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夕芳 《当代护士》2007,(11):50-51
在我的心底,一直生长着一个誓言,我要用我的笔写写我的父亲母亲。但我从没有能够好好记述下什么。我不敢直面我的父亲母亲,我不敢往深处去解析痛楚的伤口,在我心里,我一直没有把他们跟“老”联系在一起只觉得,我是孩子,他们就是大人。而父亲母亲突然之间真的老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腰背佝偻……  相似文献   

2.
父亲在世时,母亲总爱叨叨,我们做儿女的从不评理也不挡架,因为每次争执都是以父亲一个“坏坏”的笑和一句“好男不和女斗”而平息。当父亲83岁了无遗憾的走向归途后,母亲却怔怔地说:争了一辈子,让了我一辈子,到头来你却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走了,往后连个叨叨的人都没了……每当看到母亲发怔,我们就微笑着站在她的身后抚摩母亲的苍苍白发,母亲的皱纹更多了,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大前年去世,去世时才66岁。她一生照像很少,在我记忆里只有七张。母亲1937年出生在江苏淮安农村,苏北过去是有名的穷地方。童年时她就饱受人生的苦难。一岁没有父亲,八岁没有母亲,兄弟姐妹八人,她最小,人称她“八子”。父母亲去世后她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互相拉扯长大。常常饭吃不饱,衣服都是拣哥哥姐姐退下来的穿。那样的日子,温饱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是照像。所以,母亲一直到18岁都还没有照过像。  相似文献   

4.
倪莉 《当代护士》2005,(6):54-55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不懂事,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母亲的视力一直不太好,到了他考上大学那年更是已经近乎失明,只剩下些模模糊糊的光感。  相似文献   

5.
周霄 《康复》2021,(10):18-19
窠例故事二 母亲去世后,父亲慢慢变了… 讲述人爱芹(45岁) "40后"的父亲是60年代的老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今年7月,他被确诊为AD.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都没有出现AD最典型的症状——记忆力衰退,但是回想起母亲去世后,这1年半来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令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母亲”两个字,人们就会想到慈祥、和蔼、亲切、伟大等等词语,但我所要说的母亲不是这个样子的。母亲是那么地生性暴烈,以至于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就是“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的;母亲似乎天生长了一副气汹汹的表情,让人不敢与之接近;与她言谈稍有不慎,便会惹得她像火山爆发,腾腾地向你喷着冲天大火;母亲与人相处总是初始充满热情,但最后往往都以不快告终;母亲喜欢坐在一张椅子上,手中夹着一根似乎总也抽不完的烟,烟雾缭绕中,将自己沉浸于往事的沧桑和烦忧。母亲每天的功课就是焚香叩头、念佛诵经。我以为她未必能够领悟佛教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从记事起,布鲁斯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与众不同。父亲的右腿比左腿短,走路总是一拐一拐的,不能像其他小朋友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顶在头上嬉戏奔跑。父亲不上班,每天在家里的打字机上敲呀敲,一切都显得平淡无奇。布鲁斯很困惑,母亲怎么愿意嫁给这样的男人并和他很恩爱呢?母亲是个律师,有着体面的工作,长得也很好看。  相似文献   

8.
顾芯 《家庭护士》2007,(12):82-85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人。沉默寡言也许是,但老实巴交我却不太想像得出来——他似乎一直是很威严的。在我10岁以前的记忆中,母亲的急脾气使她成了严母;而父亲,一向表现得很温和,教育方法永远是循循善诱。然而当我长成一个少女的时候,父亲似乎变了,从一个温厚长者一变而成为家庭暴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安子 《家庭护士》2006,(5S):20-21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母亲常唠叨,说父亲见到母亲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母亲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到母亲,不惜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母亲还说,父亲最后还是为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乡愁     
冰川 《当代护士》2006,(11):58-58
父亲总是说死后一定要埋葬在老家的山里。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顺口说说而已,但日子久了,便听出了父亲的执着。  相似文献   

11.
刘凤英 《护理研究》2008,22(6):1689-1690
病人,女,18岁,来自农村,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在病人6岁时离家打工,9年后,病人离家上卫校前回家,母亲与其父亲商量离婚事宜。父亲无业,也常常不在家,家庭经济拮据,基本上是靠母亲的收入养家。奶奶重男轻女,经常和父亲为钱等争吵,使得家里不得安宁。父亲和奶奶对她有较少的情感接纳和温情;8岁那年,上初中的表哥,对她进行过几次性侵犯。  相似文献   

12.
促进儿童健康:被动吸烟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护士针对被动吸烟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提供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方法 以1997年12月至1998年4月香港4家医院的患儿母亲为研究对象,接受由护士提供的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统一的健康指导,2本小册子(发给母亲阅读的被动吸烟小册子及发给父亲的戒烟小册子),干预后1周由护士进行电话跟踪调查。结果 共有334名母亲接收了护士的电话跟踪调查。约20%母亲阅读了小册子,2/3的母亲要求父亲阅读小册子。在所有获得小册子的父亲中,只有55%的父亲阅读过。20%的患儿父亲在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后停止在家吸烟,另外38%的父亲减少了在家吸烟的次数。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父亲在家中吸烟的比率减少3%;阅读小册子的父亲在家中不吸烟或较少吸烟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7:13,48:38。健康教育干预后,85%一90%的母亲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她们的孩子免受被动吸烟的危害。结论 这种由护士提供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变患儿父亲在家中的吸烟行为,并能促使母亲采取措施来保护患儿不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因此,为了增加患儿母亲对被动吸烟的认识,预防家中的危险因素,从而减轻患儿疾病程度,减少入院次数,由护士提供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孝顺     
孝顺女在北京闯荡几年之后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公司虽然不大,但是业绩正蒸蒸日上,未来一片光明,我甚至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种种设想。母亲,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便离我们而去,我随母亲改嫁,在一个有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和哥哥的家庭中,母亲日益劳作,在那些并不富裕的年月里,母亲总是勤勤恳恳,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4.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人。沉默寡言也许是,但老实巴交我却不太想像得出来——他似乎一直是很威严的。在我10岁以前的记忆中,母亲的急脾气使她成了严母;而父亲,一向表现得很温和,教育方法永远是循循善诱。然而当我长成一个少女的时候,父亲似乎变了,从一个温厚长者一变而成为家庭暴君。  相似文献   

15.
桑米 《当代护士》2005,(9):56-57
对于死亡,我有很深切的体验:我一岁多一点点,我的父亲自己结束了才36岁的生命,父亲的命运是反右时代的一个悲惨的例证:那年,我母亲28岁,我姐姐5岁,我哥哥3岁,我弟弟以6个月的胎龄,睡在我母亲的肚子里。可惜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扔下这么多的责任、义务与亲情而撒手人寰,但长大后听母亲说,如果父亲不自己死,也会受折磨而死。  相似文献   

16.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l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l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家庭类型及父母因素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1—03/05抽取济南市某社区的中学生2392名,年龄12~16岁,初中生1919名,高中一年473人。将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中有行为问题的250人作为有行为问题组,初中生207人,高中一年级学生43人,平均年龄(14&;#177;1)岁。将不符合Achenbach诊断标准无行为问题的中学生2142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4&;#177;1)岁。应用自编的相应因素问卷(包括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性格、父母关系、家庭类型、母亲孕期及围产期因素,儿童出生时情况、生长发育、疾病史、父母教育方法、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等因素)对与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缺陷家庭情况、父亲文化程度及酗酒情况、父亲性格、母亲精神疾病、教育方式、与父母关系、孕期不利因素、颅脑损伤、受惊吓等情况进行调查。要求儿童父母到学校填写每份问卷,填写前首先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后,逐项填写,共填写1h左右。中学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危险性分析。结果:中学生2392人均完全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①作为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OR依次为14.79,9.73,9.30,8.16,7.35,7.08,4.57,3.67,3.13,2.18,1.93,P均〈0.01。②在诸多家庭因素中中学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趋势x^2=16.62,8.60,48.18,34.85,P〈0.01)。结论:①受惊吓、缺陷家庭、有颅脑损伤史、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酗酒、母亲教育方式为又打又骂、父亲为文盲、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有孕期不利因素、父亲性格内向是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受惊吓危险性最高,父亲性格内向相对最低。②中学生发生行为问题危险性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父亲性格趋于内向、教育方式趋于不当和与父母关系变差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娟儿 《当代护士》2007,(7):48-48
总是认为父亲不疼我,从没有像两个弟弟那样在父亲身上打滚撒娇过。和父亲产生隔阂,除父亲很少逗我玩一下(其实父亲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很少逗弟弟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要去外婆家。我和大弟都吵着要去,可父亲谁也不带。于是父亲骑车在前面走,我和大弟倔犟地跟在后面,最后惹得父亲火冒三丈,跳下车来就追着我们打,我和大弟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跑,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手     
国庆节放了几天假,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 到了镇上还没下车,老远就看见守候中的父亲母亲。父亲依然是默默地接过手中的行李,而母亲刚刚还有些落寞的脸上一瞬间像鲜花一样盛开了,她将孩子亲了又亲,眼里的疼爱,像是要溢出来一样。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有两个男人都宣称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未婚,她指定其中一人是女孩的真正父亲,但是法官却推测女孩的父亲是另一人。于是在律师的请求下,对三个大人和女孩进行HLA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女孩母亲指定的那个男人确实“最像”女孩的父亲,可能性为93.7%。结果法官裁决那个男人应对妊娠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