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前期体外实验已经证明神经生长因子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与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亲和性;同时观察到其随时间推移可稳定释放神经生长因子。 目的:将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与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支架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动物模型中,观察其对脊髓损伤髓鞘再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5/07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损伤修复实验室完成。 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与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支架材料,其中0.02 g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中含有1 μg 神经生长因子。 方法:45只成年Wistar大鼠制备T8~9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支架组20只和复合支架组25只,分别移植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和掺有神经生长因子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4,8和12周进行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检测观察髓鞘再生的情况。 结果:复合支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程度较单纯支架组明显减轻。复合支架组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颗粒明显多于单纯支架组。透射电镜观察复合支架组大鼠新生髓鞘明显多于单纯支架组。 结论: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髓鞘再生的效果优于单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降解中会产生酸性单体乳酸和乙醇酸而使局部集酸,从而引起机体局部产生炎症反应。 目的:采用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分别与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进行复合,考察它们对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时集酸程度的调节功效。 设计:重复测量实验。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6-07/2007-08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完成。 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80:20)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纯度 >99%)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壳聚糖(脱乙酰度85%)为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产品;海藻酸钠(黏度1.05~1.15)为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产品。 方法:将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分别各按5%和10%的比例与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成复合物,于体外在37 ℃下在三蒸水中进行降解2 个月。用pH计检测降解液pH 的变化;在检测点将试件从人工降解液中取出滤干后再真空干燥12 h 后进行称重以计算失重率。取相同种类的3 份试样的平均pH 值作为该监测点下此试样的pH 值;取相同种类的3 份试样的平均初始质量的平均值作为该此试样的初始质量,取该试样的终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此试样的终质量。以上述实验结果为依据,将碱性氨基酸的调节效果与海藻酸钠、壳聚糖、碳酸氢钠的调节效果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降解液pH 的变化;复合物的失重率。 结果:各种碱性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缓解酸度的能力,NaHCO3的缓解能力最强,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的缓解能力较低,而碱性氨基酸的缓解能力适中;赖氨酸的添加量为5%时能够得到较佳的综合调节效果。 结论:碱性氨基酸能有效地缓解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后的集酸程度。其中,赖氨酸的添加量为5%时能够得到较佳的综合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不同形式的输尿管支架均有其并发症,因此,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来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规律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1-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体外的降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R-PLGA;in-vitro degradation;degradalion rate”,中文检索词为“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体外降解;降解速率”。检索文献量总计135篇,排除陈旧及重复性文章,最终纳入17篇文献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高分子降解性输尿管支架材料体内外生物降解性质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少,国内则未见报道,目前该领域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作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质及相容性是此种材料得以应用的首要条件,了解材料的降解及相容性对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输尿管支架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良好,通过调整乙交酯与丙交酯的组分比,可有效调节共聚物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的修复与替代技术,但脆性太大限制了其在承载部位骨替换中的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因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合适的力学性能,已逐渐成为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9-03),以“nano-hydroxyapatite,chitosan,preparation,development trend”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1995-01/2009-03)、清华同方数据库(1995-01/2009-03),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制备方法、发展趋势”为检索词。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2 034篇相关文献,中文1 634篇,英文670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纳米尺寸的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由于在结构上与天然骨更为接近,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相应的微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学性能;同时优化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工艺将可能得到力学性能与天然骨更为匹配的骨修复材料。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随着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与替代手术中,但由于其具有传统陶瓷固有的力学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制备方法;发展趋势;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29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可分为3类:纳米羟基磷石灰天然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石灰半合成复合材料和纳米羟基磷石灰合成复合材料。文章按照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的分类介绍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学特性,证实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生长,从而修复破坏的牙槽骨,建立牙周新附着。将纳米磷石灰及其复合材料应用于牙周膜细胞,将材料技术应用到牙周细胞的分化、牙骨的形成、牙齿的矫正及牙齿新附着的建立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 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 (3-hydroxybutyrate- hydroxyvalerate)- polyethylene glycol, 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 1 mL及23.2 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 d,共23.2 mg;Ⅳ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 < 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 < 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BACKGROU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ano-hydroxyapatite is close to the bone inorganic ingredients, has a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and can be used to repair damage hard tissue or lesion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lastic surgery and oral restoration. Its wide application as load-bearing im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brittleness. In recent years, nano- hydroxyapatite/organics composit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BJECTIVE: To review studies on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METHODS: Databases of Science Direct and CNKI were retrieved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December 2009 using key words of “nano-hydroxyapatite; gel; PVA; composite”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Totally 126 related articles were selected. Earlier published, duplicated and similar studies were excluded, 24 articl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hree phases in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showed polyvinyl-alcohol acts as a crosslink reagent. Due to increasing formation of chemical bond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in three phases, the interface bind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hydroxyapatite/gelatin/polyvinyl-alcohol composites were improved. Therefore, polyvinyl-alcohol would be a potential crosslink reagent, avoiding the pollution of aldehyde crosslink reagents.  相似文献   

8.
背景:冠脉支架术后较高的早期急性再闭塞及晚期再狭窄已成为研究热点,而生物降解材料携带对抑制再狭窄有效的药物——紫杉醇金属涂层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目的:评价含药物紫杉醇可降解支架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LGA)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于2003-07/2005-07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含紫杉醇可降解材料PLLGA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供,左旋丙素酯与聚乙交酯的比例为9∶1。 方法:选取人脐动脉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得到传代细胞,然后与含1,2,3 g紫杉醇PLLGA可降解材料一起培养,以金属支架组和不含紫杉醇只含PLLGA组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培养0,24,48,72 h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材料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 结果:PLLGA对照组及金属支架组对平滑肌细胞生长无影响,含1,2,3 g紫杉醇的降解材料组细胞生长状态不佳,至培养72 h,与PLLGA对照组及金属支架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 结论:PLLGA可作为抑制平滑肌细胞生长的血管内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尺寸效应,会对细胞内处于纳米尺寸级的RNA、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产生不良影响,使生物体受到损害。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细胞DNA损伤的相关基因或蛋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2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提供,粒径大小为30~80 nm。300 W/40 kHz的超声条件下,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振荡纳米颗粒,制备成终浓度为1 g/L的悬浮液,4 ℃保存1周。②实验方法:选用RT-PCR的技术,通过原代培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DNA损伤通路中P53、P21、gadd45以及HSP70这些关键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 结果:通过mRNA水平的检测,发现P53、P21及HSP70的表达均随着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在100 mg/L条件下P53、P21及HSP70有显著性表达(P < 0.05),而当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达到200 mg/L,只有P21的表达反而有所降低,同时各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对gadd45表达无明显影响(P > 0.05)。 结论:实验证实了100 mg/L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可以引起DNA的明显损伤。并且当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浓度达到200 mg/L时,受损的DNA已不易被修复。同时,P53和HSP70可成为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安全性较为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仿生材料学的发展,纳米羟基磷灰石/高分子复合材料通过对天然骨组织的模仿,在硬组织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支架材料具有类似于细胞外间质的形态和结构,且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可以很便捷的将功能性纳米颗粒复合入高分子纤维内,在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的: 通过研究气电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nHAP/PHB)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来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在体外的生物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实验于2008年3月-2009年4月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①将气电纺所得覆盖有PHB基纤维支架的盖玻片排列整齐,加入PBS液至将样本浸没,在37℃恒温水浴摇床上震荡洗涤4h后将样本置入真空干燥机内干燥24h。干燥后的试片经高温高压消毒后置于无菌6孔培养板培养孔底部,备用;②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二代对数生长期的成骨细胞消化计数,调节细胞浓度为2×105/ml。 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支架后进行体外培养,以接种于气电纺纯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支架为对照组,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为空白对照,通过RT-PCR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标志物的mRNA的表达来评价气电纺nHAP/PHB复合纤维支架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气电纺nHAP/PHB支架材料、气电纺PHB支架材料及细胞培养板上连续培养14d后成骨分化标志物--ALP、Ⅰ型胶原(COL-Ⅰ)和骨钙素(OC)的mRNA表达。 结果:气电纺PHB基支架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与纯PHB纤维支架相比,气电纺nHAP/PHB复合支架材料上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更高的成骨分化活性。 结论:气电纺nHAP/PHB复合纤维支架在体外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药物制成缓释微球,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10多年来各国学者大力研究的新领域。 目的:观察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促分裂增殖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6/11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用于制备成骨细胞;PLGA由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 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观察。实验分为2组,OGP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 μg/L OGP的DMEM;OGP缓释微球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 μg/L OGP-PLGA缓释微球的DMEM,分别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数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性。②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复乳法制备的OGP-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粒径为(19.6±4.47) μm,载药量和包裹率分别为(83.9±4.21)%,(72.9±5.13)%;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稳定,56 d 释药率为85.43%。②培养1,2 d 时,OGP组的A值高于OGP缓释微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3,4 d 时,OGP组和OGP缓释微球组间A值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培养6,8 d时,OGP缓释微球组的A值高于OGP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 结论: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可行,微球中OGP的生物活性保存良好,能缓慢持续释放活性OGP,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需依赖于细胞外基质的存在才能发挥功能。因此支架材料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改性壳聚糖-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优化易于细胞黏附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工艺。 方法:壳聚糖与透明质酸进行交联,红外和差示扫描量热图谱检测其结构;改性壳聚糖与胶原按1∶2,1∶1和2∶1制备3种改性壳聚糖-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将复合支架与成骨细胞MC3T3-E1联合培养,CCK-8法检测增殖,绘制生长曲线。 结果与结论:透明质酸和壳聚糖以酰胺键形成交联的新化合物,孔径在50~250 μm之间,孔隙率随着胶原水平、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密度则减少;增加胶原的含量在细胞联合培养初期有利于细胞对支架的黏附和增殖,但从第10天开始,3种样品中细胞数量相差不大,均出现平台期;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成骨细胞在培养初期沿着支架材料内部空隙贴壁生长,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可明显看到细胞间连接。说明透明质酸改性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骨支架材料供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其中胶原与壳聚糖的体积比为1∶1为较优配比。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普遍使用的黏合剂对粉碎骨折块进行黏合复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 目的:研制具有黏接骨骼作用的生物活性骨水泥。 方法:应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作为骨水泥的固相粉体,将柠檬酸衍生物配制成溶液作为液相。通过优化实验,从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稀散性等方面确定最佳配比。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为65/35,其中羧甲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质量比为4∶1时复合成粉体,并按固液比为1.0∶0.5(g∶mL)调拌后形成的骨水泥呈膏状,塑形性和抗稀散性能良好,固化时间12~18 min,抗压强度为(4.5±2.1) MPa。体外黏接猪股骨头抗拉强度在不同室温下无显著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固化后2 h的抗拉强度达到24 h的94%。骨水泥为多孔状结构,孔径为100~300 μm,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布较均匀。提示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适当的力学强度以及较好的黏合强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聚乳酸同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易团聚、很难均匀分散在材料中,使无机粒子和有机高聚物之间的结合状况受影响。 目的:制备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探讨聚乳酸溶液浓度、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时间及羟基磷灰石含量对其在聚乳酸基体中分散性的影响,并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断面、复合材料界面状况。 方法: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借助超声波分散技术,将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以不同比例分散于溶剂为氯仿的聚乳酸溶液中,而后在室温下除去混合体系中的氯仿制得不同含量的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观察不同溶液浓度对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断面、界面状况。 结果与结论:在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质量比为0.15:1,分散时间大于30 min,聚乳酸溶液浓度为0.14 kg/L时,可使得羟基磷灰石在该浓度下有着较好分散性;而当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含量超过15%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团聚;红外分析表明,溶液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其特征官能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借助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可实现亚微米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复合材料较好的溶液共混,有望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状况。 关键词: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9  相似文献   

15.
郭玲  王敏  郝亮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3):6095-6098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骨形成的调节因子,具有促进有丝分裂、促进成骨等作用。由骨细胞所产生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骼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用后,小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25,50,100及200 μ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于培养的第1,2,3,4,5天用Cell Counting Kit-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周期和凋亡率;于培养的第3,6,9天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在25~200 μg/L时,对小鼠成骨细胞的增殖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 < 0.05),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在200 μg/L时,能明显提高细胞S期所占的比例。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加速细胞的增殖活动,以保证参与骨改建的成骨细胞数量而促进骨组织再生。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25~200 μg/L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5),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 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 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Impulse activity of an isolated frog muscle spindl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f various amplitude, rate and form. It is found out that firing frequency during linear-increasing stimul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amplitude of the stimulus and alteration of firing frequency by the rate of the stimulation increase. At sinusoidal stimulation the impulsation "repeates" the form of the stimulus, i.e. the muscle spindle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its amplitude or rate, but also by its acceleration. The sensitivity to accelerations may depend on changes in discharge threshold during alteration of the tension r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aim was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gastr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frequency of canine antral pacesetter potentials (PPs), the strength of antral contractions, and the rate of gastric emptying while fasting, after feeding and with pentagastrin stimulation. Four conscious dogs with a stimulating electrode placed 10 cm proximal to the pylorus and recording electrodes and strain gauges placed 7, 5 and 3 cm proximal to the pylorus underwent myoelectric and strain gauge recordings while fasting, after feeding (250 ml 5% dextrose labell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during pentagastrin infusion (0.5 μg kg?1 min?1) on four separate days. On each da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as done using one of four stimulation frequencies (0, 6, 30 and 1200 stimuli per minute ***[s.p.m.]). Stimulation at 6 and 30 s.p.m. increased the fasting and fed PP frequency, whereas 1200 s.p.m. stimulation did not. Feeding decreased the maximum driven frequency, and pentagastrin increased it. Neither the motility index nor the gastric emptying rate were consistently changed by stimulation at any frequency. In conclusion, canine proximal antral stimulation at 6 and 30 s.p.m. sped PP frequency during fasting and after feeding, but stimulation over a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 had little effect on gastric contractions and empty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前期成功合成聚乙二醇接枝的聚乳酸材料[poly(ethylene glycol) graft poly(D,L-lactic acid),PPLA]的基础上,以聚乳酸为对照,进一步考察该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实验于2006-10在重庆大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实验室进行。①以FITC荧光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检测聚乳酸及自制的PPLA材料的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性能。②在体外聚乳酸和PPLA聚合物膜上培养Wistar新生鼠成骨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试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并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价细胞分化程度。 结果:①与聚乳酸相比,PPL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明显降低,仅为聚乳酸的37.3%。②与聚乳酸相比,在接种成骨细胞后,PPLA材料上的细胞黏附量更多,细胞数量更高;经过8 d的培养后,PPLA材料上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聚乳酸。 结论:与聚乳酸相比,PPLA材料具有更强的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作用,并能显著地促进细胞黏附、生长及分化,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The organization of chicken mesencephalic areas from which stapedius muscle activity and vocalization can be differently elicited was studied. Our results show the existence of an area, around the mesencephalic ‘calling area’, from which stapedius muscle activity can be evoked independently of vocalization. Furthermore, low threshold ‘vocalization loci’ stimulation evokes field potentials in the stapedius-controlling area,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stapedius-controlling neurons by vocalization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