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凝状态也称为血栓前状态,是指在多种生理及病理因素下引起的机体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力降低等功能失调导致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机体血液凝固机制紊乱、动态失衡的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Trousseau教授1865年报道1例游走性血栓静脉炎为首发症状的胃癌患者,首次揭示了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恶性肿瘤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其中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血栓栓塞是[2]  相似文献   

2.
肿瘤导致的止凝血异常发生率较高,其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症,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早期发现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血栓形成或发生DIC,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1].近年来,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 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较多研究[2-4],但TAFI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不多[5-6],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及对照者血浆TAFI活性以及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凝血酶原片段1+2(fibrinopeptide 1+2,F1+2)等反映凝血、抗凝血的指标的水平,来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型以及分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凝血紊乱的特异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患者血液高凝,凝血紊乱,并且高凝状态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多种诱因可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凝血紊乱,其中肿瘤特异性促凝机制比较重要.本文对肿瘤患者凝血紊乱的特异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凝血机制试验与血栓弹力图在高凝状态诊断中应用刘安舟,李蓉高凝状态(HCS)又称血栓形成前状态,是一种凝血和抗凝血失调的病理过程。文献报道[1],有些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合并有高凝状态。我院收治的病种中,类...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凝血紊乱的特异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患者血液高凝,凝血紊乱,并且高凝状态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多种诱因可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凝血紊乱,其中肿瘤特异性促凝机制比较重要,本文对肿瘤患者凝血紊乱的特异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高凝状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平生  杨会杰 《临床荟萃》1991,6(7):305-307
文献报道,有些疾病(如肿瘤、糖尿病、肺心病、高脂血症、SLE等)可伴有高凝状态Hypercogulabity).在一定的条件下,高凝状态这一病理过程又可加重原发病.因此,引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实际工作中,早期发现这种并发症,对控制原发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验室检查高凝状态的方法,主要分成两方面,一是用多项血凝和纤溶指标.另一是血栓弹力仪(Thrombelastogroph).据介绍,用后者检查高凝状态方法简单,且易重复.鉴于国内用血栓弹力仪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检查的资料未见报道,本文借助该仪器用全血复钙法测定20名正常健康者和17例RA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及RA患者的血浆纤维  相似文献   

7.
<正>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易于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状态,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也都是对血栓形成潜在危险度增加这一病理概念的描述[1]。孕妇在妊娠期因病理生理的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于易栓症的患者,妊娠期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极高,最严重且致死率极高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它不仅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更易诱发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等合并症,致使胚胎或胎儿死亡。目前对易栓症尚无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化疗并行抗凝治疗的179例患者资料,根据其高凝状态相关因素,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规范诊疗操作、化疗护理、抗凝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后PT、APTT、PL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多种因素并存,既要制定统一的护理原则,更要制定适宜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治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肝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约1/3的患者会发生器官功能障碍[1],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器官功能状态起重要的作用.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分成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10.
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出发,认为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病因与外感淫邪、脉络损伤、情志失常、久病卧床、年老等有关,并根据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病机特点,分别从“因虚致瘀”和“因实致瘀”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高凝状态思路的探讨。结论: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治疗,充分认识中医病因病机是前题,中医药整体观念和病因病机相结合是思路,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肿瘤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凝血功能的过度激活也极大地促进肿瘤的进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妇科肿瘤中,卵巢癌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超4%,远高于其他妇科肿瘤(HR=2.8,95%,CI:1.6-5.0),约超过20%的初诊卵巢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增多、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及凝血系统异常激活。高凝状态是卵巢癌肿瘤伴随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卵巢癌疾病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又可促进疾病的进展。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化痰通窍方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高凝状态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科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给予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66例加用化痰通窍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高凝状态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对照组高(P 0.000 1);观察组血小板分子标志物(PAC-1)、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比对照组低(P0.000 1);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 P)比对照组低,白介素-10(IL-10)比对照组高(P0.000 1)。结论化痰通窍方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认知功能,改善高凝状态和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胃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已成为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血液高凝状态又称为血栓前状态,本文探讨血液高凝状态与胃恶性肿瘤的关系,以及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预防.进而通过对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来提高对胃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预防的效果,以期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狼疮样抗凝物质(LA),活性蛋白C(APC),D二聚体含量及凝血因子Ⅴa、Ⅷa(FⅤa、FⅧa)活性以及与肺癌临床病理生理特征及化疗的关系。方法:测定27例未化疗肺癌患者、32例接受多次化疗肺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LA比值,检测血浆APC,D二聚体含量及FⅤa、FⅧa活性。结果:肺癌未化疗组及肺癌化疗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D二聚体进一步升高。LA比值,肺癌未化疗组1.24±0.14,肺癌化疗组1.37±0.19,与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癌组与非腺癌组间P=0.019。FⅤa和FⅧa活性,肺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化疗组与未化疗组、腺癌患者与非腺癌患者间LA比值、FⅤa及FⅧa活性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但各组间APC含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LA参与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形成,而化疗可以通过损伤内皮释放LA进一步促凝。拮抗血液中LA水平可能对缓解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水蛭胶囊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20例原发性肝癌肿瘤符合高凝状态的患者,行原发性肝癌TACE术,出院后服水蛭胶囊,每次介入治疗前检测凝血象、血常规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不良出血事件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水蛭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APTT、PT较治疗前有轻度延长,FIB值、D-二聚体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OPD伴肺动脉高压及其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240例COPD患者,按其是否患有肺动脉高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检测指标、血气分析结果及肺功能检测结果,并分析肺动脉高压、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CRP、IL-6、IL-8、TNF-α、D-D、FIB、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CT、PaO2、PaCO2和FEV1%、FEV1/FVC、RV%、T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TNF-α、BNP等促进了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炎症反应和血液高凝状态都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肿瘤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功能的过度激活可极大地促进肿瘤的进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妇科肿瘤中,卵巢癌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超过4%,远高于其他妇科肿瘤,超过约20%的初诊卵巢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增多、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和凝血系统异常激活~([1])。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据报道,最大限度的肿瘤细  相似文献   

18.
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并未完全改善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1].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通常存在异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表现在人体各方面即形成中医血瘀证。研究表明,这种高凝状态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评估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状态对估计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试对30例结直肠癌初诊患者中医宏观辨证,旨在分析血瘀证型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辅助诊断与判断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凝状态是大部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的一种病理性状态,尤其随着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1].本文分析了本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