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百日咳全细胞和无细胞菌苗和白喉类毒素提出,尽管百日咳和白喉类毒素菌苗对个体保护作用不完全,但用于群体免疫可消灭百日咳和白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百日咳全细胞和无细胞菌苗和白喉类毒素提出,尽管百日咳和白喉类毒素菌苗对个体保护作用不完全,但用于群体免疫可消灭百日咳和白喉.  相似文献   

3.
作者就百日咳类毒素菌苗对家庭接触百日咳的儿童的效果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3450名健康儿童于3、5和12月龄随机接种白喉-破伤风类毒素(DT)或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类毒素(DTP)。每种菌苗剂量0.5ml,含25Lf白喉类毒素、7Lf破伤风类毒  相似文献   

4.
引言关于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联合制剂(DTP)用各种年龄组的效果已有许多报道。本文综述有关研究扩大免疫计划(EPI)的接种对象(1岁以下的儿童),重点放在生后6个月内接种的婴儿。  相似文献   

5.
作者观察了含2种组分(百日咳毒素、丝状血凝素)和5种组分(百日咳毒素、丝状血凝素、菌毛2和3及69kDa外膜蛋白)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DTP(DTa2P和DTa5P)及百日咳全细胞菌苗DTP(DTwP)的不良反应;抗体应答和有效率.作者将9829名婴儿随机分成4组,分别于2、4、6月龄接种DTa2P、DTa5P、DTwP或DT(对照组).结果显示,接种后60天内48名婴儿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但各组间的不良反应数相近.DTwP组的持续哭闹、发绀、发热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DTaP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DT组相似.两个DTaP组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抗百日咳毒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含有不同方法灭活的百日咳菌苗的吸附DTP作了安全试验。将百日咳杆菌134和509株的悬液等量混合,混合后每ml含有8×10~9菌体。将40ml磷酸铝吸附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其中每ml含有白喉类毒素110Lf、破伤风类毒素22Lf)分别和40ml不同的百日咳菌苗混合,制成两批菌苗。这些百日咳菌苗采用五种方法灭活:加  相似文献   

7.
8.
两种百日咳无细胞菌苗在瑞典进行的大规模现场试验未能证明有足够的效力,也不可能于近期内在美国批准为候选菌苗。与此同时,对受试者和安慰剂对照者发病的追踪研究确能证实两种菌苗对百日咳有一定防御作用。通过对这一议论纷纷的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得到一些重要发现,最近几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了报告。在此之前在斯德哥尔摩进行过审议,不久将在Lancet杂志上发表初步报告。此次现场试验是一项国际通力合作,参加单位有:斯德哥尔摩的国立细菌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自1964年先后制订了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及百日咳菌苗的规程后,在这些制品的制造和检定方面均已有一些发展,包括生产方法及效价测定的改变,故需对这些规程作相应的修订。  相似文献   

10.
11.
儿童疫苗计划(CVI)、欧洲联盟(EU)、国际生物标准化协会(IABS)、国际制药厂商协会联合会(IFPMA)、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起于199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意大利罗马举办国际百日咳菌苗试验专题讨论会。与会的400名代表借此良机评估和讨论了1991~1995年间进行的七项百日咳无细胞菌苗试验,展望了百日咳菌苗在公共卫生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实验室评价百日咳无细胞菌苗对人的预防效果始终是个难题.鼠脑内攻击试验可用于百日咳全细胞菌苗的效力分析,但不适用于百日咳无细胞菌苗。近年来发展的鼠呼吸道感染试验也存在着方法学的缺点,而且与人类感染是否相关尚值得怀疑。作者发现,有些百日咳抗原的防止百日咳菌在鼠肺内定居的能力与其提高鼠抗体的能力相关,这些抗体可抑制细菌与Vero细胞的粘连。本文论述了在体内和体外进行百日咳无细胞菌苗效力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981年日本首先使用了精制百日咳菌苗(组分菌苗),目的在于除去全菌体菌苗所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特别是严重的脑症状和其他神经症状。但百日咳杆菌产生的生物学活性物质种类繁多,究竟何种生物学活性物质与脑症状有关还不清楚。因而精制百日咳菌苗能否达到上述目的尚无确实根据。  相似文献   

15.
小鼠体重增加试验是检定百日咳菌苗毒性的最常用方法。作者研究了百日咳毒素(PT)对小鼠体重增加试验的影响,认为现行小鼠体重增加试验并不能正确反映菌苗的安全性。 作者将百日咳全菌体参考菌苗以1∶1和1∶16稀释后,分别注射小鼠腹腔,注射后第2天和第7天称小鼠体重。结果发现:1∶1稀释的菌苗在注射后24小时内,小鼠的体重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改良百日咳菌苗的研究是尽可能地去除或减少内毒素等与副反应相关的成分,提取在防御感染上有用的成分。从百日咳杆菌培养上清中回收百日咳毒素(PT)以及丝状血凝素(FHA)组分,去除内毒素,用福尔马林处理清除PT的毒性,加少量铝佐剂,制定沉淀精制百日咳菌苗,与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一起组成新的DTP。实验室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DTP保持了国际公认的免疫效力,与全菌体菌苗相比,其发热以及接种部位红肿和硬结等局部反应轻得多。这种改  相似文献   

17.
南斯拉夫免疫学研究所对常规生产的DTP中的百日咳成分的耐热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用磷酸铝吸附的DTP.菌苗含有20个絮状反应单位(Lfu)白喉类毒素、5Lfu的破伤  相似文献   

18.
荷兰报道,经细菌学和/或血清学确诊的百日咳病例数,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由1977年的25例增加到1984年的534例。1984年报告的病例中,有275例(51%)曾至少接种过3剂DPT/脊髓灰质炎疫苗。上述调查引起人们对百日咳菌苗的怀疑,因此进行了百日咳菌苗效果的调查。本分析对象包括6月龄以下至10岁以上儿童。表1显示儿童的免疫接种状况及百日咳病例。  相似文献   

19.
Orenstein等人在给杂志编辑的信中指出Halperin等在Nova Scotia百日咳研究的报告中,不全面地评价了百日咳菌苗的效力,并且低估了实际的效力。菌苗的效力(VE)定义如下:VE(%)=[(ARU-ARV)/ARU)×100(1),ARU是未接种人群的发病率,ARV是接种人群的发病率。Halperin等使用筛选法来估计菌苗的效力,它是由上述公式推导出来的:VE(%)=[(PPV-PCV)/PPV(1-PCV)]×100(2),PPV是人群接种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0.
百日咳菌体菌苗的许多副作用与菌苗内所含的内毒素成份有关。尽管新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中内毒素含量为菌体菌苗的十分之一,但作者认为,在今后改进百日咳菌苗过程中,进一步降低菌苗中的内毒素成份仍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作者介绍了一种有效的降低内毒素的方法,即多粘菌素-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方法,该法能使菌苗中的内毒素含量降低100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