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年期综合征属祖国医学“脏躁”、“失眠”、“崩漏”等范畴,1964年《中医妇科学》将绝经前后各类症状归为“经断前后诸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不断的老龄化,该病有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占妇女一生中1/3时间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的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同行们利用动物实验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机理进行了有效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中医通过心理调节、改善生活方式、中药疗法、移情易性法及芳香疗法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以防治围绝经期妇女的肝郁病理。  相似文献   

3.
韦丽君 《四川中医》2008,26(9):27-2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肾虚是致病之本,心肝火旺是致病之标,本质、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环境是相关因素.笔者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认为本病可以采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或通过精神调摄、调节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来预防本病的发生或既病防止出现严重症状.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忧郁健忘、浮肿便溏、皮肤感觉异常、头晕腰酸等。属祖国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 ,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综述如下。1 中医病因病机1.1 肾衰阴虚 ,心肝火旺 陆氏[1] 提出了肾气衰退 ,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 ;心肝火旺 ,神魂失宁为病变之标。肾及心肝 ,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围绝经期综合征初期表现…  相似文献   

5.
胡康洁  徐新亚 《光明中医》2008,23(4):431-432
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都会经历的生理过渡时期,一般分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个阶段。由于身体各部分器官的逐渐衰老和生殖系统功能的衰退,有的女性在这月经欲绝未绝、或断绝后期会出现一系列如躁热、多汗、夜寐不宁、精力不能集中等的所谓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适。祖国医学并无此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有有关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及机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力  徐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5-1397
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安全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玲  马常宝  杨宏巍  李健  郑艳  黄平  康志平 《光明中医》2013,28(6):1273-1275
目的观察中药、药膳对妇女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0例和治疗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甘麦大枣汤合六味地黄丸并辨证使用药膳。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疗效经Ridit检验,a=0.05水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药膳可明显改善妇女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生殖系统变化和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证候群.归属祖国医学 "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前人治疗多从补肾入手,笔者遵循叶天士"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莹  李红 《中医药通报》2012,2(1):26-2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阴虚质和气郁质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感体质。笔者根据中医调体治未病思想,认为通过早期药食调体及生活方式调体对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52-1553
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之一,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的退行性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潮热、出汗、失眠、月经紊乱、生殖泌尿道萎缩及精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俗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相关的疾病、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面部潮红,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心悸等,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古代医籍对本病没有专篇记载,多散见于“郁证”、“脏燥”、“百合病”、“自汗盗汗”等病证范畴。症状轻者不需要治疗,重则影响生活工作;持续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刘宇新教授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造诣精深,博采众方,善于治疗妇科各种疑难杂病,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处方用药严谨,临床效果明显,深受患者信赖。现将刘宇新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76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埋线组选取大椎、关元、气海、中脘、肾俞、曲池、足三里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选取相同的穴位,注射器针头垂直进针后但不埋入羊肠线,其余操作同埋线组。两组均为7天1次,连续埋4次为1个周期,共埋2个周期。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Kupperman评分和各项症状评分。结果:埋线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潮热汗出、失眠、焦躁、忧郁、疲倦等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其他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的降低围绝经期月经失调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显著改善患者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郁、疲倦乏力等症状,而对感觉异常、头晕、肌肉骨关节疼痛、头痛、心悸、皮肤移走感等症状无明显影响。说明穴位埋线对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到绝经一年期间 ,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 ,历时约 4年 ,由于性激素减少、卵巢功能渐进性减退所致的一系列症状〔1〕。表现为 :月经紊乱、失眠、易怒焦虑、潮热及生殖器、心血管、骨骼、皮肤毛发等变化。眼部多出现眼胀、灼热、酸困、干涩痒痛、视物疲劳、视力波动等。 1996年以前 ,我们对就诊于眼科的这类患者用口服谷维素联合人工泪液、珍珠明目滴眼液点眼治疗 ,症状控制不好。自 1997年至 2 0 0 2年 ,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改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本病 ,取得明显效果 ,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  相似文献   

14.
绝经是每个妇女生命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的衰退,生殖能力的终止。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明确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怀而无子也”。此段明确指出了妇女生理功能衰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损害了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多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围绝经期失眠效果均不理想,更加突显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将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贯穿于防病和治病的过程中,在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各个阶段提前干预,有助于扶助机体正气,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体而言,未病之时,通过调摄精神、顺应四时、药食养护、强健体魄、五音疗法做到未病先防;已病之时,采用早期诊断、早期内外综合治疗的原则,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痊愈之时,瘥后调摄,防病复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机制,寻求防治措施,需要建立与人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相类似的动物模型,进一步为药物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等提供参考。该文通过主题词及关键词“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更年期综合征”“绝经期”“绝经综合征”“动物”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4个数据库检索,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动物的选择及对应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梳理。共确定了673项研究,其中61项被纳入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以去势模型最为常见,免疫缺陷模型较为少用。结果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心理压力剧增,围绝经期综合征呈高发的态势。因此,探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尤为重要,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周期、实验技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实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除精于内科杂病外,对妇科亦有较深的造诣,其“气、血、痰、郁”的辨证思想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理论对后世中医妇科临床实践有深刻影响。文章梳理了朱丹溪学术思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闭经等验案中的应用,以示临床启发。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96-1100
目的:对近年来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做一整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及相关搜索引擎检索近10年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论文2 000余篇,再以中医药为关键词对文章进行筛选,获得相关文献300余篇。结果:阅读了两百余篇有关中医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文,发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无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通过改善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和补虚祛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58条。  相似文献   

19.
常欣  董娟 《光明中医》2012,27(2):357-35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精不足的围绝经期中,阴虚质和肝郁质之人,更易外因引发内因.体质具有可调性,应用中医药护理的优势,通过变更饮食起居等环境因素调节体质,改善体质的偏颇,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金星  姜华 《山西中医》2003,19(6):52-5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困扰绝经前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 ,属于中医学经断前后诸证和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在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疗效机理等方面对本病做了大量工作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 ,天癸将绝 ,冲任二脉空虚 ,精血亏乏 ,脏腑失于濡养 ,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其中尤以肾虚为最关键 [1 ]。肾虚又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气虚。肾虚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 ,又可造成肾之阴阳两虚。肾为先天之本 ,元阴元阳之根 ,肾虚又可使心、肝、脾等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