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诊断、术前评估及手术指导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肝胆管结石病人的肝脏64排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采用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进行肝脏及胆道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结果进行术前诊断和病理分型,评估手术预案可行性及安全性,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后指导临床实际手术过程;并观察术中所见与仿真手术的符合程度以及患者结石残留情况。结果当肝脏设置为半透明时,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的立体解剖形态,病变胆管扩张及狭窄部位和程度,肝内结石的精确部位、大小及数量。术中所见与术前三维重建符合率、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仿真手术符合率均为100%,实际手术方案与术前预案符合率达到90%(27/30)。随访半年,复发率7.4%(2/27)。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实现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精确诊断和术中精确操作,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化微创技术在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前64层CT数据,采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MI-3DVS)进行患者肝脏、肝内动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及胆管结石的个体化三维重建,进行结石及病变胆管的精确定位诊断。根据三维重建结果进行不同手术方案的仿真手术演练,确定肝脏切除范围及胆肠吻合方式,指导术中微创操作。结果 MI-3DVS三维重建的4例患者肝脏、肝内血管系统及胆道系统等解剖结构清晰,尤其结石的大小及在胆管内的分布、病变胆管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胆管和周围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清晰明了。4例患者在仿真手术指导下,通过部分肝切除取净了结石、最大程度保护残肝体积,实现了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化手术治疗。结论三维重建及可视化仿真手术,可实现肝胆管结石的数字化微创治疗,将成为肝胆外科一项新的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72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中并发肝胆管癌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肝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胆管结石患者的2.1%.15例患者中,可行手术10例(66.7%) ;其中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手术3例.7例根治性切除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 %、2...  相似文献   

5.
王振永 《大家健康》2016,(6):123-123
目的:探究微创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患有肝胆管结石病人40位,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手术诊治,实验组使用微创进行诊治,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出现情况都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显著,且可靠性较高,应对其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基于三维技术的保护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I-3DVS软件对2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上腹部64排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可视化仿真手术,制定手术规划,指导临床施行保护性肝切除术。观察实际肝切除方式与仿真手术符合情况,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日,术中出血量,结石取尽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1例患者实际肝切除方式与仿真手术一致,与常规的规则性肝切除术相比,均不同程度的保留功能正常的肝脏组织,平均手术时间(215.2±51.3)min,住院时间(10.7±4.3)d,术中出血量(301.4±60.7)ml,结石取尽率为95.2%(2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结论基于三维技术的保护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在实现取尽结石、祛除病灶、解除狭窄、通畅引流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残肝体积,并降低肝切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术后检查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87年12月—2009年12月诊治的3 997例实施术中、术后胆道镜检查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997例中,手术治疗3 559例,门诊治疗438例。术中器械取石后总残余结石率54.0%(1 921/3 559),胆道镜技术术中应用后总残余结石率9.2%(328/3 559),术后胆道镜应用后总残石率3.2%(114/3 559),再手术率2.2%(78/3 559),未发生胆道镜相关并发症。结论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肝胆管结石治疗的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9.
张煜 《中外医疗》2011,30(30):90-90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12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进行采用常规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并进行"T"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术后进行"T"管引流,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下腹腔镜联合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诊治的要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3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在术前确诊13例,占34.21%;病理检查术中确诊15例,占39.47%;病理检查术后确诊10例,占26.32%。其中,肝门部胆管癌7例,占18.42%;左肝胆管癌27例,占71.05%;右肝胆管癌4例,占10.53%。12例患者肿瘤根治性切除,占31.58%;26例患者姑息性手术,占68.42%。结论:对于10年以上病史的胆石症患者,要做好进一步详尽检查,尽早发现胆管癌,及时手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胆道镜在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胆道镜在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了 1 0 7例胆管结石患者术中应用胆道镜进行检查与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 ,应用常规方法取石 ,肝内、肝外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分别为 94%与 1 5 % ,术中行胆道镜取石后 ,残石率分别降至 1 9%与 4%。术中应用胆道镜 ,术后取残石人均 2次。提示 :在胆管结石术中应用胆道镜是降低残石率 ,减少胆系感染发热 ,减少术后取残石次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老年患者和非老年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情况,特别是外科手术和微创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老年患者继发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策略和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住院患者,建立数据库,录入所有诊疗相关数据。分组分析不同年龄(70岁上下)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措施分布情况及治疗效果,分组分析不同年龄(70岁上下)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手术治疗,特别是微创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纳入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22例,患者年龄25~93岁。≥70岁患者281例,占45.2%,非手术治疗114例,EST或ENBD治疗11例(4%),手术治疗156例(55.5%)。<70岁患者341例,占54.8%,非手术治疗132例,EST或ENBD2例(0.58%);接受手术患者207例(60.7%)。更多≥70岁老年患者伴发多种全身性疾病,更多老年患者接受了内镜引流或取石治疗。≥70岁手术患者中腹腔镜手术109例(69.9%),中转开腹手术18例,完成LCBDE手术91例,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OCBDE)47例。<70岁手术患者中腹腔镜手术138例(66.7%),中转开腹手术3例,完成LCBDE135例,OCBDE手术69例。老年和非老年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患者具有更高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率,可能与老年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的比例明显增加有关。老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花费增高。微创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全身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老年患者病死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年龄是影响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预后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特别是伴发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治疗效果差,手术风险高,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更多老年患者伴发多种全身性疾病和腹部手术病史,可能会影响选择治疗方式的选择。更多的老年患者选择了内镜治疗的方法,采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微创手术治疗时,应当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注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对6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51例(85.0%),二次取石成功9例(15.0%),击碎最大结石为3.5 cm×2.5 cm×2.0 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为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n=44)与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n=44),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取石成功,观察组中途无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检查显示均无残余结石;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高,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高龄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胆管结石患者100例,根据其术后行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分别设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建立腹部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在计算机辅助下实施肝脏肿瘤微创手术,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57例经微创手术治疗和同期65例开腹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胆总管结石微创手术取石成功率96.5%,开腹治疗组为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开腹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1—7.912,P〈0.01),而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较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此术式可代替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单深良  梁华钦  欧希 《医学综述》2012,18(17):2863-2866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仍不能为广大胆管内镜医师所公认。EPBD与EST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保留十二指肠乳头的功能。但是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由于胆管开口相对较小,EPBD常需反复的机械碎石,另外EP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EST高。现对EPBD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超声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手术治疗后行超声诊断的患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110例患者,收集4天~4年的超声表现,依照其手术方法,分析结果。结果:63例(57.3%)患者肝胆管正常;肝外胆管扩张10例(9.1%);残留胆囊管扩张8例(7.3%);胆管积气5例(4.5%);胆道损伤10例(9.1%);再发结石或者胆管残留结石16例(14.5%),其中2例有肝外胆管扩张,2例肝有外胆囊管扩张。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行超声检查对并发症的发现、手术方法的评判以及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