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的优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法,将物料颗粒粉碎至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微粉的过程。根据粉碎力的原理不同,超微粉碎可分为干法粉碎和湿法粉碎。中药超微粉碎主要是指中药材的细胞级超微粉碎,细胞级中药超微粉碎是指以生物细胞破壁为目的的粉碎作业。通过超微粉碎,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近几年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学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的概念以及此项技术对中药材物料性质的影响,突出了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优势与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几点在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成功的超微粉碎技术问世,制成羚羊角、鹿茸等中药材微米颗粒,患者只需要将一包包单味中药材颗粒放在开水中浸泡15min即可饮用,这项技术的问世将使我国告别沿袭千百年的中药煎煮的历史。 单味中药超微颗粒研究是该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蔡光先、杨永华研究员牵头主持启动的重大研究课题,已列入湖南省“十五”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在省科技厅和中医药研究院和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力支持下,首期投入了300多万元开展研究与开发,该项目采用现代化超微粉碎技术破碎中药材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中药材粉碎成比面粉还小几百倍的微…  相似文献   

4.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对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研究概况、超细粉碎后的作用及中药超微粉碎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超微粉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建议。参考文献17篇。  相似文献   

5.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相关概念及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优势,重点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应用研究进展,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药超微粉碎之浅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相关名称与概念以及中药超微粉碎的特点 ,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概述了常用超微粉碎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药超微粉碎后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地阐述超微粉碎技术的特点,中药超微粉碎后对生物体吸收、药物用量、药物工业加工和提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中药超微粉碎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中药超微粉碎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超微粉碎后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阐述超微粉碎技术的特点,中药超微粉碎后对生物体吸收、药物用量、药物工业加工和提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中药超微粉碎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中药超微粉碎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药超微速溶制剂为一新型中药剂型,先将其中药超微粉碎,再提取制成颗粒,然后进行配方,这样既具有节省药材、提高药理效应等中药超微饮片的特点[1],又可中药门诊处方,且服用量小,方便患者。这既是中药剂型的改革,也是中药材运用形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不断地发展,超微粉碎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原料和制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为改善和提升传统中药饮片与传统制剂品质的重要途径。介绍了超微粉碎的概念及超微粉碎设备、工作原理及特点,阐述了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概况,并对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在开展中药超微粉碎相关研究和应用时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粒径的发酵虫草菌粉粉体学及溶出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考察不同粒径发酵虫草菌粉理化性质及溶出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法将虫草发酵菌粉进行粉碎处理,并考察其松密度和振实密度、吸湿性、水分、流动性等粉体学性质差异,并以腺苷为检测指标,对其含量及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发酵虫草菌粉微粉化前后,其休止角、吸湿增重率及含量无显著变化,微粉化后粉体密度变大;一定程度的微粉化能促进指标成分的溶出,但微粉过细后,阻碍指标成分的溶出。结论:发酵虫草菌粉微粉化前后理化性质变化不大,微粉化对溶出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隐结构模型是一种特殊的聚类分析方法,可对临床收集的无监督数据进行多维聚类划分,能直观地显示出数据间的关系、揭示数据间的隐藏规律,近年来在中医研究中应用广泛,其研究结果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因其分析过程复杂,对样本数据要求严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从既往的研究结果入手,基于不同数据类型对隐结构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成果进行分类总结,着重论述了隐结构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研究内容和适用性,以及隐结构模型联合其他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思考,为隐结构模型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应用以及中医量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综述蛋白质组学在证候实质、中药方剂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直接指导遣方用药,证候整体、即时和动态的复杂特性与新兴蛋白质组学的特征极其相似,认为两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蛋白质组学为科学地解释中医理论实质提供了可能,成为构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互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从而“未病先防”,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本文从亚健康的中医学概念、中医学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型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研究做了总结,从而为亚健康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中医辨证治疗亚健康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影  孙佳明  杜鹤  刘文丛  张辉 《吉林中医药》2013,(12):1250-1252
目的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珍珠母蛋白质含量及其凝胶电泳特征谱带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珍珠母蛋白质含量和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获得珍珠母总蛋白质凝胶电泳谱带。结果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珍珠母超微粉的蛋白质含量最大,而烘烤品、生品的依次降低;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表明3种样品均主要含有4条条带,生品、烘烤品和超微粉各条带平行比较时颜色依次加深。结论生品、烘烤品和超微粉的蛋白质分子量分布基本相同,而蛋白质含量依次升高,其中超微粉样品含量最高,说明超微粉碎技术可以作为贝壳类药材新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干燥技术的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环节。冷冻干燥技术可较好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态及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获得较高质量的干燥物。介绍了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着重总结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的目的、影响因素,以及冷冻干燥对药材组织成分的影响,以期为中药冷冻干燥的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微球载体材料研究概况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近10年微球制剂的研究,对常见的载体材料,新型载体材料进行了介绍,其中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蛋白类、多糖类、聚酯类、聚多元醇类等;新型载体材料包括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聚合物、药物缓释星型聚合物、修饰的壳聚糖等,并总结目前微球制备存在的问题。微球制剂具有缓释、靶向作用,在化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而对于中药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该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取得较大发展,利用载体材料的特性,将现代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结合,研究制备中药微球制剂,可改善传统剂型的不足,扩大中药临床应用,有利于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内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历程的梳理,系统总结了不同阶段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的技术特点,并对基于经验知识的推理到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辨证模型构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阐述,对技术演进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在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中的前景、难点和挑战提出了一些观点及相关设想,以期为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在方法、模型、技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的浙贝母粉体在溶出度和药效学上的差异。方法:以贝母素甲的溶出量为指标,比较浙贝母最细粉(D50=36.46μm)和普通粉(D50=158.65μm)在溶出度上的差异。并通过小鼠酚红排痰实验和小鼠氨水引咳实验,比较浙贝母最细粉和普通粉在药效学上的差异。结果:浙贝母最细粉中的贝母素甲的体外溶出速度显著快于普通粉(P〈0.05),最细粉表现出明显的排痰效果和镇咳作用,而普通粉的排痰效果和镇咳作用均不明显。结论:超微粉碎能促进浙贝母有效成分的溶出,浙贝母最细粉的药理效应要优于普通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