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杰 《中医正骨》2004,16(6):30-31
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又称肩峰下撞击征.自2001~2003年,作者采用透明质酸钠针剂(Sodium Hyaluronate SH商品名施沛特)局部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征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肩峰下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8例,于肩峰下滑囊区注入参麦注射液1~2mL,每周1次,连续4周。结果 58例全部获得随访,最长随访12个月,最短4个月,平均8个月,采用UCLA标准;优31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总有效率为89.66%。结论参麦注射液肩峰下注射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高锋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88-2089
目的观察扬刺法针刺配合燃酒疗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以牖上穴为中心进行扬刺,配合局部燃酒疗法,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手法,均连续治疗,最多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扬刺法针刺配合燃酒疗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汤加味熏洗治疗早中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中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患肩局部外用涂抹;治疗组60例,应用葛根汤加味外用熏洗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UCL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熏洗治疗早中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总结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56例(按Allman分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随访半年观察术后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56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经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复查X线:肩峰下间隙骨质无明显改变51例,出现肩峰下切割5例;肩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4例,内固定物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适合于年轻患者及肩峰扁平型者,对老年人、肩关节退变及肩峰呈钩型者,易引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肩峰撞击征治疗中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东莞市东城医院笔者收治的肩峰撞击征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相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得以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肌力评分、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疼痛评分均得以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峰撞击征治疗中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MRI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患者30例,患者应用飞利浦X线设备和MRI进行检查,比较分析患者肩峰下骨赘和肩峰下间隙情况。结果:肩关节肿胀患者9例,肩峰下骨赘患者17例,韧带钙化患者3例,骨折或关节脱位1例;患者采用两种检查方式比较肩峰形态分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方式的肩峰下间隙为(1.22±0.04)cm,MRI检查方式的肩峰下间隙为(1.20±0.05)cm。结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应用冈上肌出口位X线联合MRI,结果可有效评价肩关节部位解剖结构改变情况,起到明确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解剖认识,使用量表客观评估使用毫针点刺的方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4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试验Ⅰ组37例,采用毫针点刺加参麦针痛点注射方法治疗;试验Ⅱ组35例,采用毫针点刺法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局部封闭法治疗。采用SPADI评分方法评估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5%,91%和91%,术后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2%,77%和72%。3组术后1周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结论毫针点刺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朱江龙  苏波  王大伟 《中医正骨》2012,24(5):60+63-60,63
目的:观察评价健骨注射液肩峰下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健骨注射液治疗的49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经4~12个月随访,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评价,优26例,可7例,差4例,总有效率达91.84%.结论:健骨注射液肩峰下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肩峰下封闭治疗组(对照组)及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组(实验组),经随访采用VAS疼痛评分法和UCLA评分法,分别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23.3个月,实验组平均随访21.8个月.VAS疼痛评分,对照组平均(2.6±1.8)分,实验组两组平均(1.1±1.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UCLA评分,对照组平均(29±2.3)分,实验组两组平均(33±1.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将肩峰下进行有效的减压,提高了临床疗效,可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峰下间隙臭氧注射合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均予以患肩肩峰下间隙注射7~8 ml浓度为40μg/ml的医用臭氧-氧混合气体,每肩每周注射1次,连续5次。结合手法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共1~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予以6个月随访,根据UCLA评分标准,治疗前患者平均得分18.9分,治疗后6个月患者平均得分30.8分,其中有6例评分达到优,11例达到良,3例达到可,优良率85%。结论:臭氧注射并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与肩峰解剖形态和肩峰下间隙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在患者术后肩胛骨侧位X线片上观察肩峰解剖形态、测量肩峰下间隙,采用Nikolau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术后SIS的发生情况。按照Bigliani等的分型方法将肩峰分为3型,Ⅰ型肩峰呈平直形、Ⅱ型肩峰呈曲线形、Ⅲ型肩峰呈钩状。在肩胛骨侧位X线片上测定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和钢板-肱骨头间距(plate-humeral interval,PHI),分析其与SIS发生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有完整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Ⅰ型肩峰16例、Ⅱ型肩峰14例、Ⅲ型肩峰11例。术后10例患者发生SIS,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后肩痛、活动受限情况均明显改善。术后发生SIS的患者中Ⅱ、Ⅲ型肩峰患者所占比例(9/10)高于术后未发生SIS的患者(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P=0.030)。术后发生SIS患者的AHI小于未发生SIS的患者[(9.2±1.9)mm,(10.8±1.4)mm,t=2.560,P=0.025];术后发生与未发生SIS患者的P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2.1)mm,(7.7±1.3)mm,t=1.993,P=0.053]。结论: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Ⅱ、Ⅲ型肩峰和(或)AHI较小的患者更容易发生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配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2组均由同一组医生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术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给予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疗程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UCLA)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及MRI检查指标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肩锁关节骨赘高度、肩峰下积液厚度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UCLA评分中肩关节疼痛、功能、肩关节前屈角度、前屈肌力、患者满意度及总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和上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MRI检查中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锁关节骨赘高度和肩峰下积液厚度均明显减少(P均0.05),肩肱间距明显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配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可以有效恢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运动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均分配原则为依据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有效的运动训练可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我们对4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推拿联合肩峰下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为代表的常见病。临床上可占肩关节疼痛患者的44%~65%。肩关节在上举、外展等系列活动中,由于机体机能退变引起解剖结构或长期重复劳动引起动力学原因会造成肩关节稳定性下降引起肩峰下组织反复发生撞击,进而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等病理变化,对此,笔者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采用温针灸配合肩胛骨贴扎治疗肩峰下撞击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结合臭氧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结合臭氧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患者40例。记录治疗前、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CMS)、疼痛模拟视觉量表(VAS)评分、超声下肩峰下滑囊的厚度;统计临床有效率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改善,治疗后CMS为(91.58±4.51)分,VAS为(1.95±1.10)分,滑囊厚度为(1.61±0.32)cm,治疗有效率为9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结合臭氧治疗肩峰下滑囊炎具有可视化、靶向治疗优势,见效快,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根汤联合肩峰下滑囊封闭治疗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与症状改善。方法:将2012~2016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封闭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肩关节功能改善及疼痛改善。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5个月后的VAS评分及UCLA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提升,但研究组治疗后的每次评分均在对照组之上,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汤联合肩峰下滑囊封闭治疗早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钝痛的症状,提高肌肉力量与肩关节活动功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评价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肩峰成形术治疗的112例肩峰撞击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CLA评分法及VAS疼痛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对术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数7个月,VAS疼痛评分,术前5~9分,中位数7.1分;术后第2天2~6分,中位数4.2分;术后3个月以后的最后随访0~6分,中位数2.7分,F=384.67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LA评分:术前7~ 14分,中位数11.6分;术后最后随访,25~35分,中位数31.5分,F=3675.61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最后随访的时候都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结论:通过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可以有效缓解肩峰撞击征患者疼痛并改善活动度,患者对肩峰下成形术耐受较好,术后康复快,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和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患者肩部疼痛与肩峰下滑囊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因肩袖损伤或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肩袖损伤患者25例(肩袖损伤组),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患者21例(肩关节不稳组)。术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所有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术中取肩峰下滑囊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分别对两组的肩部疼痛VAS评分及肩峰下滑囊组织中TNF-α和IL-1β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对46例患者的肩部疼痛VAS评分与肩峰下滑囊组织中TNF-α和IL-1β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肩袖损伤组的疼痛VAS评分及肩峰下滑囊组织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高于肩关节不稳组[(7.07±1.06)分,(5.03±0.74)分,t=7.648,P=0.003;(189.61±40.46)pg·100 mg-1,(115.91±17.32)pg·100 mg-1,t=8.252,P=0.000;(4.40±0.88)pg·100 mg-1,(2.67±0.62)pg·100 mg-1,t=7.561,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肩部疼痛VAS评分与肩峰下滑囊组织中的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呈正相关(r=0.952,P=0.000;r=0.945,P=0.000)。结论:肩峰下滑囊组织炎症反应是引起肩袖损伤患者和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患者肩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与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相比,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峰下滑囊组织炎症反应更显著,因此肩部疼痛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