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39所农村中学学生8 316名,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调查前的1 a中,农村中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分别为35.3%和7.2%;大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最低,再婚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离家出走倾向学生伴有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现象.结论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村学生的离家出走行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故意伤害行为现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66所学校119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79%的广州市青少年经常受到欺侮;上放学没有安全感、打架斗殴的发生率分别为9.88%和15.21%.不良情绪发生率为34.41%,女生(36.48%)高于男生(31.98%),高中生(41.78%)高于其他学段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7项不良情绪中以“经常因学习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发生率最高,为22.69%.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率依次为8.53%,8.34%,4.53%和1.85%;29.38%的广州市青少年有过离家出走的意念,4.81%的学生有离家出走行为.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故意伤害行为较为普遍,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初中学生离家出走现况,分析初中生离家出走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14个市、县抽取初中学生14 167人,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中版)》进行现场集体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31.4%的初中生曾想过离家出走,6.3%的初中生尝试过离家出走但未成功,4.8%的初中生曾经离家出走过。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和学习成绩不同的初中生离家出走意念的检出率不同,整体上看,女生、高年级学生、重组家庭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初中生离家出走意念的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城市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初中生曾离家出走的检出率高于女生、乡村学生、低年级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P0.05)。网络成瘾初中生离家出走意念和离家出走行为的检出率均远高于非网络成瘾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中生离家出走现象有明显的人口学特征,离家出走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1 344名初中生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行为现状和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北京市三里屯中学初中生I34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5%的初中生在过去12个月连续2周以上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不同性别学生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想过自杀,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企图自杀;2.0%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有过自杀行为。以上4种行为在父母最高学历不同的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3%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曾想过离家出走,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初中生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曾离家出走,父亲最高学历不同的学生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中生自杀及离家出走的问题值得关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预防和纠正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青少年自杀与离家出走倾向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2004年对江苏省四个监测点17所中学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共115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利用这次调查的数据对青少年消极情绪、自杀倾向和离家出走倾向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对青少年的消极情绪、自杀倾向和离家出走倾向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了解北京市职业高中生离家出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社会及家庭采取干预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1所职业高中共5 4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社会人口学资料和故意伤害行为、情绪反应、离家出走意念及行为等.结果 女生离家出走意念报告率为36.1%,高于男生的27.9%,但曾经离家出走行为报告率则为9.3%,低于男生的13.8%(x2值分别为42.22,27.46,P值均<0.01);高一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曾经离家出走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5.4%和14.1%,均高于高二和高三学生(x2值分别为28.47,37.69,P值均<0.01);核心家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曾经离家出走报告率为31.0%和9.2%,明显低于隔代家庭及重组家庭学生(x2值分别为38.75,158.09,P值均<0.01).离家出走行为报告率具有随家庭人均月收入增高而降低的倾向(x2=27.08,P<0.01).学习成绩差、过去30 d里被同学欺侮过、感到安全没保障、参与打架2次及以上以及常感到孤独、担心失眠等不良情绪反应的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行为报告率均高于无此行为或相应体验的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低年级、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习成绩差、隔代家庭、被同学欺侮过、参与打架2次及以上、常感到孤独及失眠等为离家出走行为及意念的可能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高职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现象严重,学校应针对离家出走的原因开展有效干预.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可能为减少离家出走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的情况。方法 抽取上海市19个区县中27所初级中学、26所高级中学、13所完中和39所中等职业学校,对1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结果 19.0%的学生在过去的1年中曾感到非常悲伤和无望持续两周以上。不同学校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发生率在统计上有差异(P<0.01)。13.2%的学生在过去的1年中曾想过自杀,该项发生率在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发生率有差异,男女生有差异(P<0.01)。5.1%的学生在过去的1年中曾经为如何自杀制订过计划,1.2%的学生在过去的1年中曾有自杀行为,以上4个变量在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中的差异均没有统计意义(P>0.05)。20.1%的学生调查前过去的1年中想过离家出走。3.1%的学生在调查前过去的1年中离家出走过。结论 青春期是开展自杀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年龄段,通过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时间调查与干扰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减少和杜绝青少年学生急性事件的发生和保护他们的心身健康。方法:通过走访因各种原因而采取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学生家长,进行交谈式调查,以获得他们的子女自杀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方式。结果: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明显的时间规律和季节规律,一年之中以7月中旬为高峰期,一天之内以晚间10时左右为高峰期。结论:学校、家庭、社会对落榜生要在生活上关怀,在精神上予以真诚的宽慰和热情的鼓励,文中提出了一些相应的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自杀是人类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中国的自杀现状:1995-1999年》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目前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估计中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15~24岁年龄组占总自[1]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39所农村中学学生8 316名,进行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在调查前的1 a中,学生产生过自杀意念、企图自杀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24.10%,7.53%和1.95%.重点中学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26.40%)高于非重点中学(21.78%),大家庭中学生自杀的报告率最低,单亲家庭和父母均缺失家庭中学生的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有自杀相关行为的农村中学生伴有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静态活动相关行为集聚现象.结论 应重视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甘肃省河西地区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学生自杀和指导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统一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市和张掖市3 8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学生比例为10.78%和3.62%;抑郁、孤独和失眠的报告率为18.71%、14.75%和10.44%,学习压力大的报告率为24.04%,被恶意取笑的报告率为45.55%,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被恶意取笑、被威胁恐吓男女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甘肃省河西地区学生中自杀相关危险行为广泛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互相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12所初中的5158名学生,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前的1a中,初中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分别为35.3%和7.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吸烟年龄、与继父生活、自杀意念、节食减肥、孤独感、看电视时间、失眠等7项因素与离家出走意念的产生关系密切。结论应高度重视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探讨精神压力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20 711名进行问卷调查.精神压力指标包括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尝试出走、离家出走7项.结果 7项精神压力指标,男生不同学习成绩间只有缺乏安全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其他6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女生则是7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均为学习成绩差者报告率最高.打算出走和尝试出走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随着学习成绩的逐步下降,报告率逐步上升.结论 学生精神压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关联,应重点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自杀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研究,使用<青少年哑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全国8座城市的17 622名在校生(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大二)的亚健康状况,随访3个月后在校生自杀心理行为的发生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16 171份.结果 在校生3个月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5.1%,2.3%和1.4%;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基线调查中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症状数的增加,3个月内在校生自杀心理行为的检出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青少年自杀心理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早期筛查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心理行为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为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5所职业院校,对共计10 574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情况,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性。结果 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0 158份,研究对象中网络欺凌的总检出率为3.3%,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是5.6%、3.5%和1.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遭受网络欺凌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现象普遍,这与青少年自杀相关行为存在相关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平  李芳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746-174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行为构成个体自杀行为的风险性因素,为更加有效、及早地预防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以某地区高等院校2007-2017年17名自杀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28名相关知情者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结果研究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1 18个概念和10个范畴,10个范畴分别为学业期待、全力付出、父母面子、过度干涉、强势要求、拒绝需求、苛刻严格、拒绝情感回应、父母评价、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第2次编码,发展出期望、控制、忽视、评价4个范畴成为大学生自杀完成个体父母教养行为中的风险性因素.其中期待对个体的影响最大.结论在预防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上,特别需要关注具有父母教养行为风险性因素特征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心理因素常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即现称之为“心理社会因素”。我院门诊近两年来住院收治的服毒病人中 ,青少年占 45 % ,呈上升趋势。因此 ,必须重视处理与服毒有关的青少年心理社会因素。1 案例分析例 1:女 ,13岁 ,因自服灭蝇药后腹痛、恶心、流涎、多汗 2h ,于 1998年 5月 4日急诊入院。该患儿逆反心理较重 ,脾气任性暴躁 ,7岁时母亲去世 ,10岁时其父再婚 ,重组家庭。常同继母的女儿 ( 11岁 )吵架 ,这次为一小事同继母争吵 ,离家两天未归。被家人找回后又遭继母辱骂 ,父亲未阻止 ,产生悲观失望 ,憎恨其父和继母 ,厌恶这个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浦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为学校健康教育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2 584名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健康危险行为在该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94.3%的青少年至少存在1种健康危险行为.在各种危险因素中,吸烟率为19.23%,饮酒率为50.08%,有15.02%的学生考虑过自杀.大多数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职校和中专学生高于高中学生,并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