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冯青  徐大基  陈丽名  马浔  傅延龄 《中草药》2014,45(3):443-446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 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26味与Top 50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10~20 g/d;70%的药物最小剂量在2~6 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 g/d。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探讨《石室秘录》中汤剂药物的用量规律。根据设定标准,人工检索了《石室秘录》汤剂中药物用量,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将常用药物的频次、常用量、平均用量、剂量区间、常用剂量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总结出用量最小的药物、用量最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的用量。经统计,共纳入12味常用药物,分别为人参、甘草、白术、茯苓、芍药、当归、麦冬、熟地黄、柴胡、陈皮、半夏、肉桂,并且频次均在100次以上。最小用量为1分,共有8味药物;最大用量为1斤,共有3味药物。就汤剂而言,书中有毒药物共有13味。陈士铎善用补脾益气药,尤其善用人参,临床药物用量差值很大,大可至1斤,小可至1分。对有毒性的药物毫不避讳,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灵活应用。同时注重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方剂计量指标的运用,尝试从药物剂量方面揭示全国名老中医何复东临证遣药药量特点。方法:建立何复东处方数据库后,随机抽取处方200张,计算方剂用药总量、方剂用药总量均值、方剂用药总量标准差、最大方剂用药量、最小方剂用药量、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方剂平均单药剂量标准差、单药最大相对药量、单药最小相对药量、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20味常用药物最大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最小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均值、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标准差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的200张处方方剂用药总量为69878.88g,方剂用药均值为349.39g,标准差为128.25g。其中用药量最大的方剂用药剂量为956g,用药剂量最小的方剂为28g,极差为928g。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21.53g,标准差7.97g。使用频次最高的20味药物依次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桂枝、土元、当归、何首乌、黄连、知母、锁阳、鹿茸、黄芩、川芎、钩藤、天麻、石决明。这20味药物用药频率占所有药物频率的47.58%。对照药典的药物剂量进行了20味药物相对药量分析,单药最大相对药量除何首乌小于药典剂量上限、石决明为药典剂量上限1.33倍以外,其余18味药用量均在药典最大用量的两倍以上,紫河车最大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大用药剂量的11.11倍,钩藤为7.5倍,土元、川芎、黄连在4.0~5.0倍,桂枝、黄芩、鹿茸、补骨脂、甘草、当归、知母、天麻、葛根、巴戟天、淫羊藿、锁阳、仙茅在2.0~3.9倍。从单药最小相对药量来看紫河车最小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小用药剂量的8.89倍,淫羊藿、锁阳、仙茅、何首乌最小剂量低于药典剂量下限,其余15味药物均在1.0~2.5倍之间。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显示除何首乌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小于药典用量均值外,其余均高于药典均值,在1.0~1.9倍的有知母、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石决明等5味药物,其余14味药物均在药典用量均值2倍以上,其中紫河车达8.91倍。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分布在0~2.85。结论:何老临证用药具有剂量偏大、喜用重剂、超出常规、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6.
傅延龄  张林  陈丽名 《中医杂志》2014,(14):1230-1233
目的总结桂枝从汉代至今两千多年的临床用量特点,为桂枝临床用量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从汉代至今桂枝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将含桂枝方剂的方名、总药量、桂枝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统计含桂枝方剂中桂枝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整个汉唐宋时期,桂枝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金元以后桂枝用量逐渐减少;至明清以后,由于温病学说盛行,桂枝作为一味辛温药物,其平均用量和最常用量都处于一个低剂量范围,但仍有一些医家在治疗某些病例时应用大剂量的桂枝,最大用量达298.4g。结论桂枝超大剂量使用,发汗解肌力量较强,可治疗风寒表虚感冒久不能解者;大剂量主要用于温经通脉。  相似文献   

7.
对《小品方》中83首汤剂进行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总结出常用药物共12味,并分析其剂量分布情况.12味常用药物出现频次大于10次,9味药物的常用剂量值和平均剂量值在27.6g左右;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多为13.8g,上限值多为41.4g;剂量分布区间较为广泛,从3.45g至441.6g,剂量差值达438g,多数药物用量远远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桃仁从两汉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 建立历代桃仁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将含桃仁方剂的方名、总药量、桃仁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统计桃仁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桃仁用量特点。结果 桃仁用量以汉唐时期最大,尤其在唐代日服量最高可达69 g;至宋代略有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达到40 g;金元时期用量最小,最大用量仅为4 g;明清直至当代,其用量略低于宋代,最大用量为30 g。结论 桃仁历代用量呈现广剂量、宽范围的特点,桃仁大剂量(≥20 g)适用于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9.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药材和饮片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绝大部分饮片的用量范围.该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药典中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的分布,比较有毒和无毒中药的用量特点.《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录入药物617种,除16种未规定剂量,饮片最常见的最小剂量是3 g,最大剂量是10 g,剂量阈值是6 g.经比较发现,对有毒药物用量的规定比无毒药物严格;与经方本原剂量和临床实际用量比较,药典中规定的剂量阈值较窄;药典规定可用于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剂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黄柏从汉代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表建立历代黄柏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录入含有黄柏方剂的方名、总药量、黄柏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黄柏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黄柏用量特点。结果历代黄柏用量规律大致为汉唐时期用量最大,唐代每方用量最高可达220g;至宋代仍然维持着较大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为8~40g;但从金元至近代、当代,其用量大幅下降,每方最大量在30g左右。结论黄柏汉唐时期用量最大,金元至当代用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1.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丽秋  匡雪君  李滢  孙超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4138-4143
五加科人参属中含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录组测序成为挖掘功能基因、筛选分子标记、阐明代谢途径的有力工具。人参等植物的转录组测序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参、西洋参、三七转录组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以期为这3种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几种不同来源的维吾尔药材高孜万中总黄酮含量,为高孜万药材的筛选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法,在510 nm处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意大利牛舌草、琉璃苣、糙草、倒提壶等4种不同来源的高孜万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意大利牛舌草、琉璃苣、倒提壶、糙草等4种不同来源的高孜万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意大利牛舌草3.85 mg.g-1、琉璃苣3.72 mg.g-1、倒提壶2.35 mg.g-1、糙草(和田)3.14 mg.g-1、糙草(策勒)4.73 mg.g-1、糙草(于田)3.76 mg.g-1。其中策勒产糙草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倒提壶含量最低。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作高孜万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糙草、琉璃苣和意大利牛舌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没有太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辽宁省开展第4次中药普查试点工作,对掌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总体情况,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采用代表区域-样地-样方套-样方的调查方法,选取草丛、草甸、灌丛、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6种代表区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6个市15个县的中药资源情况,采集药用植物标本1万份左右,新发现4种新记录植物,分别为白花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var.albiflora,雾灵柴胡Bupleurum sibiricum var.jeholense,冬葵Malva crispa,肾叶风毛菊Saussurea acromelaena,隶属于4科4属。结论:此次报道的新记录种为辽宁省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干燥技术的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环节。冷冻干燥技术可较好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态及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获得较高质量的干燥物。介绍了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着重总结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的目的、影响因素,以及冷冻干燥对药材组织成分的影响,以期为中药冷冻干燥的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实现獐牙菜属植物快速、准确鉴别。方法:采集川东獐牙菜、青叶胆、紫红獐牙菜、狭叶獐牙菜和西南獐牙菜不同部位(根、茎、叶) 543份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原始数据经标准正态变量(SNV),多元散射校正(MSC),平滑(SG),一阶导数(1D),二阶导数(2D),三阶导数(3D)等处理后删减4 000~3 700,2 799~1 800 cm~(-1)和682~653 cm~(-1)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结果:5种獐牙菜属植物相同部位平均光谱较为相似,无法区分,同一物种不同部位光谱特征峰有差异,复杂程度为叶茎根;根、茎和叶3个部位PLS-DA和SVM模型均能准确鉴别5种獐牙菜属植物,且MSC+SG+2D预处理效果最佳。PLS-DA模型R~2Y 0. 8,RMSEP RMSECV,所建模型稳定,效果好,Q~2超过0. 6,预测集正确率达到100%,所有预测集样品分类正确,模型预测能力强。根、茎和叶SVM模型最优惩罚参数c分别为22. 627 4,2和1. 414 2,均在正常范围内,预测集正确率均为100%,分类准确率高。结论:FTIR结合PLS-DA和SVM模型能准确区分不同獐牙菜属植物,模型预测效果好,为其他植物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匡海学  李斌  曹琦  苏阳  辛萍  杨素清 《中草药》2014,45(19):2834-2838
目的 对西瓜霜中的发酵菌种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西瓜霜发酵炮制的内涵,为西瓜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传统工艺生产西瓜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西瓜为培养基,发酵制备西瓜霜,分别用PDA、CZA及Sabourand等培养基,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西瓜霜发酵液中的微生物。采用形态学鉴定及DNA的ITS序列对比法鉴定分离出的菌种。结果 西瓜霜炮制发酵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分别为镰孢霉属Fusarium的WF-1,青霉属Penicillium的WF-2,毛霉属Mucor的WF-3,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的WF-4、WF-5、WF-6。结论 西瓜霜的制备是以西瓜为培养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高盐条件下,通过耐高盐自然真菌发酵炮制而成,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渗析制成的芒硝的细小结晶。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炜锐  余祥彬  余越 《中草药》2024,55(11):3874-3885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化学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长期使用却往往存在疗效逐渐减弱的问题,可能与人体对化学药的耐受性逐渐增强,及对人体的不良反应逐渐显现有关。相比之下,芦荟Aloe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药物,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芦荟具有治疗胃溃疡、泻下通便、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便秘。通过对芦荟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全面地展示芦荟在治疗便秘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为今后芦荟的深入研究应用与治疗便秘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孟令杰  刘百联  张英  周光雄 《中草药》2014,45(15):2139-2142
目的研究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ycium ch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1)、反式-N-阿魏酰酪胺(2)、二氢咖啡酰酪胺(3)、芹菜素(4)、阿魏酸(5)、对羟基香豆酸(6)、3-羟基-1-(4-羟基苯基)-丙基-1-酮(7)、3,4-二羟基苯丙酸(8)、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10)、4-甲氧基水杨酸(11)、烟酸(12)。结论化合物8和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6、11及1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