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显著增加。淋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可以由质粒介导(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染色体介导(CMRNG),一些PPNG菌株也表现出对壮观霉素的耐药性,因此,有必要评价淋球菌对  相似文献   

2.
奈瑟氏淋球菌的耐药性可以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菌株、质粒介导的耐青霉素菌株(PPNG)和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菌株(TRNG)已在美国一些地区引起流行。为控制耐药淋病的传播,作者介绍了检测淋球菌耐药株和监测其流行的常规实验室方法。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应用酸量法、碘量法和产色头孢菌素法可以检测从所有解剖部位分离  相似文献   

3.
1999-2002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监测南京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报告1999-2002年的结果。方法 采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共对417株淋球菌进行了检测,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阳性率由1999年的8.0%上升到2002年的31.31%(P<0.001),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阳性率由1999年的1.8%上升到2002年的22.2%(P<0.001)。在非PPNG中,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菌株的阳性率介于64.08%~87.80%。耐环丙沙星淋球菌的阳性率介于83.93%~97.17%。未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但低敏菌株的比例从1999年的17.9%上升到2002年的50.5%(P<0.005)。在2001与2002年各检测出1株对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结论 南京地区分离的淋球菌中,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包括PPNG和TRNG)增长速度较快,染色体介导的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淋球菌比例很高,大观霉素耐药性淋球菌偶见。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为治疗淋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淋球菌染色体mtrR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淋球菌的染色体耐药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淋球菌mtrR基因的碱基序列,并做相应淋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具有青霉素耐药性的淋球菌毫无例外都有mtrR基因的单碱基突变,而耐壮观霉素的淋球菌在mtrR基因上有两个位点突变。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上mtrR基因的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脂溶性细胞毒因子如脂溶性抗生素、去污剂类脂肪酸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淋球菌mtr系统的IR区基因突变与其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多传递耐药(mtr)系统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突变与淋球菌染色体介导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做淋球菌药敏试验,选择耐不同药物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含IR区的目的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2株敏感株及5株仅耐青霉素菌株无IR区基因突变,17株多重耐药菌株中,1株同时耐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淋球菌有IR区碱基T/A,T/A插入,其余耐药株IR区均有碱基A/T缺失。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mtrR启动子区域的IR区基因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株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喏酮类抗生素已产生广泛耐药,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也开始降低甚至出现耐药,同时偶见大观霉素耐药的报导。淋球菌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分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机制。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gyr A、par C和gyr B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头孢菌素敏感性降低主要由于pen A、pen B、mtr R基因突变相关。多重耐药主要与mtr R基因有关。淋球菌耐药现象如何控制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2001年度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153株淋球菌中检出127株对青霉素耐药(83.0%),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占17.0%(26/153);四环素耐药129株(84.3%);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菌株(TRNG)占总数的24.1%(37/153);环丙沙星耐药117株(76.5%),其中92株同时对青霉素和四环素有耐药性,三重耐药占60.1%;壮观霉素和头孢曲松敏感性最高,分别为100.0%和81.0%。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壮观霉素和头孢曲松敏感,应作为临床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近年采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所占比例日渐上升,造成青霉素治疗的失败。质粒介导的青霉素耐药是由3.4MD 和4.1MD 两种质粒所引起,它们均编码β-内酰胺酶的结构基因,并可以在菌株间传递。基因探针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的出现为检测淋球菌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目前使用的探针有质粒探针、染色体 DNA 探针、rRNA 探针和人工合成的寡苷核酸探针,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均显示出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淋球菌青霉素耐药状况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的质粒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青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检测菌株是否产青霉素酶。采用单管PCR方法对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耐药质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8年间共检测1208株淋球菌,青霉素总耐药率为84.02%(1015/1208)。非产青霉素酶淋球菌中,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淋球菌占74.02%(550/743)。产青霉素酶淋球菌占38.49%(465/1208),其中177(38.06%)株同时为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即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阳性率自1999(8.04%)年起逐年增加,至2004年达最高(57.36%),2005、2006年略有下降。质粒PCR分型显示,所测菌株均携带亚洲型质粒。结论南京地区耐青霉素淋球菌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近年增加较快,携带亚洲型质粒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在南京地区流行,未发现其他类型的质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所携带的质粒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淋球菌耐药株所携带的质粒进行质粒消除实验,并以此消除的质粒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比较耐药质粒消除和转化前后菌株的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在亚致死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作用下,淋球菌的耐药质粒可以被部分消除(仍然携带42.5kb的质粒)或者完全消除,且消除子在消除前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耐药质粒在不同种属的菌株之间可进行传递,淋球菌的耐药质粒可以传递给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筛选出的转化子分别携带含有tetM基因的42.5kb四环素耐药质粒和携带含有TEM-1基因的7.4kb青霉素耐药质粒,转化子可产生对相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淋球菌耐药质粒在介导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不同菌株间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996-2001年广州地区淋还需菌耐药性和质粒介导耐药株流行趋势。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的抗生素耐药物和质粒介导的四环素耐药淋球菌(TRNG),用纸片酸度法测定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结果:6年来,共检测了793株临床分离的淋球菌菌株,发现青霉素的耐药率由1996年的57.2%上升到2001年的81.8%,PPNG的流行率由由2%升至21.8%;四环素耐药率较高且稳定,但TRNG流行率由1996年1.5%增至2001年的27.2%。结论:广州地区质粒介导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株流行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这些抗生素耐药株的高流行区。  相似文献   

12.
淋球菌耐药性与耐药质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质粒在介导淋球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耐药质粒的接合、转化及消除试验,比较试验前后各菌株药物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耐药性淋球菌菌株通过耐药质粒的接合和转化,可将其耐药性传递给敏感的淋球菌菌株,而耐药质粒的消除可使耐药性淋球菌恢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结论 质粒的介导在淋球菌耐药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206株淋球菌进行青霉素、四环素、头孢三嗪、壮观霉素、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和浓度和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显示9株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和耐四环素的菌株分别为97株(47.09%)和102株(49.51%)。全部分离菌株对头孢三嗪和壮观霉素敏感。34株(16.5%)对环丙沙星耐药。该研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淋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染色体介导淋球菌耐药机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染色体介导的与青霉素及与四环素耐药相关的主要位点包括penA、ponA、penB、penC、mtr及tet。青霉素结合蛋白中出现镶嵌状结构是头孢菌素低敏的原因之一。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和parC不同的位点突变导致喹诺酮耐药。淋球菌对大观霉素高度耐药是由于spe位点单步突变所致。多重耐药与多种位点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15.
淋球菌流行株抗生素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监测广州地区2007年度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123株淋球菌中检出115株对青霉素耐药(93,5%),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39株(占31.7%);四环素耐药率为87%,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为72株,占58、5%;环丙沙星耐药率为91,1%;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8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的8倍和大于32倍。结论: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2013年度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阿奇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85株菌株对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平洋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85株淋球菌中检出68株对青霉素耐药(80%),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32株(37.6%);四环素耐药率为84.7%,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34株,占40%;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6%和3.5%。未发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分别为16.5%和5.9%。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青霉素和四环素MIC50及MIC90均大于耐药标准的32倍。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敏感性较高,出现阿奇霉素的耐药株。  相似文献   

17.
淋球菌耐药监测15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我国1987~2001年淋病流行中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修改淋病治疗方案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WHO规定的5种核心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纸片酸度法测定淋球菌产青霉素酶(PPNG)菌株.结果:15年来用琼脂稀释法共检测了7583株菌,青霉素耐药株5399株,占71.20%;PPNG株占17.71%(1056/5964).四环素的耐药株占92.61%(1090/1177);由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茵茵株(TRNG)占14.03%(811/577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迅速增高,占61.12%(3311/5417).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菌百分率较低,分别为0.41%(26/6342)和0.39%(23/5853).对南京地区1993~1995年和1999~2001年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MIC50作了比较,结果显示MIC50值并无明显变化.结论:我国近15年流行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相当高,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为了防止淋球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传播应强调对淋病病人进行范围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了解本地区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流行情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判定其敏感性;用纸片酸度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159株淋球菌检出PPNG为78.9%,TRNG为48.4%,多重耐药菌株占比73.6%;对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100%、89.9%、89.3%、14.5%;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5.6%和92.5%。结论本地区淋病患者不宜使用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均可作为治疗药物。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增高,应长期动态监测耐药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城市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纸片法对7个城市的淋球菌株作了青霉素敏感性测定,耐药菌的百分率为21.6%-82.4%.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119株菌对青霉素的敏感度,有55.5%的菌株0.5-2U/ml,有16.8%的菌株在4U/ml以上.说明我国近期流行的淋球菌对青霉索的耐药性已相当高.淋球菌对之敏感的药吻(按敏感株所占百分率)顺序为红霉素、氨节青霉素、四环素、先锋碟素V、羧苄青霉素、麦迪毒素、庆大霉素和先锋霉素Ⅰ,提示可将这些抗生素单独或联合用于治疗耐青霉素菌株引起的淋病.  相似文献   

20.
淋球菌分离株耐药质粒谱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质粒分布情况,初步探讨其与淋球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碱裂解法对淋球菌的质粒进行抽提,获得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质粒谱。结果共检测出有42.5kb,39.5kb,7.4kb和4.2kb的四种不同分子量的质粒,7.4kb和4.2kb质粒检出率分别为75.00%和96.25%。质粒谱型有10种,其中以42.5kb+39.5kb+7.4kb+4.2kb,39.5kb+7.4kb+4.2kb,7.4kb+4.2kb及4.2kb四种类型居多,占86.25%。所有检测出的PPNG菌株(包括PPNG/TRNG)均含有7.4kb质粒,所有TRNG菌株(包括PPNG/TRNG)均含有42.5kb质粒和39.5kb质粒;而非PPNG或TRNG中所携带的质粒谱型则相对复杂。结论7.4kb的质粒可能会介导淋球菌高水平的青霉素耐药性,42.5kb及39.5kb质粒可能与介导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