗死较单纯下壁梗死心电图在不同导联ST变化是早期诊断方法;有7例右室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均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5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6例右室梗死合并休克患者经补液扩容、多巴胺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2例行急诊介入(PCI)治疗,1例行择期PCI术,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右室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心电图是右室梗死早期诊断方法,右室梗死合并休克及时再灌注治疗,积极补液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时抗心律失常治疗,能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4~2006年共收治3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抢救后患者均康复出院。1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70岁,均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其中2例有嗜烟史。均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1~6h入院。入院时查18导联心电图示:Ⅱ、Ⅲ、avF、V3R-V5R、S-T上抬0.1mV以上。  相似文献   

8.
50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0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确诊为急性右室MI包括合并下壁和(或)正后壁及前壁MI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右室MI患者2例,合并下壁和(或)后壁患者34例,合并前壁患者14例,同时有下壁和(或)后壁+前壁患者2例。心力衰竭患者22例(44%),室性心律失常27例(5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10%),住院死亡5例(10%)。结论:临床上急性MI出现右心衰竭症状患者应该考虑存在右室MI;合并右室MI漏诊率高、诊疗相对困难、死亡率高;治疗上与其他MI存在一定差异,应区别对待,否则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文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101-1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右室心肌梗死(RVMI)为AMI的一种特殊类型,且多与急性下壁、后壁、前壁心肌梗死并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治右室梗死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急性RVMI患者5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维平 《广西医学》2005,27(3):414-415
在临床上单纯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较为少见,一般说来其发病率约占心肌梗死的3%左右;而大多数的右室梗死均为左室梗死延伸而致,这其中下壁或下壁加正后壁梗死又约占右室梗死的近一半左右。我院自1999年至2003年所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6例有右室梗死,现对其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和早期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别进行了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溶栓再通组15例.未溶栓组10例。结果:心肌断层显像结果显示:溶栓组积分由溶栓前9.4±3.0分降至3.5±2.8分(P<0.01),而未溶栓组变化不大;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未溶栓组LEDVI、LESVI分别由58.4±5.6增高至68.9±6.1ml/m2(P<0.05)。由33.8±6.5增高至41.0±4.6ml/m2(P<0.05s,而溶性组无明显差异。EF值在早期两组均无统计学呈异.12周时溶栓组由48.1±1.3增高至51.2±1.3%(P<0.05),而未溶栓组变化不大。结论:心肌梗塞后左室结构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而早期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梗塞部位血液供应,防止心室重构,提高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陈悦  宋涛  初巍巍  霍阳 《医学综述》2013,19(9):1684-168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纤颤(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于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48例(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48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8%,复发率为2.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6.875,8.465,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够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具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变化。方法选取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狭窄≥70%)但无心肌梗死29例(组Ⅱ),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心肌梗死22例(组Ⅲ),以及对照组36例(组Ⅰ),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对照组与右冠状动脉狭窄组RVESV、RVEDV、RVSV、R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右冠状动脉狭窄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RVESV、RVEDV、R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梗死组患者右心室形态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通过测量右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来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674例,发生室间隔穿孔5例,发生率0.7%.其中男性2例(40%),女性3例(60%);平均年龄68岁;合并高血压病3例(60%),合并糖尿病1例(20%).5例中前壁心肌梗死4例(80%),其中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1例(20%);单纯下壁1例(20%).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0.5~1.9cm,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2例(4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均存活,2例药物治疗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均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右室心肌梗死 (RVI)在临床报告中不多见 ,但近年来右室心肌梗死逐渐引起广泛重视 ,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早期做出明确的诊断 ,对于右室梗死的治疗和愈后十分重要。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具有简便、迅速、无创、实用价值强等优点。由于右胸导联ST段上移幅度低 ,持续时间短 ,恢复较快 ,异常Q波假性出现率高 ,加之未加做右胸导联或就诊不及时而容易漏诊 ,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采用心电图V4R导联ST段上移≥ 0 .1mV诊断右室心肌梗死 ,经过统计发现 ,右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在 7% 2 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左心室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心肌梗死后心脏保护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螺内酯组手术后直接灌胃给药(40mg/d),心梗组及假手术组均喂等量自来水。术后24h、1周、2周及4周随机从各组中取7~12只大鼠,分别行左室重量(LVAW)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计算左室相对重量(LVRW)、左室截面直径和球形指数。结果大鼠梗死范围为23%~35%。手术1周后,心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LVAW、LVRW、左室截面直径增大,球形指数缩小,2~4周最明显,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用螺内酯4周时,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1周后即发生左心室重塑改变;心肌梗死后早期使用螺内酯,对大鼠左心室结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产尿激酶治疗91例急性心肌梗塞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国产尿激酶(UK)100万IU静脉溶栓治疗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发现:1.国产UK的血管再通率为59.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但无致命性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2.溶栓对AMI左心室功能的改善及病死率的降低.依赖于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通;3.UK静脉注射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溶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抗原显著下降。提示,血浆已处于明显的溶解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国产U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