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洛丁新对糖尿病肾病(DN)病人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②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DN病人服用洛丁新前后血浆ET水平变化。③结果治疗56d后血浆ET水平显著下降(t=2.795,P<0.01),血压、血糖及尿清蛋白排泄率也均显著下降(t=2.094~2.784,P<0.05,0.01)。④结论洛丁新可能有抑制血浆ET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魏酸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阿魏酸(ferulate)对内皮素(endothelin-1,ET-1)生物效应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是一种新的非肽类ET-1拮抗剂。2002年3月~2004年7月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阿魏酸钠(3-甲氧基-4-羟基-苯丙烯酸钠)对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应用参芪降糖颗粒(ginseng milkvetch deckling sugar granule,GMDSG)后TGF-β1、VEGF的变化,探讨GMDSG对早期DN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和加用GMDSG治疗组(20例).3个月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1、VEGF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GF-β1[对照组 (31.23±6 75)μg/L、治疗组(16.72±5.09)μg/L ]、VEGF水平[对照组(165.63±53.22)ng/L,治疗组(89.46±23.09)ng/L]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GMDSG对早期DN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抑制TGF-β1、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 ,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肾脏高灌注和肥大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积聚 ,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功能紊乱。DN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及糖尿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关于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 ,TGF- β)的介导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病人一旦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即进行性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内皮素(ET-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活性多肽,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它对肾脏血液动力学有重要调节作用,可能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皮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肾病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以培  王乃尊 《医学综述》2005,11(10):927-930
糖尿病肾病(DN)是以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病理特征的病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未完全阐明,包括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生化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变化、氧化应激、细胞因子与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DN的发生。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障碍(ETDF)研究深入,很多DN发病机制与ETDF有关,可认为ETDF是DN发病环节之一,现结合国内外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尽管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但众多研究认为,DN是以高血糖为启动因素所诱导的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和细胞介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Co-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108例(男55例,女5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分为3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3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34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DM3组,3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NC组,3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四组研究对象尿VEGF、TGF-β1、Co-Ⅳ水平.结果与NC组(2.96±0.98)μg/l相比,DM1组尿VEGF(5.48±1.48)μg/l升高(P<0.05),而尿TGF-β1(46.57±13.15)μg/l和Co-Ⅳ(10.10±3.81)μg/l无明显变化(P>0.05).尿VEGF在DM2组(11.17±3.53)μg/l和DM3组(12.07±5.10)μg/l进一步升高,与DM1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而尿TGF-β1和Co-Ⅳ结果仍相似,即在DM2组无明显变化,DM3组[分别为(161.68±59.54)μg/l、(24.15±5.23)μg/l]较DM1组[分别为(46.57±13.15)μg/l、(10.10±3.81)μg/l]与DM2组[分别为(76.51±22.01)μg/l、(15.5±3.44)μg/l]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VEGF、TGF-β1和Co-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尿VEGF可能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示指标,而尿TGF-β、Co-Ⅳ可能为判断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血清和尿液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招云  王乐见  吴晓宇 《浙江医学》2005,27(2):95-96,1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78例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清和尿液中TGF-β1水平.结果2-DM患者血清TGF-β1水平(12.9±10.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7±0.9)μg/L(P<0.01),尿液TGF-β1水平(6.7±6.4)μg/24h,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0.6)μg/24h(P<0.01).2-DM各亚组间比较,微量蛋白尿期亚组和大量蛋白尿期亚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16.0±6.7)μg/L、(21.2±9.0)μg/L,比正常蛋白尿期亚组患者的(2.9±1.3)μg/L明显升高(均P<0.01);微量蛋白尿期亚组和大量蛋白尿期亚组患者尿液TGF-β1水平分别为(8.0±4.9)μg/24h、(12.0±6.6)μg/24h,比正常蛋白尿期亚组患者的(1.2±0.7)μg/24h明显升高(均P<0.01);大量蛋白尿期亚组血清和尿液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期亚组(均P<0.05);血清与尿液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在DN早期,患者血、尿TGF-β1水平就已开始升高,随着DN的进展,TGF-β1的水平显著增高,说明TGF-β1与DN的发病及发展有较密切的关系.血、尿TGF-β1水平可作为DN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benazepril)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er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实验结束后,取大鼠的尿、血、肾组织标本,行生物化学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结果大鼠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血压、血糖,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CGRP)和内皮素(endothelin,ET)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贝那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ACE)而减少ET1分泌,促进CGRP合成,从而减轻CGRP与ET1的失衡,对大鼠糖尿病肾脏病变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蓉  周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2):150-151,F002
①目的 探讨DN一号 (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丹参、大黄合剂 )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②方法 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动物模型 ,观察应用DN一号治疗 8周后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变化 ,并与未治疗组 (糖尿病肾病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均正常 ,足细胞、内皮细胞排列整齐 ,基膜厚度正常 ,屏障结构完整。糖尿病肾病对照组出现明显病变 ,系膜区明显增宽 ,足细胞足突融合、基膜增厚 ,屏障结构破坏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糖尿病肾病治疗组病变较糖尿病肾病对照组明显减轻。④结论 DN一号对糖尿病肾病的肾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5’端(AC)n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技术分析了139例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61例,非糖尿病肾病组78例)和63例正常对照者AR基因5’端(AC)n的多态性。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Z-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x^2=6.88、10.51,P〈0.01);含Z~2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也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X^2=4.95、8.15,P〈0.05、0.01)。结论AR基因Z-2等位基因与青岛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1)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 2型糖尿病早期、临床期和肾衰竭期 3组糖尿病肾病病人各 15例的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3)和生长激素 (GH)水平 ,正常人 15例为对照组。③结果  3组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IGF1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F =5 9.84 ,q =13.6 7~ 16 .10 ,P <0 .0 1)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 (GFR)无显著相关 (r =0 .2 5~ 0 .4 1,P >0 .0 5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GH与GFR水平呈正相关 (r =0 .6 7,P <0 .0 1) ,且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F =3.0 2 ,q=2 .85 ,P <0 .0 5 )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IGFBP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肾衰竭组 (F=9.92 ,q =3.70~ 6 .73,P <0 .0 5 ,0 .0 1) ;除肾衰竭组外 ,其他各组的IGF1与IGFBP3均呈正相关 (r =0 .5 2~ 0 .72 ,P <0 .0 5 ,0 .0 1)。④结论 血清IGF1对 2型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无重要作用 ;血清生长激素可能存在对 2型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IGFBP3为IGF1的主要结合蛋白 ,与其血清浓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氯沙坦治疗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肾小管间质p38MAPK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 p38MAPK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氯沙坦治疗组与同期糖尿病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氯沙坦可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p38MAPK表达来缓解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255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三组:非蛋白尿、蛋白尿、肾功不全。依照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血压、病程、视网膜病变的不同,采用Ridit分析法对肾脏改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黄芪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小剂量黄芪组、大剂量黄芪组、胰岛素组、胰岛素+黄芪组,每组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0.5mL柠檬酸缓冲液,其余5组给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备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胰岛炎积分。结果大、小剂量黄芪组和黄芪联合胰岛素组血清NO及iNOS水平与糖尿病组比较显著下降(F=12.137、15.628,P〈0.05),胰岛素组血清NO及iNOS水平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胰岛炎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89.586,P〈O.05),但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黄芪在体内能够显著降低1型糖尿病小鼠iNOS活性,减少NO生成,但是不能有效降低血糖及减轻胰岛炎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早期DN病人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两组均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并坚持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PBG)〈8.5mmol/L后,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芪明颗粒每次4.5g每天3次开水冲服,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病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蛋白/尿肌酐(ACR)、胱抑素C(CysC)、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FBG、HbA1c、TG、TC、LDL-C、ACR、CysC、UAER、β2-M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FBG、HbA1c、TG、TC、LDL-C、ACR、CysC、UAER、β2-M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以上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t=12.706-63.657,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31.599,P〈0.05)。结论芪明颗粒能显著改善早期肾脏损伤以及血脂、血糖等指标,在早期DN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染色体7q35区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性。②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DNA测序技术及高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139例按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早期DN组(DN+组,61例)和非DN组(DN—组,78例)2型DM病人的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并以6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CON组)。③结果 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位点存在T、C两种等位基因和CC、CT、TT三种基因型,DM组T、C等位基因频率和CT、CC基因型频率与CON组差异无显著性(X^2=1.77、1.23,P〉0.05);DN+组T等位基因频率和C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NG—组和CON组(X^2=8.63~12.71,P〈0.01),C等位基因频率和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DN—组和CON组(X^=8.42~14.10,P〈0.01)。④结论 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