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应用CHIRON公司TecholasKeracorl16型准分子激光机对16例(21只眼)RK后残余近视眼施PRK,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对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作客观评估。结果16例(21只眼)经PRK后,裸眼视力提高4~10行(平均7.5行);等效球镜的屈光度下降2.50~6.00D(平均4.75D);所有术眼的角膜地形图提示角膜中央呈规则圆形变扁区,角膜中央3mm直径的屈光力平均下降4.25D。随访期内(1a)所有术眼无明显并发症。结论PRK是矫治RK后残余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RK术后屈光度过矫的原因。方法 报告PRK术后屈光度过桥4例(6眼),男性1例(2眼),女性3例(4眼)。结果 术前近视屈光度-3.0 ̄-6.0D,术后过矫屈光度+1.25 ̄3.75D。随访6 ̄12个月。有5眼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角膜表面平均屈力的提高,过矫屈光度减小,裸眼视力提高至预期值,1眼无变化。结论 认为利用PRK术后角膜上皮及胶原组织增生致远期屈光回退,通过密切监测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Pang G  Zhan S  Li Y  Jin Y  Sun Y  L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6):451-453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屈光回退的分析,以期探讨可能影响回退的因素。方法经PRK手术治疗近视于术后发生回退(≥-1.00D)103只眼,术前屈光度-4.00~-14.50D(-8.75±2.65D)。分为二组进行比较,Ⅰ组为中度近视(-4.00~-7.90D),Ⅱ组为高度近视(≥-8.00D)。结果中度近视回退率1.17%,高度近视回退率6.93%(P<0.001)。高年龄组回退率较低年龄组高(P<0.01)。较严重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多与回退伴行。因激素性高眼压减少或停止局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导致回退,屈光的稳定性与性别无关,回退常伴K值增大。结论回退与预期矫正度、年龄以及haze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 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低度近视400 例(710 眼) ,其中PRK 组343 眼,平均屈光度-4 .18±1.24D。LASIK 组367 眼,平均屈光度- 4.75±1.10D。两组均于手术后1、3、6、12 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RK组欠矫> -1.00D者9.03% ,LASIK组为4 .80 % (P< 0.01) 。角膜上皮下或层间混浊(Haze)发生率:PRK组0 级86 .59% ,1 级11.37% ,2 级2 .04% ,3 级以上无。LASIK组0 级95.10% ,1 级2.45% ,2 级以上无。结论:LASIK术式较之PRK术式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用药少,痛苦少,并发症少,欠矫率低等优点,中低度近视治疗应首选LASIK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PRK术后并发症对用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行PRK手术306例(529眼)近视、散光患者作观察分析。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6.00D(-6.55±3.19D),随诊3—12月。术后6—12月,全组7.1%术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22%术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超过2行。术后1年,在低、中度近视眼中,欠矫(>1D)、过矫(>1D)、屈光回退(≥1D)、角膜雾状混浊的发生率分别为6.3%、1.3%、5.0%、8.8%,而在高度近视眼中分别为50.8%、6.6%、24.6%、62.1%。术后还出现了激素性高眼压、偏中心、角膜“中央岛”、眩光及夜间视力下降、重影等并发症。结果表明,低中度较高度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而且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矫正近视性角膜散光的结果。方法对231例(38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分为A(无散光)、B(散光<2.00D)及C(散光>2.00D)三组,并用PRK对其近视和散光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矢量分析方法,对手术矫正效应的量和方向进行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29±0.48D和3.07±0.72D,按术后6个月时残留散光计算,手术矫正效应分别为1.10±0.67D和2.42±0.93D,而手术效应与术前散光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5.8°±2.1°和4.9°±2.4°。结论PRK治疗散光效果明显,轴向准确,但在高度散光组有一定的回退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33眼高度近视PR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二次PRK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的疗效。31眼(94%)屈光度稳定在-1.0D以内,裸眼视力大多达到二次PRK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Haze均小于0.5级,角膜地形图SRI和SAI统计值显示二次PR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和对称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角膜屈光力(ACP)明显下降。说明二次PRK治疗对高度近视眼PRK术后远期屈光回退疗效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方法。方法应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600只近视眼行PRK,术后随机分为A组(228只眼)和B组(372只眼),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应用皮质类固酵激素,随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0.8、1·0者,A组分别为97.9%、93.2%;B组为98.6%、93.5%;A、B两组发生过性高眼压分别为2.2%、2·7%,差异无显著性(P>0.05)1级以上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在A、B两组分别为18.4%、5·4%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合理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地降低PRK后haze的形成及其所引起的近视回退,早期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后期使用低浓度的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减少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马群  沈政伟 《眼科研究》1998,16(4):284-28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表面形态和屈光力变化。方法TomeyTMS2TM角膜地形图检查124只近视眼PRK术前、术后1、6月和1年统计值的变化。结果PRK术后眼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见梯度明显的蓝色低屈光带。SRI和SAI术后1月时比术前和术后6月、1年时高,IAI术前后无变化。近视眼治疗等值球镜屈光度分别与SRI、SAI和IAI的相关系数为0.766、0.461和-0.105。结论PRK术后角膜屈光力稳定性较好,对角膜表面规则性和对称性早期有影响,逐渐恢复正常。PRK角膜切削区带越多,对角膜表面形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的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ia X  Liu S  Huang P  Wu Z  Wang P  Xu H  Tan X  Mei E  Hu S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3):203-20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因屈光回退,欠矫出现的残留近视及严重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沌(haze)而再次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准分子激光仪对-1.00~-16.50D的近视眼及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PRK术后35例(51只眼)患者出现残留近视及严重haze。结合PRK手术及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矫治高度近视后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 对476 例938 只眼在我院接受Lasik 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屈光回退的病例96 例,189 只眼与未发生屈光回退的病例380 例749 只眼术中角膜床厚度及术前、术后1 w k 、1 、3 、6 m o 屈光状态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屈光回退眼组比无屈光回退眼组平均角膜床厚度小;屈光回退眼组屈光回退程度( 术后6 mo 时) 与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系,上述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有屈光回退眼组术后早期(1 wk) 屈光状态略成过矫,但其后屈光回退程度在0 .5a 内呈加重趋势。结论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的角膜床厚度是影响术后屈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leusi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术前屈光度为-1.25~-6.00D的近视569只眼,其中137只眼接受LASIK手术,432只眼接受PRK手术,随访6-16个月(平均8.9±2.6个月)。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LASIK组术后屈光状态较PRK稳定,回退幅度较PRK小,术后6个月时,LASIK组和PRK组分别有94%和87%屈光度在±1.00D内(p<0.05),分别有84%和71%屈光度在±0.50D以内(p<0.01)。LASIK组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快,术后1周的平均裸眼视力超过1.0,术后6个月时,LASIK和PRK组中裸眼视力0.5或以上者分别占100%和94%(p<0.01),裸眼视力1.0以上者分别占86%和72%(p<0.01)。结论LASIK不仅适合治疗高度近视,也适合治疗中、低度近视。对于中、低度近视,LASIK的疗效优于PRK。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i Y  Lian J  Deng W  Zhou D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6-5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切削区的形态、偏心情况和屈光的稳定性。方法对312例(366只眼)PRK手术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切削区中心偏离瞳孔中心的距离为0.266mm,双眼平均偏离瞳孔中心的方向均为鼻上侧。切削区形态平滑型占49.5%,半环型、钥匙洞型、肾型和哑铃型占42.9%,中心岛型占6.0%。中心岛型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影响较大。术后1~3个月角膜屈折力变化较大,高度近视比低度近视回退明显。结论提示PRK术中瞄准中心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术后的效果,同时也应长期随访角膜地形图,进一步观察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颜华  韩琪 《眼科研究》1999,17(6):463-465
目的 评价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残余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有关并发症。方法 分析10例病人14只眼用RK手术矫正PRK后残余近视的屈光及视力变化。RK后最短观察时间6个月。结果 3只眼(21%)接受1次PRK治疗,7只眼(50%)接受2次PRK治疗,4只眼(29%)接受3次PRK治疗。11只眼(79%)接受4刀R人眼(21%)接受8刀RK术。所有病人RK术后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紫外线暴露与LASEK术后早期角膜Haze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LASEK的近视患者199例(389眼),按照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手术的月份为紫外线强度较弱的1月、2月、11月、12月,为低紫外线暴露组;另一组接受手术的月份为紫外线强度较强的5月、6月、7月、8月,为高紫外线暴露组。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角膜Haz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高紫外线暴露组的切削光学区(5.6±0.5)mm大于低紫外线暴露组(5.5±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4,P=0.026),而两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术前角膜中心厚度、切削深度、角膜切削率(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中心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紫外线暴露组术后角膜Haze达到0级、0.5级、1级、2级的比例分别为77.4%、12.3%、6.3%、4.0%,低紫外线暴露组的比例分别为86.9%、8.0%、4.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25,P=0.020),高紫外线暴露组患者的角膜Haze较重。术后角膜Haze达到2级的患者集中在高紫外线暴露组,手术月份集中在6月、7月、8月。结论 环境中的高紫外线辐射可能促进LASEK术后早期角膜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Zhan S  Pang G  Jin Y  Sun Y  L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277-279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omy,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48只眼屈光度为-150~-600DPRK术后5年以上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PRK术后5年未矫正视力≥10者136只眼(919%),08者4只眼(27%),≥06者8只眼(54%)。术后等值球镜(-012±022)D,角膜曲率K值术前(4381±110)D,术后(4136±130)D两者间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采用VIS×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69例(281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75—16.00D(-8.19D±1.52D)。分为两组:Ⅰ组:-1.75—-6.00D,153眼:Ⅱ组:-6.25—-16.00D,128眼。随防一年以上。术后1年实际矫正屈光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者在Ⅰ、Ⅱ组分别为87.6%,54.7%,裸眼视力≥0.5,1.0者在Ⅰ组分别为97.4%,74.5%,Ⅱ组分别为86.7%,35.9%。并发症主要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其中Ⅱ组有9.5%的术眼发生了2—3级的Haze。全组1.9%术眼发生了激素性高眼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创面愈合过程及皮质类固醇对愈合的影响。方法6只猕猴双眼行PRK后,右眼滴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左眼滴新霉素眼液。于术后4天、1、2周、1、3及6个月测量角膜厚度,并取角膜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Ⅲ、Ⅳ、Ⅶ型胶原、纤维连结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结果术后1个月角膜Ⅶ型胶原的分布恢复正常状态;应用皮质类固醇可降低Ⅲ型胶原和纤维连结蛋白的沉积,且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接近期望值。结论PRK后角膜上皮细胞与基质可达到紧密的附着;皮质类固醇对减少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和屈光回退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角膜上皮下雾浊对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群 《眼科研究》1998,16(3):204-205
目的探讨角膜上皮下雾浊(Haze)对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用TomeyTMS2TM角膜地形图对不同程度Haze眼进行检查,取得角膜规则指数(SRI)、不对称指数(SAI)和不规则散光指数(IAI)统计值。用角膜Haze0~4级的数值作Y轴,分别与SRI、SAI和IAI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绝对等级角膜地形图显示高于1级的Haze眼全角膜形态极不规则,0.5级Haze以下角膜表面形态较为规整,各切削区带清晰可见。回归分析显示Haze越重,对角膜前表面形态、规则性和对称性影响越大。结论超过1级Haze眼对角膜前表面形态影响大,低于0.5级Haze眼对角膜形态基本无影响,严重Haze对角膜表面形态影响可能是导致PRK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将随访2年、资料完整的PRK术后的234例(391眼)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低中度组(〈6.00D)228眼,Ⅱ组为高度组(〉6.00D)163眼,分别对术后3、6、12、24个月的屈光状态进行随访。结果:PRK术后2年屈光回退高于-0.5D、过矫、欠矫〉1D、术后残留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